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品味书香 盘阶而上(七)

品味书香 盘阶而上(七)

作者: 芥空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11:22 被阅读0次

    1、《静思语》为释证严所著,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除了几句鸡汤文,别无其它。诸如,“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慈悲”。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著。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知足的人,心量开阔;心量开阔,对人对事就不会计较。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即使自己只是一根小螺丝钉,也要注意有没有锁上、锁紧,以便充分发挥功能。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必须人人都能容得下你,你也能容纳每一个人。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触动它,蛇就会咬人。能为人服务比被人服务有福。所谓看开人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时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用把句子翻译成英语,日语,西班牙的方式来填充空白书页,增加书籍厚度,当然也方便其它国度的人接触到佛教智慧。

    2、《佛学原理概述》,名字起的像专业论文,不过内容以史论结合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清晰的框架,简要展现了佛教发展的脉络和初步成果。书中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佛教的发展历史及其流布区域;佛教各教派的特点及其教义之差别;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理论结构;佛教的时空观及其佛界分类法;佛教的戒规制度及其层次分类;佛教的神灵体系及其功能和转换关系;佛教的名胜古迹及其节庆时日;佛教典籍的结集及出版概况等等。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和特殊的文化动态。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流域范围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产生的社会原因是需要与应合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创立宗教的人,必须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古印度在政治上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在社会形势上群雄割据相互攻伐兼并;在思想上百家争鸣;在文化上以传统与反传统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历史背景,为释迦牟尼提供了创立佛教的土壤。佛教的本质与特性是所知与能知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之关系。所不同的是佛教理论以意识决定存在,就是思想决定业力果报。佛教的基本理论为佛法,是佛教的核心,佛法的本质是佛性,佛性即本性、自性、净心。明心见性为佛心。一切众生流转生死、界趣色身等差别,皆由自心所造,出世三界,亦唯由自心离染,染净皆由自心。佛教的染心与净心的概念,染心就是我执心(即众生不空,执着自在(主宰)之意识)和法执心(即万法不空,执着现象事物(客体)存在)。净心就是众生空、色法空、一切皆空(佛性不空)。

    佛教的基本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我空法有”、“我法两空”、“缘起性空”、“万法唯识”等不同见解。释迦牟尼生平事略的构思理论是以佛教三世因果和婆罗门的四个行期的基础上形成的。释迦牟尼最大的功德是在思想上否定主宰论、天命观,在政治上否定阶级等级制度,在人生观上第一个提出了人生平等,众生平等的理论观点。社会等级制度的压迫奴役性;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性;各地方势力的兼并连战;各种思潮的冲击影响等社会现象是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佛教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吸收借鉴当时在沙门思潮中普遍存在的轮回业报思想(顺世论之外),同时反转来又用自已的理论去批判各种沙门思想,斥之为外道。释迦牟尼将轮回业报的结果归咎于每个人的业力(行为)善恶。这种轮回学说对社会产生了“中道”的作用。各阶层的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痛苦,都要以“无我无常”的意识去进行行善止恶,求得心里的平衡和宁静。这种学说很容易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所以说释迦牟尼教法的主旨,在于阐发人生的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消灭痛苦的方法。

    约从公元1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吴、两晋以至南北朝,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典籍,给佛教学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于是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了一时之盛。到了隋唐时代,逐渐咀嚼消化、吸收营养,变成了中国佛教徒自己的血液,特别是在佛教教理的组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了唐代,已形成了八个主要宗派,都是属于大乘的。就是三论宗、天台宗、贤首宗(华严宗)、兹恩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这八个宗派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其盛衰程度和过程各不相同。三论宗和天台宗最初的本源来自龙树菩萨。禅宗在中国发展繁盛,尤其六祖慧能将其发扬光大。

    净土宗基本思想是以修持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以期往生净土。

    修持方法是读诵正行,专读涌《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观察正行,凝思注想于弥陀净土。礼拜正行,专一礼拜阿弥陀佛。称名正行,专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赞叹供养正行,供养,赞叹阿弥陀佛。实则此宗堪称为念佛法门。但其念佛之法亦只有四种,即:持名念佛,专念佛的名号。观像念佛,观佛塑像与画像观想念佛,观想佛的妙相。实相念佛,观佛的法身。因善导把“称名正行”视正修正业,故后世只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由于净土宗修持方法简便易行,所以流传比较广。

    藏传佛教中有显宗和密宗。藏传佛教的派别有多种,像格鲁派,僧人戴黄帽称为黄教;宁玛派,俗称红教,弟子多为在家僧人;萨迦派,称为花教以及俗称白教的噶举派等。佛教中由证悟境界不同,分为了佛,比如释迦牟尼佛,即如来佛,药师佛,弥勒佛等,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韦陀菩萨等。我们知道的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佛教中也有四大罗汉,八大罗汉,十八罗汉和八百罗汉。藏传佛教中有度母的称呼。

    在现世中也有多位菩萨的道场,比如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重大节日中腊八节是我们熟知的,而那一天对佛教同样重要,因为腊月初八与佛祖成道前牧羊女献乳糜的传说有关。还有孟兰盆节,是为逝去的先祖超度的日子。农历四月初八称为浴佛节,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

    佛教中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都没有自在性,具体说空有三空:我空、法空、空空。“我空”就是无我;“法空”是切事物都是虚幻不真实存在的;“空空”是说包括“空”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由于大乘空宗对中国佛教影响很大,以致国人用“空门”来比喻佛门。佛教中提出不少戒律,从身,口,意三方面杜绝修行弟子误入歧途。

