美文网首页
A类文章 2017目录概要作者刘远岚:书信 友人

A类文章 2017目录概要作者刘远岚:书信 友人

作者: YolandaLIUsh | 来源:发表于2017-06-29 10:31 被阅读110次


    编号A1

    除了成功我们能不能聊聊别的

    除了「成功」、除了「赚钱」,我们能不能聊聊别的。这是句心里话,常常出现在我和某位朋友对话之际,我终究还没说,还没对他说。他应该已经挤身成功人士的一环,房子车子我不清楚,大v号召力拍个菜上传有堆迷妹按赞喜欢,衣服干净素雅,和陌生人谈话三分钟以内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第几个创业项目,小白们一听趋之若鹜赶紧上前交换微信,我总是在一边看着这一切。无感。

    当你们很用力告诉我你很有钱,希望我和你一起赚钱吗?还是你的钱要分我一点用呢?当你们很鸡血告诉更多人你现在正在做「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做的」事情,你的心难道真平静的?那样声嘶力竭的声音,你自己听到过吗?他们说,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他人听到你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是因为共振不同的缘故。对共振,要怎么找到一种共振相通的美好呢?

    如果那是一个没有先后次序没有固定座位没有人限制你必须要待到几点,做个可笑仪式才能离开的活动,我通常都会先走。先走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我受不了一直殷殷期盼的那种成功。我同样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但,我的成功很明显和你们不同。

    这是一个工业风格的咖啡店,新开幕派对才刚刚结束。他坐在我对面,悠悠的喝一口美式之后说:「哎呀不是我要说你,你们台湾人就是太情怀了,我来告诉你吧,我们这边大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赚钱的,你看他们开那些小店,多么多么困难,他们最终还是会找到我的,你看吧。」我喝了一口桌上花草茶,点个头,表示听到他的话了。我们,无话可说。

    地铁上都低头刷手机,几乎很少看到有人看书。临时看到一个在看书的人,非常有兴趣的偷瞄一眼余光大概也是应考讲义、公职考题、英文字库或是成功学鸡血传记。是的,现在这个阶段的中国大陆,每个灵魂都急于成功,成功成功。财富即是安全。

    编号A2

    自问自答大陆经验对于一个台湾人的意义

    很残酷的,这个回答有可能是「没有意义」。你说,瞎说什么,任何事情肯定有它其中的意义。这句话听起来很熟悉,是的,我们都这么以为,走过的路受过的伤,在「未来人生的遥远路途」势必有产生点影响。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每一个来大陆的台湾人,台湾年轻人,几代过去了。有些人已经落地生根并且有了下一代。当他们回忆为什么要来大陆的时候,1000个人能有1001种回答。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要看是谁问你的。我们都已经学会看脸色看身分看职业看利害关系回答问题。当然,有些人还是会想谈谈政治。可惜我不是。

    来到一个地方,时间愈长投入成本愈高你愈舍不得离开。你突然有一天发现你的朋友都在这里;你的事业你的家庭你的嗜好你的一切都在这里的时候,你怎么回的去?回去你原来的地方谈何容易,你知道你已经回不去了。

    现在大陆青年正有一股回乡创业的风潮。其实台湾也是。许多人在从往都市去到都市进而放弃都市,回到生长之地,重新开始学习生活。我曾经和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来到大陆是否某种意义上的「进城」就像还有科举考试那个年代,进京赶考那样。

    为什么我现在会想这些问题?大概也是一直逼自己回想这一路以来选择的意义。到底自己想要什么?到底应该选择哪个地方作为自我成长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可以有一口饭吃饱?到底所谓的家是原生家庭的家还是即将要组成的家?家与个人之间的平衡,地点是否占据很大因素?如果来了几年,就卷卷铺盖回台湾,这里累积下的资源,其实你什么也带不走;如果时间就这么再过了几年,就像上面说得,也许你意识到你已经融入了。融入回不可剥离的那种。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来大陆到底要什么

    来赚钱?来闯荡?来看看更大的城?来追一个更快的速度?台湾人,你来大陆到底要什么?自己要想清楚。来一年多,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来上海?」你说你做文创,台湾发展的文创环境不是更好吗?你为什么要离开?「来了适应吗?」「和台湾有什么不同?」心里只是浮现,为什么你们总是这么多问题?对你们来说,别人真的有这么特别吗?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不就是也是来大城市打工的乡下人吗?你们只是出于礼貌寒喧的话,那也可以笑笑就过去了吧。

    全中国有多少台湾人在这边落地生根,没有特别去查。全上海估计也就是100多万台湾人在这里,所以,你一点也不特别, 一个丢进上海这个大池的台湾小鱼,要怎么让别人记住你?总是打着台湾招牌,总有一天人家是要笑你的。曾经有一个长辈鼓励我,他说,你身上有特别的东西,你要找到它,让它发亮。谢谢他看重,但是至今仍然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能让我在上海活下去吗?他又接着说,大概就是一种视角,你可以看见我们看不见的,这就是你珍贵的宝藏。2013年冬天,一大一小拉杆箱就来上海了。那时候的心情还记得吗?那就是所谓初心?又是冬天,每一个在上海住下来的人,大概都有自己留下来的方式,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来上海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结束一天的行程在回家路程上,地铁车厢内问自己一句话。来上海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最感受深刻的还是因为不能和家人和男友见面吧!虽然在台北的时候也是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毕竟高铁台铁统联国光还是可以立刻飞奔回家的。买机票可不是这么潇洒的事情了。至少现在不是。

    是怎么样的台湾人才会到上海呢?就算到了上海和台湾人混一起又有什么差别吗?上海和台北有什么不同?你去上海到底想追求什么?怎么就这么放心把这么帅的男朋友留在台湾难道不担心吗?那为什么不叫男朋友一起过来?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们想问的问题。

