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参加了一个亲子教育沙龙。不大的会场,柔柔的灯光,干净的地板,柔软的坐垫,或坐或躺,悠闲自在。我来到这里,与其说是寻求一种亲子教育的方法,不如说是寻求一份心灵的释放。
导师首先引领着我们在幽深绵延的音乐中全身心地释放自己,深呼吸,抛却身后的一切,全身心地让自己“在”这里。之后,以多种训练和互动的形式,引领着我们大家走进亲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我渐渐由怀疑到信任,心中升腾起一股股生命的暖流。
在互动中,我谈到了两个案例。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件小事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记得那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那天早上我有点胃疼,想先去学校吃点早饭再送孩子去幼儿园,而孩子非要先去幼儿园。我摆事实讲道理,孩子就是撅着嘴巴说“不”。我气不打一处来,气呼呼地自顾自去吃早饭,而孩子则是十二分不情愿地在等待。去幼儿园的路上,我说我不喜欢你这个孩子,你一点都不体谅妈妈。孩子则振振有词:“世界上哪有妈妈不爱孩子的?”导师分析了这个案例,认为我应该满足孩子的需求。我更是不解:为什么要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孩子就不能体谅父母吗?导师换了种方式说:“你在跟孩子提出要先去学校吃早饭的时候,其实已经带着情绪,这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感到自己没有早饭重要,而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如果你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想早点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因为这是你的需要。妈妈虽然胃疼,不舒服,还是决定先送你去幼儿园,因为你是妈妈的孩子,妈妈爱你。’这样一来,孩子收到妈妈的爱,孩子会被感动。而一旦孩子被爱所感动,不管先送他去幼儿园,还是他改变主意先陪妈妈去学校吃早饭,妈妈和孩子都是双赢的。
还有一个案例: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孩子玩耍时掐同学的脖子,理由是这个被掐的孩子欺负了儿子的好朋友。我说:“这样的事怎么处理呢?”导师说:“孩子这样做很好啊。他满足了自己替朋友打抱不平的心理需要。”看我惊异的脸色,导师告诉我:“您可以平静地跟孩子聊。”——“孩子,你为什么掐人家脖子?”孩子一定说:“因为他欺负我好朋友。”妈妈可以说:“你想保护你的朋友,这很好啊。”孩子得到肯定,很满足。妈妈说:“除了掐人家脖子,还可以怎么解决?”孩子可能会列举诸如“告诉老师,告诉同学的家长,叫小朋友来评理”等方法。妈妈又接着引导:“那你觉得选择别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你掐了他,他是不是就不会欺负别的同学了呢?”孩子一定会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导师跟我聊到这儿,我又追问:“万一孩子以后打抱不平,抡起凳子砸人家,怎么办?”导师说:“如果你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无意提到了这一点,无疑就是在误导孩子。孩子的问题本来不是问题,就是由于家长或老师的介入,所以就成了问题。”
我顿时无言。
请自己铭记: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要好好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与所有的家长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