    不论从任何角度去剖析,现代的研究证据,尚未不足以证明佛教的假,只有亲自体验过,才知道实相,才明白大千世界的来去生灭,才懂得人生的意义何在。

    3、《幸福的最小行动》美籍华人的一本书,不管什么书,吸引读者的名字太重要了。如同酒巷子里的一股香气,即使还没看见酒铺,就能顺着香气来到店铺查看一番,满足内心的好奇。除了额外介绍基本的社交,作者的经历,主要还是PERMA的阐述。P,代表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最直接的积极情绪,其实就是快乐。但研究显示,快乐这件事情,其实有50%的因素来自遗传。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容易感到快乐,而一些方法与技巧,顶多能提升我们20%左右的快乐程度而已。在积极情绪的范畴当中,快乐只是其中一项,我们可以把积极情绪分成十种,分别是爱、快乐、感激、宁静、兴趣、希望、得意、趣味、启发和崇敬。你可以分别去培养自己不同的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只要你每天睡觉前,回想过去24小时中三个值得感谢的人、事、物,以及为什么感谢,并把这个思绪写在笔记本里,持续一周后,就能改善你的情绪,而且效果能持续半年之久!

    你每生气一分钟,就失去了六十秒的快乐。负面情绪是快乐的敌对分子。抑郁,焦虑,愤怒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会出现,我们要用“正向介入法”强化正面观点,并改变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而不是单向压抑负面情绪。对抗负面情绪有几种方法,能让我们更容易维持正面的心态。一是打坐冥想,二是多晒太阳,三是运动,每天20-30分钟,加快血液循环,也能缓解心理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字母E,代表联结感与心流(Engagement)。你有没有感觉到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的投入与专注,几乎忘了时间,时间为你而停止,而你自己,也全然沉浸在你所做的事情当中。这样的联结感,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相当大的帮助。

    R,代表积极关系(Relationship)。跟别人培养深度、积极的关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80年前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现在是全世界最长久的持续追踪心理研究之一)得到的结论是:对一个人一辈子的快乐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钱,不是权,不是名气,而是是否与别人有深刻、亲密的关系。

    M,代表意义(Meaning)。你有没有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找到自己的意义?知道你为何而做,为何想做?你做的事情,有没有符合你的价值观?这可以是一种“使命感”,但也没必要那么有远见。它也可以是一种信念。让你觉得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它的意义所在,这种意义感,让人活得比较踏实。

    第五个字母A,代表成就(Accomplishment)。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多大的成就感,也是让我们生命更满足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在生活中,不只要创造幸福,也要挑战自己。如果有一些事情你很会做,也做得很好,那么,这些事情将会给你带来成就感,让你感到自豪。

    PERMA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框架,让我们重新去检视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有一些人可能有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很有钱,但他们还是不开心,总是觉得生命少了什么。那么这时候,就可以使用PERMA进行分析比对,找出具体原因,对症治疗。

    美国海军上将麦克莱文,2014年在得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时给学生们的第一个建言,就是“每天早上铺好自己的床”,原因有三:其一,你一早就已经完成了一件该做的事。

    其二,完成这件小事情会给你一点点成就感,虽然微小,但会让你更愿意好好完成下一件事。再下一件事。其三,整理好床铺这个行为,提醒你小事情都很重要。如果小事做不好,那大事就根本免谈。而且,万一你有一天过得很糟楼,回家时,看到的是一个整齐的床铺,而且还是你自己收拾好的床铺,这也会给你带来一点鼓励,让你觉得明天会更好。

    你的思考,不等于你的大脑。但你的思考,可以改变你的大脑。如果我们正向积极,那么及时阴云来临,风雨虐袭,也会有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从而获取更强大的能量。

    4、《上街去按下快门》,内容简单,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字印的作者在米兰,卢卡,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拿波里,梵蒂冈等地游览过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文字太小,粗略看过,世界如此大,值得我们去探索。第二部分是黑白色系作者街拍的照片。主体基本都是人物,男女老幼在镜头里都出现过。平视,俯拍的角度都存在。可是看过后只觉得那是熙熙攘攘的外国,并没看到眼前一亮,使人为之惊叹,能让读者反复琢磨思考几天的作品。摄影所用的机器,以手机和Ipad为主,因为可以减少被拍摄者的敌意与反感。街拍是练习摄影水平的一种方法,还是那句话,多拍多看多思考,总结盘点想妙招。

    5、《坐看云起》,一本大师讲课内容的汇总本。除了最基本的佛教理论知识,还有寺庙对接社会前沿的人才培养理论,全球眼光格局,国际化站位。不得不佩服,大师们并不仅仅局限在修佛悟道度苍生,还在考虑佛法传承,弘扬和走出去的问题。

    修行是帮我们解决生死的问题。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经历种种苦,这些苦的因就是“贪嗔痴”。我们平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关注这些问题,所以难以察觉。无法解脱于“贪嗔痴”,是人缺乏智慧的表现。佛教里有个说法“入佛宝藏,智慧为目”,好不容易来一趟人间,我们总归要拿点什么,而什么是该重视、可以拿的,要用智慧去分辨。

    但凡证悟成功,都要经历一个修行的过程。六祖慧能大师并不是直接就开悟的,他做过很多的苦工,如舂米、烧火等,这都是修行的过程。顿悟了如同小鸡破壳而出,但我们不能忽略孵化的过程。六祖慧能大师在出家前,是因听到有人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有所悟,虽不是彻悟,但已经有了那么一种感觉。之后,他出家进一步研习佛法,这也是一个渐悟的过程。我们修学禅宗的打坐、诵经、礼佛,这个过程称为“闻思修”。闻,就是听闻,听法师们介绍佛教,经义;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经过思维过滤之后,把得到的体会贯彻到我们的行为当中去。通过闻思修,我们会觉悟,最后达到开悟。