    你女朋友去上海做什么?她自己去吗?那里有认识的人吗?她到底在上海做什么?打算去多久?怎么突然就去了呢?她常回来吗?我知道这些问题也让男朋友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他面对这些问题确实也为难他了。 一个人心中要追求的东西真的有办法向世界的其他人描述吗?如果这件事情有这么简单,那就不会有这么多精彩而深刻的文学/艺术作品。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有太多的模糊与无法表述,当我们身处在一个时空一种情境加上当下的情绪,无法产生碰撞的时候,你只能安抚自己的心,告诉自己这事是正常的。 在上海遇到的不全是好事也不全然是坏事;上海不全是坏人当然也不是没有好人;我来上海这件事必然会有所损失,同时肯定有收获。只能在更多一个人面对,拿出比原先要具备更多更多倍的勇气和能量,去面对一切应该面对的事情。

    编号A3

    你觉得你能在上海待多久

    「你觉得你能在上海待多久?」「恩这是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老实说我不知道。」「恩我也不知道。」这大概就是很多在上海奋斗打拼青年的心境,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和这个城的恋情可以持续多久只能尽可能去看去听去吃去感受。如果说为什么我喜欢上海?很可能是这边留下太多那些令我惊奇的女子,林徽因、哈同夫人罗迦陵、画家潘玉良、宋氏三姊妹。这些上海滩的才女名媛们,为什么他们身上气质家学渊源和当时1920-1930年左右中西交流气氛浓郁,是它们形塑的养分。这十年大概是上海的黄金十年也是文人的十年,许多知识分子都投身出版业,广大报纸刊物形成巨大市场,让文化人第一次可以只身来到上海卖文维生。

    只要看到书名上有上海二字的书,我都会多看两眼。要和一个地方产生更多连结,你势必要知道她的历史,就像和一个女人交往在她还没向你坦承在你之前的所有恋情表示她还不够爱你。(注 作者陈丹燕1998年出版《上海的风花雪月》1999年出版《上海的金技玉叶》2000年出版《上海的红颜遗事 》;卫慧的半自传小说《上海宝贝》; 李欧梵重塑的《上海摩登》2001年出版;《上海老味道》是作家沈嘉禄的第四本美食随笔集。作者 欧阳应霁2013年的《味道上海》影响甚多,我按图索骥,寻访很多书中推荐。虽不一定每家都有钱进去吃一顿,用美食认识城市也是我自己的一种小乐趣。)

    「上海这么大的城,复杂又奢华,孩子去上海会学坏的吧」「虽然现在上海已经没有鸦片了,但赌博和娼妓问题还是在社会底层存在着」一个城市如果够大,必定包含着多元混杂成分。大家都到这里来想要重新做人不管你原本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来到这里,一切就是各凭本事重头开始。不用期待有太多好人也不可避免偶尔会遇到坏人,众人各取所需自己眼睛得放亮一点才行。有时真的让你很痛苦看不下去,头撇过去不看还不够,得脚程快一点速速离开现场才行。

    有批爱学习的朋友,兴致勃勃的说「我隐约感觉到上海马上就要迎来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喔,是这样吗?我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毕竟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学霸气味,我如果这时候不识相提出不那么赞同的意见,看着好啦接下两个小时都不用想离开现场了。适度的说些场面话,也是上海人善于社交的一种表现阿。这点应该要有深切的学习才可以。「在这边,出去吃饭要怎么付钱阿?各出各的可以?」这其实也很难说的一个准确,如果是同事当然就是均摊。如果是男女单独出去吃,假若这个男生的收入你判断比你高出三倍以上,那给他出是可以的。如果也是艰苦创业的人,那我想你还是自己出吧。先把钱拿给他,再让他去付钱。别抢着在柜台推来推去,很难看的。前面有说过,上海的女生为数众多,同时她们都是一群可以把自己照顾的很好的女性。请她们吃饭,最好你可以具备有充足话题以及谈论有深度。仅是吃饭的吃饭其实她们更愿意和姊妹闺蜜一起吃。

    「走在上海街头,你的穿著无比重要。太胖的人,先天上有劣势」「你们怎么能这样歧视胖子,很多人心地是很美的。」上海就是一个崇尚洋气的地方。请问你回想所有时尚报刊看过哪个名模是胖的?如果你要随便拿一件到柜台结帐穿下那些快时尚的衣服,很抱歉你就必须是个瘦子。上海人只想跟有思想的瘦子说话。

    「最近身边有人要租房?我某某朋友的朋友最近刚来上海,大家都帮忙留心下」「那个我同事的弟弟的邻居好像有要租,我回头给你问问。」「多谢阿。下回请你吃饭。」上海租房问题,如果你没有三两三,建议还是和人合租吧。现在人都花好多时间在工作,就算你们一起住,每天讲的话其实也不会太多。反倒水电煤气网路都有人一起分,上海人的节俭你必须懂得其中的奥妙。如果你一心追求浦西那种老房子的时代氛围,我只能说,请你更努力工作;浦东还是很不错的,住宅环境稍微有点合理的坪数,就是你得起得早一点回得晚一点,花多点时间在交通通勤上。

    上海假日只要你肯出门,基本上你不会无聊到。电影吃饭这些资本主义路线我们暂且不谈,访古寻幽名胜之旅景点旅游书也都写了。文艺小清新还有哪些选择?读书会、沪语角英语角、志愿者服务、展览会、讲座、工作坊、亲子共体验等等,因有尽有。就怕你没时间没动力跑完全部的场次。

    编号A4

    一碗小馄饨一碗葱油拌面等于上海

    你是一个异乡人,你是一个外来者。你忘不了来到这城市的初见印象。当我来到上海的时候,朋友要晚上才下班,然而我的班机是下午到。领行李出机场,第一站是陕西南路附近的一家小馄饨,具体口感味觉已经记不得了,就是先垫垫肚子吧。再拖着行李移步到进贤路的馆子,是一家特别小的上海菜馆,我搬了一张圆板凳,在门口坐着腿夹着拉杆箱(行李箱)等朋友到。

