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晋家孟
旧年已经在岁月深处,不言不语,现目前只能以回忆去记住碎片和点滴,年纪渐渐长,还是喜欢要言不烦的表达,这也是在烦乱无序的现实之中,找到一点确定的可能形式,少去诸多思虑,本就是幸福。
一年之间,似乎一切都是浅尝辄止,甚至连吃个饭都是三心二意,走过了很多路,见过很多风景,却一无所知,一方面是城市长成了一个样子,另一方面是自己囫囵吞枣。似乎虚拟比之于现实,更容易让人着迷。比如说学知识,学习散乱,就像是捡起梧桐树下的叶子,虽有积累,但不知道树究竟长什么样子,因而会带来一种更加无序的感觉,也就是现在人谈的碎片化生活,这种生活浪费时间,在功利的社会更容易消磨行动斗志,比如刷刷微博贴吧,被各种感官几乎在各种猎奇信息上面,比如看见某女子以黄鳝放入下体,某男子在高楼上做极限运动,千帆过后,双手空空,信息仿佛流沙,怎么握也握不住。这种问题在这个时候是值得所深思的。
真正值得深思的,还有因为这个问题引发的一些新问题,我这里想到的一个方向就是,碎片化其实就是人发展的必然,是未来的方向,从人猿到现代人,发展一直是加速度的,快速的发展必然带来一切的快速更迭,比如电子产品,当年卖肾换 iPhone4 的年轻人,不知道现在还好吗?当然,这背后对应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现实,碎片化必然与之相伴的是无序,假如无序是一种前提,最终成为所有人的共识,那么难说价值多元,去中心必定是社会的大势所趋,这时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像我们这种80后看不懂“二次元”,也就说明一代人一定骂一代人“脑残”。彼此的鸿沟越来越宽,小群体的彼此认同便是一种未来价值,大一统的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反过来说,正是大家都在一片碎片“杂锅菜”里面朝秦暮楚,一夜一个美人混日子,因而稀缺产生的价值就是专注。能够专注确实不容易,能够简单确实不容易,所以小众的比较装的群体现在就该给人展示的是一杯咖啡就是一整天的日子,或者说连续十年健身,这些逆行的背影,好像才是不一样,甚至内心深处自己就是时代的英雄。要装一点,那么就得反过来干事情,阻力很大,甚至让人体会到什么是高处不胜寒,不过,当别人一脸茫然得问你什么的时候?你笑而不语,这时候你成功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秀”,可能20年后,这个词早就被人忘了,毕竟是留不住的东西,在此致20年后的读者,这个语境在这个时代才能真切体会。成功的方向也就指明,多的那就不赘述了。
现在最该说的,不是碎片化,还要注意一种伪知识开始发力了,正是因为大众总是在碎片化和复杂信息里面无所适从,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一样:“来自于未知的恐惧”。这时候,一个自诩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开始出现了,带你穿过迷雾,走向已知和确定,但是我要说,这是套路,一脸真诚表演套路。首先最低级的形态就是电视专家传销人员之类了,讲一通似是而非的道理,让人觉得牛,然后不断强化认识,最终成功左右思维。让一些特殊人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好像发现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信任会随着他们原形毕露而消失,比如说吃补肾的药反而肾虚了,或者毒死了,这种形态少许有点知识还是可以辨认的。
其次高级的形态目前还在蔓延,这需要注意一点,这群人是有知识有文化,传递正确理念的“先生”,他们有理论有扎实的论据,甚至让人深信不疑,让我等凡夫俗子觉得真理就在眼前闪闪发光。前面的碎片化是抓树叶,不抓全树,这群人是只抓一棵树的整体却没有树叶。给人一个知识的体系,没有细节和应用,比如三分钟了解音乐授课技巧,流程是这样的:音乐背景分析—发声训练—识谱练习—整体练习—改编创作,但是这家伙真正的情况是五音不全,只是了解体系却误以为获得了知识,这种套路具有隐蔽性。同时还有一种形态也是变种,研究问题就是实事求是,他却不这样做,首先提出一个神奇观点,比如前些年看的一篇文章之中,说“曹操是个女人”,然后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就刻意搜集证据,比如曹操多疑、搞“五色棒”、对关羽一见钟情、对刘备一见钟情,甚至还说:“丈夫亦畏雷乎?”一通女性行为分析之后,就坐实了观点,旁观者误以为得到真知灼见,用来告诉别人,我们不一样。比如说,为什么中国人不相信法律,大多数人都是说观念不足云云,而这位知识分子换了一个方向,不相信法律使因为立法“朝令夕改”,民众对法律和制度没有安全感,所以难以建立认同,并辅之以扎实的论据,一个看起来特别有认识的人就产生了,真理在这里闪耀起一点光芒,人生到了这里终于抓住一点确定,内心似乎有了根。不实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人毕竟是人,你我总是难免淹没于人潮,跟着他们欢呼、愤怒,那些温柔的控制总想引导我们的情绪,甚至来给我们创造幻觉,你我也格外喜欢泥沼里的温暖,在迷失与套路之间就左右冲突吧,在寂寞和喧哗之间随遇而安吧。这时候要做一件自己喜欢并能够坚持一生的事情,比如像我一样,虽然没有人读者,但是依旧要写文章,比如像你一样虽然没有舞台,依旧要唱歌。即使漂泊无依,也有念念不忘,让随波逐流的躯体有一点回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