    闻思修的方式很多,比如在工作、生活之余,可以采用打坐的方式,持名念佛,或诵持一部自己喜欢的经典等等。有的人会认为佛经很难懂,然而,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开始不要管懂不懂,只要每天坚持读一遍,过段时间你就会发现有所收获。也不要去看别人或者网上的解释,看了别人的解释之后就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自己内心真正生起了疑问,这才是境界。为什么说有了疑间才是真正的境界?因为有了疑问才证明你真正在思考。禅宗讲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疑问越大,等到打开疑问的时候就有可能豁然开悟,达到觉悟。

    修行是脚踏实地的去做,去用功。书中介绍,灵隐寺僧众每天的修行生活是比较有规律的。早上4点15分起床,4点45分开始做早功课,结束后用斋,这叫作“过堂”。晚上要“坐香”,就是禅修一个小时,时间从18点30分到19点30分。同时每年都依据佛教的传统进行结夏安居、打坐参禅。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祖师传下来修习规矩。

    按照信愿行,发心是修行迈出的第二步,如何发菩提心?第一,就是要皈依三宝,要亲近、护持三宝。三宝即佛法僧,这是正确发起菩提心的前提。平常法师们的教导,就是我们发起菩提心的一种殊胜的外缘,对三宝保持恭敬,这也是我们学佛所应该具备的。出家人穿的七衣,民间俗称袈装,为什么是七块同色布拼成的?这是因为佛告诉僧众,七格如同农田,提醒我们要如同种田一样,为信众种福田,福田中收获的是福德善果。第二,要利益众生。第三,突破“我”执。这个“我”字原本是没有的,不必要去执着“这个东西是我的”“这钱是我的”“你骂我了,你打我了,我就对你不客气”,我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假的。因缘和合起来,各种因素组成这么一个我,不要太认真,不要太执着于我,对这个“我”字,要能够放得下。有我,是因为这所有的因缘,在佛教里还包括前世的一部分因果。

    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凡是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土地、财神都被称为菩萨。把财神通称为“菩萨”,其实是误解。因为财神还只是普通的神,不是菩萨。菩萨能让众生离苦得乐,最终迈向涅槃的彼岸,财神只能满足人们对钱财的欲望,不能了脱生死,跟菩萨不同。在修行路上,只有看破虚幻,顺正法勇猛精进,必能得圆满。

    6、《随性文草》,一本散文类的书,名字倒起的低调,对自己写的文章不敢称花称果,只是文学巨坛中的小草。不过查了查,文草乃南美水仙,如果从这一层意思解读,文草也不算自谦。书中几乎一半文章是作者对文学巨擘作品赏读后的随笔感想。另外一些写古藤,梅花,树,人,宠物和生活。另外文章字数多的有好几页,不过十来篇文章字数在300字左右。作家不仅能大篇章论述,更能片言居要。作者也给了我们启示,能够认字读书并不难,能在别人无疑的书中提出疑问才不容易。在书海中泛舟并非风平浪静,只有历经了急流险滩,才能拾到美丽的贝壳。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的人,不过是些书的蛀虫;书上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人,不过是些应声虫;只有能于不疑处有疑的人才能突破旧说,独创新论,才能成为思想家和文学家。

    如果你想做一个读书人,也不难,但如果你想做一个在思想上、学术上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人,那么,你就准备吃苦吧!也许,一辈子的努力,也未能有成;也许,当你略有心得时,已是皓首白头。

    7、《少女写真日志》,介绍青春少女的私房及外景拍摄方法。器材中镜头选择属于关键,70mm~105mm段的镜头称为中焦镜头,是所有镜头里面畸变最小的,因此通常这个焦段又被称为拍摄人像的黄金焦段。尤其85mm,这个焦段的视角大概相当于人单眼所见的视角,而且畸变几乎为零,光圈规格也大,有比较强的背景虚化效果,一般被称为“人像之皇”,拍出来的照片看起来油润。除此之外,28mm焦段不宽不窄的视野,以及恰到好处的透视和畸变,非常适合拍摄男友视角的照片,也实属情侣外拍挂机镜头的不二之选。50mm和眼睛所看到的视角最接近,拍摄过程中也常用。

    蓝天自云是最舒服的背景板,是标准的日系小清新元素之一。纯净的天空能够有效地规避场景中的杂质,还能更好地衬托人物,把一种惬意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在空旷的场地拍摄,例如大草原、海边,配上蓝天白云,往往有一种圣洁的美感。而在环境杂乱的城市里,也可以通过从低处往高处或者用长焦来拍摄,从而获得蓝天背景。

    人物情绪可以塑造多种类型,淡淡忧思,悲伤流泪,奋力呐喊和静静回味,甜蜜微笑都能增添人物个性。场景选择有学校,咖啡馆,海边,山林及家里。光影有顺光,逆光,侧光三种。白平衡主用自动白平衡。构图最基本的有对称,井字,框式构图,还有倾斜方式拍摄增强画面动感。服装可用学生装,连衣裙,汉服及和服也是推荐的穿着。道具可用草帽,皮包,小风车,镜子,气球,夜间用小彩灯,烟花等。后期必不可少,作者推荐camera raw 调整色彩和必要修饰。