    那时候的心情是怎么样呢?还没有去办大陆手机,只能就照约定的地点去等。不知道具体当天吃饭是几个人?有谁?只知道大家会有一个欢迎我到这新城市生活的开始仪式。我想大家都习惯把饭局当仪式。再后来,慢慢把生活安顿在这里之后,出去出差回到小窝,怎么样认定觉得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一碗五元人民币小馄饨一碗六元人民币葱油拌面等于上海,就是我的上海。

    除了上海,我还待过哪几个城市?我在台湾台中读的大学,查榜的时候是不敢自己查,让同学帮我查,然后她电话中告诉我落点哪个学校。我家到台中大概只要一个小时车程,实在太近了,一点都没有离家读书的负笈千里为理想奔走的感觉。直到读书读了一阵才愈来愈喜欢台中。我到台北的第一天,印象是模糊的。为了心中四年前的念想,台北是台湾文化速度最快的地方。

    来大陆第一个城市就是落点上海,回想起来,有命中注定的味道。还在学生时期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命中注定我爱你》是阮经天陈乔恩主演在上海取景的偶像剧。剧中女主角特别文艺是一个陶艺艺术家,当时就带入感很重。他们相遇一幕是在徐家汇天主堂前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画面至今特别印象深刻。于是每次走到徐家汇有时间的话总会去天主堂前广场站一站,思考着我现在的生活和剧中女主角之间的距离。

    大陆的朋友也会问我,来大陆后有没有到处旅行去看看。我说我不是太喜欢长途跋涉,长江三角洲附近有走走吧,北京广州成都去几次,河南去过一次。每次离开上海又回来上海,自己的地方总是有安心的感觉。就这样来判断我是蛮喜欢上海的,这个城市让我安心。

    下班回家路上嗑个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我在还没来大陆之前是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很多时候上海上班族把这当成早餐。我曾经也是这样以为的,直到有一次,我家附近的地铁站出口在下班时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小摊,我买了一个当晚餐吃,也觉得哎蛮好的。基本吃完一个肚子也不想再吃饭了。摊贩阿姨通常都会问你:“葱蒜辣要不要?”我偶尔也会吃辣,大部分时间点不辣的。加油条加脆饼要另外加价。没有油条的煎饼果子总是觉得空空如也没有饱腹感,当然,零钱不够的时候也是没办法加任何东西的。我不喜欢只有脆饼没有油条选项的摊贩。因为我的口味就是加油条,葱蒜多,甜酱少,不辣,谢谢阿姨。

    编号A5

    TO正在做家务的姊妹们

    我所面对的日常生活在一般白领的眼中,是一个"自由到不行"的在家工作者。我理所当然的会有很多时间可以慢慢选择慢慢操作所有家务事。你们下班时间很晚到家都已经瘫软在沙发上,仅能卸妆之后就爬上床去睡觉,明天早晨睁开眼就又是一场战争。一个女人所面对的职业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一个女人可以支配多少时间在这个家,一个女人可以亲手做多少家务,一个女人的选择就是一个家庭的选择。我的价值观里也是认同家务"还是得自己(包含伴侣)(包含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做",这个重点不是放在男人与女人的权力关系,或者阿姨与女人的家务执行好坏程度。重点是在,如果你愿意花几十年的时间,日复一日的面对永远做不完的家务,在这种强度之下又还可以保有女人足够的自我空间时间,这种时间管理与自我控管力,才是很多女人无法达成的关卡。家务处理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家务处理可以和小孩讨论责任承担的养成过程。家务处理是一个家庭不可被基础劳务工作者取代的环节。现在都市里,众多阿姨也许短时间不担心失业,但希望很久很久以后,可以有愈来愈多家庭认真面对家务选择自己处理。等到那一天,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变得更好一些。你今天的家务做好了吗?

    编号A6

    你们就是我最美的大陆风景

    朋友圈,有多少位是你可以持续保持对他的关心近况的,其实数量肯定不多。朋友圈作为自我意识形态的展示,很多时候我发我的,别人看不看,别人有没有时间看,别人看到了有没有反应,看到了要不要互动,会不会觉得互动都嫌累,都是一层层的关卡。时至今日,我的微信朋友圈通讯录还有589人,我和这五百多将近六百人的关系,就是我在中国大陆工作生活这几年下来累积沉淀的。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我在想,这些朋友能不能为我带来更多故事呢?那是肯定的。但是这些故事要如何来呈现呢?有待考虑的。

    朋友圈,我还有个很奇怪的行径设定。就是把每一位朋友的状态都改为:不浏览他的朋友圈。所以当我流动的刷屏信息仅剩自己的。我和其他人的朋友圈都是点开他的状态,然后按时间倒叙往回刷,有看到有趣的,就点赞点赞。所以有时候有些人会看到我连续点了好多天以前的,没错,就是这种掘坟式浏览。英文字母从A到Z,从Z开始往回写,写几个我互动比较多的朋友,为保全他们隐私,全部使用化名。请你看到我在写你也不要太激动,不要激动的对号入座。或多或少,我可以写写我眼里的你们,你们就是我最美的大陆风景。

    甲。我其实算很常和她沟通的,虽然常常我对她都蛮凶的。前几天大概就端午节前,你的老妈妈来看看的生活圈,据你的说法,前几天很嗨,后面根本大家彼此都受不了。是这样的。我们这种离家这样久的人,很多东西已经不是家里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习惯了。任何习惯不同的两个独立的人,硬要相处,都是艰辛呢。我也常常在想,我和我妈,每见一次,好像都有东西不一样嘞,但又讲不清是什么不同。当然,人的本质本性都是原生家庭给予的,本质不变,但环绕在本质之外的很多东西,确实因为浸润的环境不同,都不同了,改变可能是一瞬间的,可能是循序渐进的。看清楚自己的样子,并不是容易的事。