    很多人认为人像拍摄最简单,只要模特颜值不太差,套上一些万用摆姿,拍摄几张大头照、半身像、全身像,再加上大光圈虚化背景,那么一组比较“好看”的照片就出来了。但是,这样拍摄久了以后会发现,自己每次拍的照片都是一样的,甚至和别人拍的照片是相似的。尤其长期只使用大光圈,如人像之皇镜头拍摄背景虚化的小清新风格照片的,时间长了会发现自己似乎只是重复着在一个背景上拍不同的人物照片,照片失去了灵魂,技术也不能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变自己的拍摄习惯,不妨在拍摄的时候,把视野拉宽阔一点,不要只局限在人物身上。照片最后展现出来的,其实就是一幅画。肖像画仅是众多人物画中的一种,而一幅完整的人物画往往不仅仅有人物,还看别的各种元素,共同组成和谐的画面。人像摄影并不是一味地做减法,偶尔适当地为画面添加一些元素,可以丰富画面,或是以更宽广的视野和画面来衬托出简约,也很有意思并且能让照片显得别出心裁。

    8、《迁西民间故事》,有一篇写戚继光斩杀儿子的故事。戚继光之前和一位门当户对的官家女儿结婚,可是妻子王氏10多年不见怀孕,而她的脾气也爆烈,不允许戚继光纳妾。可是婆婆着急抱孙子续香火,于是在家人的劝说下,王氏允许戚继光纳妾。不到一年,生了一个儿子,十多岁上战场杀倭寇,结果犯了军纪,被戚继光下令斩首。后来戚继光又纳了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卫国。十三岁时,跟父亲去打仗。刚开始表现还可以,但是面对倭寇方面一位长相凶恶的将领,他害怕了,没有及时追击,错失了击杀的机会。戚继光暗下决心,一定要军法处置。他怕家人反对,没有露出一丝要杀儿子的迹象。过年时,家人团聚,一起其乐融融吃了一回团圆饭,后来在军营开表彰大会,奖赏犒劳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将士。随后,下令把卫国押下去斩首。虽然大将出面阻止,其他人也求情,但没有撼动戚继光的决心,儿子还是杀了。孩子母亲哭的最伤心,戚继光的母亲也不好受。不过戚继光宽慰老人,再过10年,让你再见到孙子。之前在驻兵时,地方州郡一位官员把他女儿许配给戚继光当妾,可是打仗太忙,他给忘记了。再次经过那里,他才想起来还纳过妾,探望时知道已经生下儿子。于是,戚继光把母子二人接到身边,不过没有给家人说明,10年之后,孩子长大了,才领去见奶奶,以兑现当初承诺。

    叶子烟是菲律宾传过来的,当时皇帝认为它占农田,也没多大经济效益,冒一股烟就没了。因此,下令抽烟和种烟的人都是死刑。当时戚继光在北方驻守备战,皇帝派的监军看过之后迅速报告皇帝,参奏戚继光治军不严,下属几乎都抽烟。皇帝为了惩戒,把戚继光招进宫对质,戚继光说,士兵都是南方人,已经习惯了种烟抽烟,再者每天夜里执勤,抽烟能防止犯困睡着。皇帝听了戚继光的说法,便取消了之前的禁令,再也不管种烟抽烟的事。后来,迁西地区的烟草就发展了起来。

    之前修关口,总会被水冲垮。负责建造的人找高人支招。高人说用斩妖剑悬挂在关口,就能防止再次被毁。三道关口建造完工后,都悬挂上了由高人炼制的斩妖剑。果然再没有出现过问题。话说东海龙宫,龙王很无聊,虾兵蟹将们也憋闷。自从有了斩妖剑,他们都没法出去了。龙王想去看望远嫁的大女儿,很惆怅想不出办法。龙王的小女儿非常机灵,给龙王出了主意。负责看守关卡的官员看到手下把斩妖剑取了下来,而且说皇上下令要暂时收起来,9天之后再悬挂。他还在纳闷怎么回事,被妻子推醒,原来那是一个梦。不过去看的时候,发现悬挂的斩妖剑已经被取了下来。不多时,一位信使传皇帝的旨意,要他把斩妖剑收起来9天,因为龙王要借道。解除了阻碍,龙王出宫去看女儿。其它水族也祈求龙王带他们出去。出了关口,蟹精和黑鱼精走在龙王后面,他们想关口太碍事,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毁掉它。他们私自做主,冲毁了关口。据说,现在也能看到关口被冲毁的痕迹。

    金老子懂法术,会捉妖怪。一个无恶不作的军阀在街上看上了一位姑娘,让手下强行把她拉到家里,打算收为13房姨太太。没多久姑娘变的疯疯癫癫。别人都说她被妖怪附身。于是,金老子被请进了军阀的府邸。他准备了烧红的烙铁,还有其他道具,然后支开所有的人。他看出了姑娘是装疯卖傻保护自己。原来,姑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哥,两人情投意合。被抓起来的她实属无奈,只能用这样的伎俩骗过别人再想办法脱身。姑娘说明了情况之后,金老子说可以帮她。金老子做完法事,对军阀说姑娘是被蛇精附体,虽然赶跑了蛇精,但是它肯定还会回来。在金老子的指点下,军阀派人去姑娘的村里找一个年轻人,左胳膊上有伤疤,属龙,长的眉清目秀。由这个人做姑娘的保镖,可以防止蛇精再到府上引起麻烦。过了一段时间,又在金老子的指点下,姑娘和青年趁去寺庙还愿的时候逃脱,改名换姓安顿了下来。

    有个鸡蛋沟,听名字挺奇怪。话说山沟里生活了一户人家,父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母亲把孩子辛辛苦苦拉扯大。但是男孩见山沟都是荒地,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就告别母亲离家出走。母亲唯一的寄托离开了,她非常伤心,下定决心要改变山沟的模样,让儿子回来。于是,母亲用攒的钱买鸡来喂养,下了鸡蛋去换钱,用钱买了松树籽种在山坡上。如此反复,过了多年,山上已经长满了翠绿的小松树,地上还有花草,飞鸟来了,小动物也来了。她的儿子也带着女朋友回到了山沟,他们计划一起把山沟变得更美。