    乙。其实我们的某种生命经验很像的。我们都是游走在两方的人。好像属于这方又好像不是。好像回去哪方,又有种说不出的惆怅。古代人说商人无国界,哪里有利益去哪里。对于我们这种不纯然是为了利益而到一个地方的人,我们算什么人呢?你曾经小心翼翼的问我,那个时候,那个女生是不是有在一个稳定的感情状态,我说,我不确定呢,感情是这样私密而隐晦的事,她没有告诉我的我也不好跟你说。而后,很欣喜的见到你们走到一起。如此特别的你 如此特别的她,每段感情都不是世界上的第三个人可以懂得,只有在感情中的两个人彼此守护吧。

    丙。在上海的时候,有几次活动结束之后,你默默的搬了椅子坐到我的旁边,很害羞的问我:能不能问你几个问题。我说好阿。你总是对我的台湾身份充满好奇。你总是觉得我和大陆女青年看起来就是不一样。而后,你离开上海,还专程来和我们几个人告别。你回了老家,有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有点闷,有点价值观冲突,还好,你开始去健身房了。看到你一点一点的重拾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为了这个微妙平衡付出的努力,我想,只有你自己才懂。加油。

    丁。我其实一直不敢问你是不是女同志。也许下次我见到你的时候,我会不会有勇气说:台湾欢迎你。

    戊。我们一起吃了顿港式炒面还有几个小菜。你说你不喜欢这这种东南亚口味的酱。除了工作近况的更新,你也烦恼着父母催婚与女友并没有要结婚的这种俗事话题。我说呢,你这样高风亮节,文艺到不行的哥,终究还是逃不过这一关阿。你啥也没说,低头继续吃。人要在小城市做点事,往往会比大城市有不同程度的不容易。大城市也许冷漠,也许势力,但是推进事情总是比较有冲劲。小城市要着墨的更多是观念上的改变与动摇。人的脑,固化起来,是比水泥更加坚固的。

    己,你的孩子还好吗?多大啦?你先生和你都是学霸,你们的朋友圈夫妻总是在比又过几关英文单字的识字游戏,好吧学霸的世界我不懂。希望你在医院的工作可以平稳安定,希望你和家人都健康愉快。

    庚。你和你夫人,大概是我朋友圈内恩爱夫妻榜上有名。也许因为你们两都在内在有高度的互动,显得在深度钻研各自专业领域的时候,时常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一种你们"一样又不一样"的奇妙氛围。数个月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和你沟通了一次合作。老实说,我觉得我做的不够好,但是你也义气相挺的,为我做了很多准备。这种情谊,我是铭记在心的。我记得你们给我很多建议,建议我要专注的累积在某一种领域,不能长时间这样分散。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来看其他人,或许我想说,每个人的活法不同,也许我是花了很多时间,才觉得这就是符合我的频率和个性呢?这也很难说吧。看到你们构筑的小世界,每次看都心生向往。但是也同时觉得,你们可以过的生活,也不是普通人可以过的。很妙,哈。

    辛。你开新店了。你那时忙的晕头转向的,我还跟你发脾气,对不起。你有一次问我,几年下来,是否有几个瞬间,会觉得自己选错了城市。我那时很神叨叨的说,这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这就是你的命。你总是对自己很严格,我也是。于是我们就拿了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身边的人,于是我们总是失望。这样的严以律己是难以改变的,我们也知道,很多事情终究就是在人上面去琢磨去折腾。

    壬。看到我去了一趟成都,你也给我发来消息,说你终于休假了也去了一趟成都。你问我近来可好?我说挺好的。曾经我们常高频率的讨论一些运营与定位的问题。曾经你就这样被我一脚推入了咖啡这个巨大的坑。你常说,女人40岁如何还能继续保持高度学习,因为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还没想清楚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年轻的你,投入太多的热情与生命去与"爱情"拚搏。还好,现在的你就在咖啡这个新世界里,不断的和身边这些小你好多的小青年捣腾着。也算充实。毕竟你年纪大了休息还是要休息的。人一辈子又有什么事情真正做得完的呢?这样想,就不要逼迫自己太过了。过犹不及都不好阿。

    癸。你这个东北小哥。我永远听不懂你的笑话。谢谢你请我吃过好几顿饭。还有会展中心的麦当劳。你最近不是又要来广州出差吗?告诉我时间阿。你之前常说,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搞不懂我们在想什么。我当时觉得是你搞不懂,现在我反省一下,也许是我搞不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清楚的一直都是局外人。

    子。你什么时候戒烟,你说阿。每次我问你这个你总是笑笑,笑代表什么意思吗?傻笑就能带过一切吗?在麦当劳的时候,你说,每次好像有很多话想说,一见面又啥也说不出,为什么会这样?你说,知道了愈来愈多江湖台面下的规矩,觉得离那个天真无邪的自己愈来愈远了。长大就是这样一回事吗?我也不知道。每个人长大的阵痛,都只有自己能扛吧。

    丑。我们是2016年8月25日中午吃日本料理认识的。知道为什么我会记着这么清楚吗?因为我在你的描述里面就备注了这些,你后来又来和我吃了次汉堡喝了几口咖啡,而后你就去西安了。祝你好运。祝你一步一步走向你想要的人生。

    尹。谢谢你去看我爸。真的。有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爸和别人的爸看起来就会心绪有这么大的不同。那时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我总是逼你们吃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其实这些也只是一些招数,终究只是有个话题,让大家可以不至于生疏有点交流。于是,后来我们都离开了那地方,也是呢,哪有不散的宴席呢,据说大家各奔东西之后,还能彼此祝福。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情谊了吧。