    还有一个故事说娘娘显灵。一队八路军被鬼子包围,苦战下也没能突出重围。晚上又渴又饿,突然来了一个老夫人,还有一个小姑娘,提着篮子。篮子里有三个馒头,一瓶水。她们说来找队长,大伙都奇怪他们怎么躲避敌人的封锁进来的。她们说送吃的,喝的。队长看着三个馒头,有些无语,不过还是同意了。等大家吃饱喝足,姑娘的篮子里还是三个馒头,一瓶水。在老夫人的带领下,全队走出了困境。问起名字,老夫人只说了她所在的地方和“娘娘”,接着就消失不见了。最后,大家猜测老夫人就是娘娘显灵。

    9、《跟任何人都聊的来》,聊天的技巧方法类书籍数量不少,但内容大致相似,无法说话要真诚,要善于聆听,要微笑,不要吝惜高帽子,多夸赞别人,要幽默,要识大体,要包容,要自信,要勇敢,读起来是那么回事,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实际应用却难以调取出来。终归内容储备不够是硬伤,语言组织能力欠佳是障碍,脸皮不厚是沟坎,心门不开是主因。

    会聊天的人,可以轻松自如地化解尴尬、调节气氛,各种场合应对自如。聊天,看似是一项简单的活动,只要上嘴皮一碰下嘴皮,语言便形成了。但要把话说得有水平、有意思,使人听着如沐春风,却不容易。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总结出一套说话之道,“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与有智慧的人交谈,要依靠见识的广博;与博文广识的人交谈,要凭借犀利的言辞和灵巧的技巧;与善于辩论的人交谈,要懂得简明扼要一击必中;与高贵有身份地位的人交谈,要懂得借力打力;与富有的人交谈,要有高人一等的学识;与贫穷的人交谈,要剖析利益;与身份地位卑微的人交谈,要语气谦和;与勇敢的人交谈,要果敢刚毅;与反应慢的人交谈,要言辞锐利。书中和各位高人大师,能给我们的都是原则,纲要型的参考,至于实际应对还需灵活掌握,自己摸索感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谈话中充分运用“FORM法则”,可以让对方感到你的重视与关怀,为谈话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原则在其它书中也出现过。F(Family),即询问关于对方家人的问题。比如:“你结婚了吗?你的孩子多大了?”“孩子现在上几年级了?“。

    O(Occupation),即询问对方的职业或工作情况。比如:“你是干哪一行的?”“最近工作顺心吗?”“你是哪年入职的?”

    R(Recreation),即询问对方喜欢哪些娱乐活动。例如:“你下班后一般喜欢做些什么呢?”“听说你的歌唱得特别好?”M书中认为是金钱,即询问对方金钱跟梦想的关系。实际上M代表(Message),各类讯息,八卦奇闻,天气生活等。例如:“最近那个商场在打折?”“现在天热有一款消暑的茶特别好”。

    说话是一种技能,但凡技能就能练出来,培养出来。参考别人的方式,为己所用,从实战中总结经验,寻找积累沟通的话题,这是一个便捷的方式。说不难,难在于是否愿意说,是否乐于改变自己去说。不过言多耗气,得把握适合的度。很多时候听到的也是无营养的话居多,说者应对听众负责,或让听众开心高兴,或让听者豁然开朗,或让听众学到知识技巧,但凡有这样的衡量,说的话就会越来越有价值。

    10、《大乘禅法十五讲》,属于大师对大乘禅法解读的讲义汇总,为我们的修行提供指导和帮助。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和六尘相对之后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方说,眼根同色尘相对之后产生眼识。七大是地、水、火、风、空、根、识。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加起来二十五个,这是佛陀观察到的凡夫众生所有的生活模式、生活状况和生活范围,每一个地方都可以作为下手用功的地方。

    比如说眼根,就可以在眼睛能看见外面的眼根这里用功:你不要执着眼根是我的,你只是看到这个眼根——我能看东西的这个是什么?把所看的东西忘掉,这叫回光返照。看着看着,对外物视而不见;视而不见,心就不会受外界的尘埃所污染,眼根慢慢地就会清净起来。耳根也是这样,在耳朵能够听到外界声音的耳根这里用功:我们所听见的声音叫声尘,把声尘忘掉,将注意力回光返照,看自己能听的这个,在这个地方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返闻自性。久而久之,心自然就特别清净。诸位可以随时感受一下,眼睛不看外界,耳朵不听外界,不是不看,不是不听,而是无论你看到了什么,无论你听到了什么,都要把所看到、所听到的忘掉,将注意力往里收,观照随时都呈现在我们眼根、耳根上的这个能看、能听的功能。《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内容很丰富,只要学会了一个圆通,所有的二十五个都能够圆通了。比如说,在眼根上用功,当眼睛看到了外物,而又把外物忘掉,注意力只是在眼根这里,那么外物无论是好看的、难看的、喜欢的、讨厌的,统统像照镜子一样,来了映,去不留。