    卯。我们约了好多次说你们八月要来广州玩。这个约我们真的要履行的。我过去几次回台湾的时候,带点东西回来,总会帮你多抓一份。虽然也不是什么昂贵的,就是一丝心意。看你对于公益事业的实践,看你在职场与孩子教育的力行,有时我也担心你,不知道这些事情你是怎么就自己全部一个肩膀就担下来了。也许,活的比这个世界这时代要"快一点"的人,都是辛苦的。而你也不惧怕。这是我觉得最可贵的。你挂在嘴边的就是女人加油。是阿,女人,作为女人我们要顾虑的事情永远不嫌少。或许你走在我的前面,也给我看到了某一种女人的活法。

    编号A7

    你们就是我最美的大陆风景 (二)

    辰。总很忙碌的母亲,我时常看着你的时候我就想,你年轻的时候一定很美吧,当然,女人每个阶段的美是不一样的。妳为了女儿为了更多家庭的快乐,有时候筹划事情忙得昏天暗地而疏于照顾自己。你有时候非常积极激动鸡血,有时候又疲惫的不堪一击。人这样起起落落的,心理生理真的受得了吗?又或者,我还没当母亲吧,我不知道一个母亲到底是要操心多少事情。也许我以后就会知道了。

    巳。我还留有长发的时候,很多人会将你我认错。就说我俩有多处神似的地方。包括脸型、发长、走路的速度、甚至笑得鱼尾纹都特别像。出生在台湾的我,长大于上海的你,应该不太可能是有啥真正的血缘关系。就从审美与职业路径来看,我们确实是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我们相遇之前,你还是一个小型广告活动公关公司的负责人,后来,我们一起有一段时间共同学习,在一个相同的空间,常常一起吃饭。而再后来,你去当了幼儿园老师,针对艺术美学的幼儿开发,你确实很擅长也做得很好,真心为你高兴。

    午。虽然我自己不是属于资优生型的天生聪颖,但是我很少在智力上真正佩服过谁(同龄人)。你是我佩服的。真的。第一次和你见面,那天晚上诸多男士,就你和我两位女士,当天晚上忘记大家再聊什么,总之,你的话语是让我很欣赏,而后,保持着关注你的文字。你的文字特别中性,不,应该说特别男性。也就是说不知道妳本人的人,光看你的字,你的文章,估计都要判断你是男性。这种智力,就是我做不到又心心念念想达成的。近几个月,听到你结婚了,甚是惊讶,又是恭喜。人妻的生活,与你共勉励。

    未。你也是对我很好的人之一。去到你家借宿,你总是帮我把床单棉被铺得很平整,就像去住酒店那样。不,比酒店更好,因为多了更多关心的味道。你有强烈的基因,你两个女儿都是美女,是阿,美女都生女儿的。但是你基于种种原因,我帮你祈祷最好下一胎可以生儿子。这样,大家都会轻松的多。你和我聊天的时候,大多都是谈及下一代的教育。但是我更想关心的,是你自己心中的梦想问题。我们差不多年纪,你已经有了两个娃,而我还是自由自在的活着。人不就是这样吗?你羡慕我,我羡慕你。但是我们都不愿意,以此交换彼此的人生。

    申。我借由采访认识的人,有少数可以继续联系,有多数就断了联系。你是我们有保持联系的其中一个。或许我和潮汕人的缘分本来就深,遇到好多潮汕人都对我很好。你告诉我说,六月中旬就你又要离职了,准备向我一样,给自己一点时间,尝试一下自由职业的日子。我说,恩要准备好,自由职业也许不如你想象中的好玩。你说你害怕,但是要逼自己试试。年轻就是这样子,什么年纪做什么些决定,我真心觉得挺好的。现在走的每个决策,都会带给你以后有更多的体悟。这就是你的一辈子。

    酉。你也是对我很好的姊姊。除了是对家庭健全的照顾、你还和丈夫一起研读了哲学硕士,这,简直太令人难望其项背。每次和你说话,你总会出动你的诗人魂哲学魂,和我说一些很"诗词"的对话。你说,看到我就像什么露珠什么荷叶类似这种的形容,具体我已经忘记了。听说你最近又睡的少了,听说你最近忙搬家忙装修又是一阵不可开交。我说呢,你为啥总是奔来奔去的打点这些呢,你有没有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呢?我希望你记得,对自己好,就像你对别人好那样好。

    我在上海的最后一个阶段,本来是有个机会要在你手下工作的。后来因缘际会,这件事情没有发生。我就离开上海了。我到了广州之后,我们因为你的南下,还见了几次,甚至都比我在上海的时候觉得和你距离更近了。所以,越是觉得,缘分真心勉强不来。然后你也离开了那个令人称羡的工作,去追寻更多自己内心的职业道路。离开上海前,你贴心的帮我串联广州这你认为最合适我的工作机会,希望可以让我无缝隙接轨。我到广州确实也去了拜访,只是我自己觉得我不合适人家的组织。但是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友谊桥梁。这对我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这样初来乍到的陌生城市,可以有这样介绍的友谊。谢谢你是种"订制"式的介绍,谢谢你送我一个月的鲜花到家服务,谢谢你看照我。也希望你可以在各方面,有更多美好与平和。

    戌。你女儿出生了都超过满月酒了吧。我至今还没去看你。你曾经告诉我很多很私密的故事。我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可以与你分享这些。而后,我们在上海见了几次。那时,你正努力的接受一个新感情,和我类似的情况是,我们的另一半都在另外的城市。当时我在上海男友在广州,而你是在广州男人在上海。你来看他的时候,我们也会聚聚,吃吃麻辣烫。我去广州时,也见了你?(具体忘记了)总之,就是这样两地来回的日子里,我们成了彼此鼓励的人。近一两年过去了,你的改变是巨大的。你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妈,而我缓慢的进行着每次都嚷让着要结婚的事情。阿,人的差别就是这样戏剧性的。如此。

    编号A8-1

    TO Koa其实我并非没有改变

    亲爱的朋友Koa:

    我和你说:「这席对话你好像在几年前的北京和我这样说过。」你却回答:「对阿可这几年下来也不见你改变」对这句话,我有些延续的话想说。你是一位平日在北京上班,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的小伙伴。我们虽然也不常见面、不常微信聊天联系,但是我知道你对我关心的感情是真的,比起那些说场面话以及更多说没几句话就说不下去的交往,我来大陆这段时间,更加珍惜的是遇到你这种愿意"说真话"的朋友。​

    当时2014.12.13 我们在北京,同样的场景你带着我看戏。妳是戏剧圈的人,你总是滋养我关于中国大陆戏剧圈的各种营养,我也乐得跟在你屁股后看着这些各式各样的戏。那年你在北京告诉我:「我们这戏,其实真挺牛逼的。」边往嘴里扒了一口饭。我微笑心里想,「这戏,果真在北京才会成吧,要换到其他任何一个中国城市,可能都没有个边整个事就又散了。」中国大陆的极度二元分化,戏剧界也体现出来;那次北京的戏散场之后,我问你说「哲学家也是一种职业吗?」「哲学家挺适合看这个戏的阿!」「那是,那是」哲学家只能活在北京,中国大陆其他地方没有哲学家可以待的地方。

    正如同你所代表的整体思考气质,我也觉得你特别适合北京。又反过来说,是北京把你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一个城市所印在一个人身上的痕迹,是多年都不能抹去的。正如同上海在我身上的痕迹。又可能是我来广州生活了快一年,心理还是想着上海的那套规则与交往方式,移动一个城市是否要代表着转变自己和身旁的各种关系,游走几个城市之后,我依旧没想清楚这个问题。​​

    回来说关于改变。从2016年下半年到今天2017年的5月,难道这段时间我竟没有改变吗?逻辑上也是不通的。真要说的话,每个人每天都在改变,每天所遇见的生命都是新生。你所说的没有"改变",大概是基于,你的角度出发看待"我的职业路径"的建议,就长辈视角建议我应当所选一条"相对专注而深耕"的领域,不管这个领域是什么(这是你认为的自由选择)在这条路上,你的生命选择了戏剧,你深切的希望我也能找到我的。这样多年下来,我依旧没有完成这样的"期待"。所以你说了一句没有"改变"。当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当下是有点受伤,但我们难得见面,我不想也不愿意就当场反驳你。我仅安静的继续喝茶吃点心,希望让自己沉淀后用另外一种角度来重新描述这个事。​

    也许我们看着在意的人,心里着急,就像姐姐看妹妹就像母亲看女儿。当然理智上我们还是知道每个人的路只能自己走,情感上总是希望能为身边的人好。让他们少走些弯路。可是阿,这些弯路不就正是改变的契机吗?这些弯路的磕磕碰碰,也不是别人能代为承担承受的。一个人在事业上可以多成功,多专注,我相信肯定是放弃了人生的其他面向,来取得事业的强度。或许在我的生命历程来说,这几年就是注定要把感情的优先顺序放到工作之前呢?也许你听了也觉得我是一种借口?我不知道你会怎么想。如果人生中的所有东西都不能兼得,都会产生出一个排序,我们真的清楚地知道到底自己是拿了什么筹码去换取了何种"成功"吗?​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走,而是走不动。只有一个老妈妈在家,实在舍不得她。」2014.11.10 去你家乡时,你家乡的好友这样描述着,离开的原因很多,留下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有太多羁绊割舍不下。留下也是需要勇气的。你要能够面对那些你不一定准备好面对的日常节奏,你曾经看过的长辈的生活,是不是即将就要变成你的生活(世代之间的鸿沟)?面对有时远方归来的朋友,听听她/他在外面看过的人与事,想想自己"曾经"有过机会做这些选择;面对自己心里挣扎与家人期待,又何尝不是需要巨大勇气来坚定自己的内心?留下,或是离开;留下过再选择离开,离开过再选择归来,能够做这个决定的,只有驻足在每个分岔路口当下的自己。别人,任何一个别人都没有资格影响你。包括那个过往的自己。是不是因为身边的感情而转变自己的生活型态?是不是因为身体缘故而暂缓了高速冲刺的职场与事业?是不是因为种种背后的原因而导致我们无法达成别人心中那种强壮的样子。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所选择,选择带来改变,改变正在缓慢地移转生命的航道。其实我并非没有改变,我还是我,我也慢慢不再是你原本认识的那个我。

    编号A8-2

    Koa回信丨每一次改变都令人欣喜

    亲爱的好朋友:

    来信收悉。好久没有写信了呢,看到你的来信,有点意外,更多是欣喜,没想到你的第一封信就是写给我的。一直念叨着要来回信,乱糟糟地忙碌之后终于得半晌空闲。

    前几天在剧场见到,当时以为是这次重逢的最后相见,哈,然后今天我们又见面。招呼你直接过来吃我们的工作午餐,你也是不见外不生分,换乘地铁就来了。真好!就喜欢你这份特别真性情、尤其不讲究的朋友劲儿。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三年前秋天在上海见过之后,我们还再次相会在冬天的北京,那时你去言几又书店分享,认真地准备主讲内容,每一张海报都亲手制作绘画。从我认识你的第一天起,亲力亲为的认真一直是你众多优点里最闪亮的一点。

    我们初识在你来大陆之后的第一份工作里,然后你跳槽换工作,转换跑道,搬离上海,来到广州。每一次你的状态改变,都会第一时间知会我。和我日复一日,并没有什么新鲜感的日常相比,我有点羡慕你不断“折腾”的尝试。