    具体修行还是念佛号最简单入手。我们每天都应该以轻松的心,慢慢地念起佛号来,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地方。一个法门,即便是一个不懂得佛法修行的人,入手便是最圆满处——从生命最本质、最核心、最究竟的地方去改善,这是净土法门同其他任何法门不一样的殊胜之处。在末法时期,每个人可以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工作时需要动脑去思考没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打妄想,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念佛上。特别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人,心里还有怨气、纠结、牵挂的人,更要加强念佛的力度。因为世间这些拉拉杂杂的葛藤,会消耗我们很多宝贵的生命能量和时间。要通过一句佛号,将这些与我们生命本质无关的想法和杂念全部净化掉。不需要另起炉灶,不需要去跑寺庙,或者问跑到哪里去才能够用功修行,只要把生命中这些杂染的东西一点点放下,称念佛号,让自己的心与佛菩萨的功德一点点相应,特别是同阿弥陀佛所具有的无量功德去相应。日常用功,一边听经闻法学习教理,一边做做事情:听闻经教可以开智慧,做做事情可以培养福报。智慧、福报有了,主题还是下功夫老实念佛,随时随处做功夫来净化自己的生命。

    念佛有持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等不同的方法,其中持名念佛也有很多种,如追顶念佛,就是一句追一句地念;也有般舟三昧这样的念法;也有用梵音唱念的;也有默念,就是放在心里面念,比方说在不干净的地方,或者上厕所、洗澡、睡觉、在公共场合等最好都是默念。也可以念出声来,在比较干净的地方、不干扰到别人的地方,我们尽可能大声地念;共修时,只要节拍念起来不抢别人的音调,不会让别人起妄想,念出声有念出声的功德。当然,默念也有默念的功德。

    再者,用身体来至诚恳切地顶礼阿弥陀佛。身体礼拜阿弥陀佛,口里称念阿弥陀佛,意念里面想到的还是阿弥陀佛,这样身语意三业全部直接跟阿弥陀佛相应。三密相应,进步一定是最快的,断烦恼自然也最快,得禅定功夫受用也是最快的。身语意三业中,意业比身业和语业更加重要,因为意业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我们未来世界的导航。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果是佛,跟佛相应,未来的世界就跟佛完全相应,因和果是同时的;如果意业离开了佛,而想到的是菩萨度众生就跟菩萨境界相应;如果我们的意业是念着罗汉,想着罗汉那样解脱自在,就跟解脱道相应;如果我们只想行善积德,那就是跟人天法相应;如果我们内心充满了贪欲、嗔恨、愚痴,不知道用功,日子一天一天就这么混过去了,就是跟畜生道相应。所以,用功是在不同层次上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在很多心理学和一些灵性修养方面的书,也都能够改善我们,只不过这种改善不是很究竟罢了。因此,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要从身语意三业去改善自己,只有身语意三业得到了净化和改善,修行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受用。如果大家只懂得培养福报,这仅仅是打基础而已;如果你只懂得听经闻法,这是开始理性地了解佛法。只有你开始在内心中认识、改变、净化、超越自我了,才算是真正懂得下手用功,并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了。因为修行、学习佛法的目的,无非是要净化我们的生命,帮助一切众生提升生命的质量,把我们本来具有的生命功德真正地开显出来。

    在实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叫一心不乱。我们随时想到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随时想,随时念,念兹在兹。这个是最直截了当的,不用刻意要打七念佛、闭关用功,或者要打坐几个小时。你只要一提起警觉马上就念,无论走路也好,睡醒了也好,睡觉之前也好,跟人说话也好,随时随处一想起来心里就念。只要有条件,随时就把这句佛号提起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情绪——随时随地无论什么心情,一想到阿弥陀佛,马上就提起来,只要你一念向佛,你的内心就跟佛的无尽功德相应了。有时我们会嘀咕:自己念佛是不是进步了?有没有进步自己还搞不清楚。事实上因和果是同时的,你心里想什么,你的心跟什么样的缘相应,你未来的生命就是添加了这些缘。在念佛的时候,你的心跟佛的功德相应,你的生命就已经开始与佛感应,佛的智慧和德能慢慢地在你的内心中开始被开发出来。

    这种用功,最重要的是不选择时间,不选择空间,不选择人物,不选择心情,这四种都不需要选择。在师父面前,在道友面前,在信佛的人面前,在不信佛的人面前,不需要选择,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需要选择。然后早、中、晚,无论你是年轻的、年老的,无论在什么时间,都不需要选择;空间,是指无论在家里、庙里,干净的地方、脏的地方,都不需要选择。你每天是快乐、痛苦,还是郁闷纠结,什么情绪也都没有关系。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什么状态、什么情绪,你只要把这句佛号提起来,就已经是在生命最核心的地方开始转换自己了。这个法门很简洁,随时一提,而且方法确切无误,你会把握得很牢靠。不像参禅,告诉你参禅的方法,到底是用对了还是用错了,自己也不知道。当然你要是学精通了,会知道自己怎么去用功的;没有学精通,参禅有时候是搞不定的。密宗也是一样,从五加行开始修个十年八年,修完五加行以后,还有各种闻思,像外三乘、内三乘的修法。当你自己觉得都修好了,接下来还想继续用功,还是要从自己的意识,从内心里面去转换自己,当然这个转换的方法也是有的。禅宗要破本参、破重关、破末后牢关,都是在内心中这个核心的地方去下手。而净土法门直接把佛的境界、佛的功德、佛的感应通过佛号,好像电报的密码一样,直接放在心中,把我们心中本有的佛一样的功德相应地开发出来。所以下手最简单,功夫却是进步最快。特别是有空就念,默念也好,出声念也好,想起来就念,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念,如果影响别人就默念。这是一种方法,适合真正信心具足的人。