    以上三段写在五月,后来各种事由耽搁了下来,今天再提笔,已是芒种日,盛夏将至。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又是突如其来,以为自己做好了准备,其实丝毫没有防备。说说你来信的主题吧,关于改变。谁说你没有改变呢,从我在台北街头第一次见到的你,到相逢在上海街头的你,在南通吉茶铺分享经历的你,还有和我挤在宿舍里同一张小床上的你,再有不吃虾却给我点了虾饺的你……不同城市里的每一次重逢,短暂甚至局促,但每一次都很高兴和满足。高兴的是,每次见到的你都是不一样的你。从最客观的改变来说,是你主动改变了生活城市的地理坐标。从你决定来大陆工作的那一刻开始,这个改变还不够大吗?我想,如果你按部就班在台湾工作,也许我们未必会相识哈。我得感谢在我还没认识你的时候,你就作出了这个巨大的改变。

    你落脚上海,跳槽更换跑道、参加社群活动、结识各路朋友……朋友圈里的生气勃勃,这都是你专属的每一次改变啊。上海挺好的,和北京一样,总是可以在偌大的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还有和自己一样的人群。我觉得你也是喜欢上海的,以至于在广州相见的时候,面对一桌丰盛的早茶点心,我们居然同时留念缅怀起上海的好来。

    上海再好,你仍然选择搬来了广州。因为这里有你的爱人。你做出的这个改变,我由衷高兴,真好!阶段性的人生里,选择取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瞻前顾后也好,犹豫不决也罢,总是很难两全。但站在岔路口,总不能一直原地踏步啊,总是要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哪有什么全知全能的未来,每一秒的下一个可能,还不都是自己迈出步子,才能撞见的吗?

    生活轨道的转变,地理坐标的转移,总是会带来各种关系的改变。我们选择在不同的城市逗留或是扎根,也许是一时脑热,也许是长久之计。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完了,取舍之后,下一步我们要怎么走。以前你是单枪匹马闯,现在你要和一个人并驾齐驱,以后可能就是抱团前行了。你看,这不就是显而易见的大改变吗?

    改变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主动选择,一种是被动接受。在我还是愣头青的时候,我总是无畏主动的改变,但随着年岁增长,会发现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被生活推着向前,坦然接受也是一种改变。不论是任何一种方式,也无所谓绝对的好和坏,于个人而言,现实总是比过往更重要,而对未知的渴求也总比已知的无趣更值得期待。我们终归都有属于自己的轨迹,和别人不一样的,和曾经的自己也不一样的。这样的轨迹,未必是一根直线从一个原点到另一个终点,也会有旁逸斜出来的枝枝蔓蔓,和偶尔兜兜转转的圈圈团团,这些都不是羁绊,更不是障碍,乐观接受一切主动的、被动的,改变总会有让人欣喜的点啊。

    早茶那次的聊天,我大概是直言过重了。这些年,你怎么可能没有改变呢。我只是有点惋惜,其实你可以更有心一点,把你的点滴改变做一个积累和梳理。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我们总是要对每一个阶段的自己有个交代,不是吗?而我把这份交代,又更具体化了,大概是想要让你交出一份光鲜明亮的个人成绩单才算数吧。说到底,还是我既功利又势利了。哪有那么多可以具化甚至是量化的成绩单呢?今日非同昨日,明日又是新的一天,日复一日,也总是不一样的每一天啊。那些一眼就能望见的改变,也无法用一张纸的文字去写尽交代来龙去脉,那些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改变,更是无法用言辞句点来描摹。

    没有拿与外人交代的成绩单,不代表我们没有对自己,随着年岁增长而日益敏感的人生感悟和日积月累的人生体验。很高兴,你给我写了一封信。看到你的成长,分享你的感悟,甚至还有你那么有心地记下的,当时的我。很抱歉,我拖拉这么久才写了回信。幸好,现代科技的昌明,让我拖拉许久的回信可以在“咻”地一声后就传达到你手中。从五月到六月,广州重逢分别,你我各自归位,随日升月落,暑意盎然,在我们相识的第四年,在随时随地可以微信联络,微博互圈的今天,我给你写了第一封回信。值得记住。

    谨祝夏安。你的好朋友Koa

    编号A9

    文章节选来自于公众号lifegrowing  作者余杨Danny

    本文源自一次采访,采访的是我创办的网络社群WeStride跑步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加入网络社群的门槛大大降低,玩转网络兴趣社群,成为改善生活质量,成长自我的好途径。

    网络兴趣社群,是指人们根据兴趣爱好组合而成的网络社群,比如,以微信群为活动据点的读书会、跑步团。在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身边找出大量类似社群,很容易加入进去。WeStride跑步团是我创办的这样一个网络兴趣社群,2013年6月从舟山起步,如今在三十多座城市里有一百多位成员,大家在各自的城市工作生活,跑步锻炼,与异地团友约跑,在微信群里交流遇到的问题,分享收获的快乐。这种跨地域的网络活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运动社交方式,在这个时代越来越流行。

    前天下午,文化创意人,也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刘远岚就跑团主题采访了我,我们的对话中,有一段尤其触动我。

    余:……这个社群有如下特点:很多事情的成果,可能是断续、破碎的,但时间长了,累积起来,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和实体组织,可能差别有点大。

    刘:公司这种传统组织,与社群虚拟协作的运作还是两个逻辑,一般来说还在上班的人,很难突破这种逻辑观念。就是会用自己原有的思路去看待世界。

    余:我觉得,网络社群不应该套用实体组织的很多经验和思维模式去,需要新的看待方式,两个逻辑应该有所区别。虚拟社群当中坚持的应该是少数人,这才是合理的逻辑。我希望WeStride跑步团能够带给参加者一些轻快的价值,深度的操作在那些有兴趣也有时间的人身上来执行,他们可能需要比较多的网络社群组织的管理思维,但普通参加者不需要。

    这里包含了我在网络兴趣社群管理上的一些心得,但没有展开,下面展开了说一说。

    更开放的发展形式

    最早参加的网络兴趣社群,是2002-2003年泡过的一个心理学论坛。当时经过几年社会历练,有很多心理困扰,在网上找到一个心理互助社区,第一次体会到在网上可以给别人提供支持,也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接下来,blog/博客在大陆出现,web2.0时期到来,我进入了blog圈子,参予组织网上学习社区活动,也参加过两届当时颇有影响的中文网志年会。那个时代,互联网还未渗透进千家万户,商业寡头尚未垄断服务领域,国家之间也没筑起影响彼此交流的高墙,互联网上四处弥漫着开放的精神,到处是活力四溢的个体和组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体验到了网络兴趣社群的独特魅力。大家因为兴趣爱好汇聚到一起,一起寻找话题,一起找出合作方式,一起去实践去创新,自由人自由组合起来,展现了极大的活力。社群的活动组织方式,也与过去我体验的实体组织完全不同,一次数百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完全从无到有,很短时间内自发组织而成,参加进去到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遭遇,参加以后有数不清的细节可以去回味体验。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彻底开放的发展形式,恰恰是网络兴趣社群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开放还体现在对组织未来发展的预估上。我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自己对这几个社群组织的未来没有预设,甚至可以坦然接受它们的消亡,这种态度可能会让拥有正式组织结构和成员的传统实体组织难以接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的社群舟山创意青年聚会,如今已停摆。在我看来,创青这类开放组织的意义,是一个个拥有开放成长理念的成员,或许有一天组织的形式消散,但她会继续活在每个成员的身上。类似的情况还有中文网志年会,十年前她对我的影响,十年之后仍然出现在这篇文章中,被继续传播和扩散。

    收获不同社群活动的丰富价值

    网络兴趣社群的活动通常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日常交流,通常在微信群,十年前在邮件列表、QQ群等网络平台上进行。这是社群活动最日常的部分,只要你加入社群,就可以在其中自由发言,参与讨论,提出问题,收获回应。这个日常交流意义重大,它满足了社群成员的基本需要,体现了他的存在感。而且,就像我们在Westride跑步团微信群里作到的那样,我们严格禁止闲聊八卦,逐渐培养出有营养的交流氛围,微信群自身就能创造出大量价值,服务社群成员的需要。现在找我咨询跑步的初级跑者,我都会建议他们加入跑团,看看我们的微信公号,泡微信群,那里能解决他们的大部分疑问,给他们提供充分支持。

    第二个层次的社群活动,需要有组织进行,需要管理者来策划实施。尽管网络兴趣社群本身比较松散,但仍然需要管理,一个小而精干的核心管理团队,是网络兴趣社群成败的关键。前年,舟山创意青年聚会的停摆,客观上也是因为我自己的兴趣发生了转移,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核心管理团队。而另一个社群青年海岛考察计划(YIIP)去年成功重启,则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核心管理团队。创新精彩的社群活动,和前面第一点强调的“开放特性”有着深刻的关联,当你的成员足够丰富时,你才能创意出精彩的新活动。

    习惯碎片化、更加动态的活动方式

    网络兴趣社群里的变动性要远远大于传统实体组织。无论是在微信群里日常交流,还是参加策划组织的特色社群活动,我们发现,参加者都需要去适应更碎片化、更动态,也更灵活的活动形式,而你收获的价值也比较破碎。在回答远岚问题时,我这样描述,“很多事情的成果,可能是断续、破碎的,但时间长了,累积起来,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你需要转换思维方式:不要只盯一时一事,要从整体上来观察。

    对一个长期习惯传统组织稳定生活的人来说,刚进入遍布动态碎片的网络社群组织,可能会非常非常不习惯,他总会寻找秩序。对这样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你先耐心泡在社群里一段时间。“泡”这个字,贴切地表现出你在社群里的沉浸状态:耐心去沉浸,观察,参与,不断感受社群的特点,适应那种新的动态秩序。

    善用网络社群,成长自我

    这是我玩社群这么些年,对于网络兴趣社群价值的一个重要判断,而且是针对成员个体的。我们这个时代,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掌握了信息搜索技能,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获得自己所需的大部分信息。随着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社交软件日益发达,玩网络社群越来越简单,你能想到的各种新玩法,几乎都能得到技术支持,非常便利。

    这些便利性创造了一个深刻改变:人类个体有了更大的自由,去尝试想作的事情,去追求想过的生活,去追求自我的实现。玩网络兴趣社群,每个成员都能体验到这种自由。

    你可以把玩社群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社群里和一群人一道玩得精彩纷呈,立刻改善了现实生活品质,我们跑团的很多跑友,在生活中都是精彩而疯狂的家伙。如果参加的是跑团这样的运动社群,也就直接改善了个人的身体健康。另外,社交活动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提供压力消解的渠道,这有利于心理健康。

    你可以在社群里找到成长自我的大量机会。由于有长期的教育学习领域从业背景,我打理的社群都很看重成员的个人成长,把其作为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在跑团中,我们鼓励年轻跑友尽情释放热情与才华,我们会邀请他们来尝试各种工作。网络兴趣社群的管理一般都比较松散,缺乏固定成员来执行各种事务,大量事务需要社群成员来志愿负责,因此,只要有意愿,参与的机会就多,参与越多,成长也就越快。

    前天采访我的刘远岚同学,也是一位借助各种社群来成长自我的典范,她是一位来自台湾非常专业的青年活动组织者。2014年,我们在上海一个YIIP参加的活动现场结识,不久以后,她到舟山作了一个分享会。远岚目前在大陆参与多个青年活动平台,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她的个人标签是:文化创意人、自由采访记者、手冲咖啡爱好者、城市生活观察者。

    这条“个体专业人士”的发展道路,正在被越来越多朋友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赋予个体越来越多的力量,今天的你可能还在一个传统组织里朝九晚五,通过网络兴趣社群的历练,不久的将来,你也许就能成为自由的个体专业人士,去渡过精彩的下一阶段人生。



    相關文章> 書稿集>  B類文章 > C類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类文章 2017目录概要作者刘远岚:书信 友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fm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