    大师介绍的诸多修证方法中,禅宗和净士宗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就是说中国佛教的特质是通过禅来表达的,它能够把佛法的精神落实在每个生命的实践过程中。至于其他的宗派,比如天台、华严、中观、唯识,理论体系非常完备,落实到实修当中,往往也是通过经典的教理来印证。唯独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它是通过自修、自证、自悟,师之相授,通过师父的印证来代代传承下去。因为是教外别传,所以不拘泥于文字的教理,直接用生命当下的境界去体悟宇宙法界的总原则、总规律。就像禅宗六祖大师,他听到《金刚经》,就能悟到人生的大道理。而且经人一点拨,有时候一句话、一个道理,就能终生受用,就能直指见性,成佛度众生。所以禅宗极为简易、极为朴实,但他所证悟的境界却是出世间的境界,哪怕是破本参,都不是凡夫的境界,何况破本参以后还要破的重关和末后牢关,境界就更高了。

    佛法的修行,就是解粘去缚,恢复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只能根据后天所学、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以此作为标准,再来认识自己。所以很多人在讲道理的时候,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宗教说这个宗教的理,那个宗教说那个宗教的理,听起来好像都有理,事实上都是片面的执着。“空拳指上生实解”,都不是真正的道理。因此,我们要想了解生命的本质,要想知道佛法真正的含义所在,一定要清楚:生命的本质,不受一切干扰,不受后天的各种观念、思想、情绪、物质、形态、价值的干扰,一切都不能干扰它,也干扰不了它,这才是本来面目。

    我们都知道三恶道,苦不堪言,丧失了追求幸福和真理的能力。只有人道,苦乐参半,苦多乐少,有强烈的追求真理的决心,才有最好的机会。在人道里面,如果是修行的话,恰恰是最快乐的人和受苦最深的人进步最快。就像佛陀在世,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众多弟子,衣食无忧,托钵化缘,就在日复一日的禅修当中,让自己的身心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形成了后来我们看到的各个宗派,包括印度的大乘佛法,中国的大乘八大宗派,还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修行方法。特别是藏传佛教,有人说,“富喇嘛穷禅和”。因为汉传的禅宗祖师是“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喜欢简单修苦行,参禅问道——百城烟水参高德,万里香花结圣因。而藏传佛教讲究对上师三宝的传承和重视,供养自己最好的东西,以表达自己最虔诚的心态和对法的无比尊重。

    禅宗指导接引的方法,历代祖师可以说是各出手眼、不拘一格,只要对众生业障、习气、执着的消除有帮助,哪里都可以下手。所以往往以启发、点拨、提携、苛刻的机锋棒喝来接引上根利智的人。禅宗的这个方法,剥落了一切语言文字、思维观念,是一种直接用你的生命去体悟生命内在本质的方法,所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传的禅法,他号称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特立独行的方法是直指见性。从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到六祖慧能大师,几代祖师受法的经历就是明心见性的经历。禅宗的直指见性,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特别是从初祖到五祖甚至到六祖,从最顶级的传法方式中透露出来的消息——人在极具苦难的时候,才能更好地透露出我们心性的灵光。没有苦到骨髓,难忍之忍,难行之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叫自己又不行,没有面临置之死地的绝境,想把自己的心性彻底脱开,当下承当,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意思。

    修行中不能专心致志,一坐打下来也不受用,是什么原因呢?外面的信号太强了——诱惑太大。你的心自然被外界牵着在流浪,没用百分之百的心力去用功,怎么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受用呢?只有聚焦才有力量,只有全部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再来观察,当他看到身体的痛、身体的无常,其他所有的想法都没有了。在这个痛当中将自己剥离出来,从对身体痛苦的粘着中超越了。有些人在生活中受到严重打击,在特别痛苦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别人看他好像傻傻的。因为痛到骨髓里面去了,他反而不觉得痛苦了,照样吃饭、睡觉。其实那个又痛又不痛,自己脑子又清醒,这个最难受!解脱不了,放又放不下,提又提不起;反而是彻底痛了,他一定会把它扔掉的,因为我们的心灵有屏蔽一切痛苦的本能,苦到极致,抛弃思想和身体的两重执着,它自然就从粘着中解放了,所以二祖才能够看到说:“觅心了不可得。”

    世间的至道,境界很高,用天台宗的说法就是——摄别归总。什么叫摄别归总呢?就是把差别的汇归为一。很多个鸡蛋,本来你是要挑拣一番的,现在都装在一个箩筐里,箩筐一担就走了,就这一筐不需要再选择了。我们在生活当中,会分别这个人好,那个人坏,这是朋友、亲人,那是个讨厌的人。分别了一大堆的时候,你就会心里很烦。如果想想,反正天下人就是男人和女人两个人,两个人就好办一点。两个人还是要选择的,那个男的可以共事,女的不行。那干脆就想,就是一个人嘛,大家都是人。一想到都是人,那就没有问题了,既然都是人,就平等了。人就是平等,人人平等,那还分什么男女老少?不需要分了。

    总之,就是把差别相眠灭掉。比如说,你是南方人,他是北方人,差别很大,但一想到都是中国人,我们就不用差别的眼光去看了。作为中国人,还有区别外国人的观念,那我们就想想,我们哪个不是地球人?反正都是地球人,就没有差别了,人类都是一样的。人类都是一样的,还有畜生类,那我们想想六道众生,我们大家都是六道众生。当你想到六道众生的时候,你跟畜生没什么区别,你跟天人也没什么区别,你跟地狱、恶鬼、坏蛋也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六道众生。大不了你高点、他低点,你是二年级、他是一年级,如此差别而已。天人是六年级,我们差不多已经到四年级了,地狱就是一年级学生。大家都在读小学,有什么好区别的呢?但如果是跟圣人比,还是很懊恼,圣人都已经成就了,我还是一个凡夫。那你想想,圣人也是人,圣人也是众生,九法界都是众生。一想到众生,那我跟菩萨都是一样的:我是众生,菩萨也是众生。到最后呢,跟佛还有区别。摄别归总,将所有的差别浓缩到最后,归到总的一点的时候,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的心、佛的心、众生的心都一样,只要讲到这个心,就是一样的。佛法最后直指人心,把这个心看清楚了,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众生在这个上面,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任何区别。因为种种区别给我们带来的烦恼痛苦、是非人我,通通都消失了。这是摄别归总的一个修法。

    心念会决定你的身体、长相和生活。你生活的环境如何,人际关系怎么样,完全靠你的心念来呈现。比如去寺庙里,每个人对环境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这个地方很清净,非常庄严;也有人觉得这个地方没办法久留。有人说来这里来错了,有人说来这里来对了。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觉受呢?因为每个人的心念不一样,心念会引导并化现成你的整个生活。

    因此,如果想要拥有真正的快乐,通过修行保持正善慈悲的心念。同时,看淡身外之物。我们也是拣垃圾的人,自以为自己捡了很多的东西——有名、有利、有财、有色,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仅仅是垃圾而已。对于你的真心来说,全部都是垃圾。你遇到的任何事情,在内心中只要解不开、放不掉的就是垃圾。因为没有东西能捆住你,哪怕是一粒灰尘,都捆不住你。这个时候,就直截了当地透脱了。

    书中提到香河一位老太太,去世后肉体不腐败,有好事的人体科学家去研究,发现老太太身体一米的范围没有细菌。足以说明修行带来的益处,听说老人在世的时候,村子里的小孩发烧生病,孩子家长抱过去,让孩子睡在老人旁边一晚上,不用打针吃药,孩子完全康复。虽然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肉眼凡胎,对诸多神奇的事情看不明白,也会产生质疑和讨伐。修行讲戒定慧三个字,戒是基础,定是方法,慧是结果。同时也讲究信愿行,完全相信佛法的不可思议,才能彻底地修行,发大愿才有动力,而具体落实执行自然不能少,否则等于空想空谈。

    11、《商品拍摄与图片处理》,一本高职的教材,大致浏览,快速翻看。其中所用的图片品质并不高,多数像素低看起来不清晰。色相是基础知识,器材也没少提。构图也在讲解,点,线,面,形状,对比,前景,景深等环境属于构图元素,不同的场景中灵活排布,塑造出艺术美感。商品拍摄除了全貌拍摄,还有细节展示,不同的角度呈现。微距拍摄也是常用的方式。利用模特的穿戴用,会给商品增添灵魂,同时,也会吸引购物者的眼球。和车展一样的道理,可能人的吸引力更强。后期修图也是必要环节,光影魔术手是简单的软件,操作相对容易。PS是更加专业的修图制图软件,工具的操作完全是熟能生巧的事。

    12、《作文讲究》,受众应该为高中学生,分析作文的方法,同时每个章节范例中有古人的经典文章,也有高考高分作文,供读者的研习。书中内容丰富,字行密集,还没读就有了压力。而且无任何配图装饰,完全素颜面世。

    没有祖传的作家,因此,写文章完全在于后天培养,当然不可否认个别人有先天的禀赋。对于写作,更流行我手写我心。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是熟悉的,对自己心里的喜怒哀乐是熟悉的,写这些熟悉的东西,即使没有什么高超的技巧,也可以打动人。如果是记叙文,必须把“我”摆进去,用不着借古人、洋人说事,写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即可。从另一方面讲,心中有高尚情操,口中就会有高雅之声,笔下也会有高洁之文。春秋时期的君子们心中富养礼仪道德,所以他们七窍通灵,呼吸俯仰皆自然舒畅,笔下文章高洁厚质、天生神品。扬雄《法言·问神》说:“故言,心声也。”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说:“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也许我们不需像签翁那样“手则握笔,口却登场”,但代端正者立端正心,遇邪僻者避邪僻思是常有的应变之策。高尔基说,文章应该写得朴实,就像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最要好的知己谈心一样,你对他开诚布公,他和你心心相印,话未出口,就能理解,简洁的语言中有着最伟大的哲理。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也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他写作的时候,把笔伸进墨水瓶里,就好像伸进自己的血管里一样,好像是蘸着自己的血书写。

    对写文章详尽一点的策略,有“作文六步”:第一步是决定目的。好像建造一座房屋一样,作文是给人看的,还是自己备忘的,是劝化人的,还是只想让人了解自己的意见的,或者是和人辩论的,是实用的说明文,还是使人欣赏感动的,目的可以不同,但一定要有目的。第二步,定好体裁。第三步是搜集材料,按顺序罗列材料。材料可以是自己听说的,看见的,可以是书本上的,可以是直观的、有形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无形的。第四步是选择材料,要切合题目,同时要有特色。第五步,整理成文。如何整理呢?一是量体裁衣;二是合并同类项,去掉一些烦琐冗长的表述,再把那些材料连接起来就可以了。最后一步就是校订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读起来是否流畅,是否拗口。

    此外,文章标题也非常重要。有人说,文章题目好像一支队伍前面的旗子,有了旗子就知道这支队伍是干什么的;又好像一个人的帽子,帽子要戴正。

    一般文章的整体要求是能否有真性情,能否有美好的追求,能否不做作,写出自己真切的情感和个性化的思辨。裴显生先生说,写作必须“六有”: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成为心中有大爱、有悲悯情怀、有勤于读书习惯、有胆有识与担当的人,多加练习,就会头脑灵敏,笔头过硬,就会写出格调高致、文从字顺、体式规范的好文章。

    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这是告诉了我们开拓意境的途径。

    (2019年7月29日,周一,阵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味书香 盘阶而上(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gv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