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和邻居家一起,带孩子出门玩,这两个小家伙开始还你侬我侬,后面在一个玩具秋千面前,爆发了争夺巨额遗产般的大战。
果冻拽着秋千绳,桃子把着秋千椅,谁也不肯相让。我观察了一会,感觉事态就要进一步升级,于是上前制止果冻,掰手指、画大饼、讲道理......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再想用力抱她,果爷终于爆发出山崩地裂的哭喊。
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小朋友周围,这非常不和谐。
我抱起果冻,带离现场,开始安抚情绪,这时,桃子妈妈打了声招呼,和桃子先行离开了。
果冻现在也快2岁5个月了,到了可以讲道理立规矩的年纪,于是我对果冻说,爸爸告诉过你,不要和小朋友争抢东西,要好好商量,可以轮流玩,现在桃子不想玩啦,作为惩罚,我要把你带回家!果冻把嘴咧到天际,哭得更凄惨了。
回家的路上,我也情绪不佳,说不出为什么,感觉到了一种愤怒。
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以后,我逐渐意识到,情绪是认识自己的VIP通道,有一点负面情绪,都不要忽视,而是赶紧抓住它,问问自己为什么。
小孩子打闹、不懂得谦让、以自我为中心,都是这个年龄的特点,我并没有责怪果冻,甚至觉得果冻情绪失控,是提高她情绪控制能力的好机会,但为何我会感到愤怒?
问号脸02
现代心理学认为,大脑是个“多元政体”,在出生时就预装了很多模块,这些模块在大脑做决策时,都会站出来喊话,谁的声音大,大脑就听谁的。
所以,如果我感受到了愤怒,一定是我的大脑听从了某个模块的建议。镜头回放这些模块吵架的过程,就会发觉到底什么让我愤怒、失落。
果冻今天午睡被强制叫醒,晚餐吃得又少,情绪有些不佳。发生冲突,我制止升级,安抚情绪,做得没毛病,小孩子发生点磕磕碰碰,也很正常。
但桃子妈妈是什么表现?为何没共同出面制止桃子?她也认为果冻在无理取闹么?以前桃子和果冻发生争执,桃子妈也会批评桃子,为何前后会有变化?难道我上班时,果冻在家表现就不好,总通过哭闹、打人争抢玩具,惹得家长们对果冻产生了一致负面评价?
还有,说好一起出去玩,怎么就中途抛下情绪失控的果冻,和桃子逃之夭夭了呢?是不相信我可以搞定果冻吗?
群体认同感模块说:别傻啦,果冻被小朋友群体抛弃了,你的教育很失败!
保护亲属模块说:我的果冻只是情绪不佳,她平时很知书达理,应该被理解和体谅。
社会地位模块说:一直以来,科学育儿的可是我,论起理论功底,我妥妥应该排第一,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会比果冻乖巧?这不科学!
自我保护模块说:燃烧吧小宇宙,愤怒起来,我没做错,是桃子妈处理不当。我应该用愤怒表达我的不满,让她下次小心点。
乌克兰议会我终于明白,我的愤怒,是因为果冻表现不佳,让我自己以为受到了外部否定。
03
理解了我为何感到愤怒,我反而释然了,迅速平静下来。
我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桃子妈没有出面制止,可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是我当场对果冻说,如果你再哭闹,我就要惩罚你,把你带回家了。那桃子妈预判果冻要被带走,带着桃子去买冰激凌,也一点问题没有啊。
再说,就算桃子妈给果冻表现一个白眼,那也是客观评价,人家又不知道果冻没睡饱、没吃好的事,怎么我家娃就不能别人说呢?
这就是典型的“自利性偏误”:果冻表现好,那是我教育水平高;果冻表现不好,肯定是不可控的、意外的缘故,所有人都应该知道,我要获得体谅。
凭啥呀?这对桃子妈太苛刻了。这和朋友圈360°晒娃,怎么看自己孩子都可爱得无死角,有啥区别?
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过“绿灯思维”,建议我们在感觉尊严被挑战时,先暂时放弃“习惯性防卫”,给对方的挑战和质疑一个通行的机会。
我似乎get到了这么高端的思维:别人指责你,其实有可能只是就事论事,不是对我们本身的否定。如果转变思路,把别人的指责当成对自己错误善意的指出和提醒,那我们就会急速进步。
这个思维,其实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别人指出果冻的错误,甚至当面批评她,对我来说,也是改进自身育儿方式的机会啊,为什么非要认为别人在否定自己呢?
这种大包大揽,也是病,得治。
04
把对孩子的评价,不加区分都引申为对自己的评价,是另一种方式的“捆绑人生”,孩子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成长,虽然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却也有很多随机和偶然。
希特勒泯灭人性,难道他爸就要自认人类罪人?弹钢琴的手杀了人,难道药父余生就只配活在阴影?比尔盖茨成功了,难道大家就人手一本《盖茨是这样培养的》?
父母只是园丁,是提供环境和土壤的人。如果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园丁当然有功劳,但最主要还是这棵树吸收营养效率高。真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人生设计师,岂不是太过狂妄和自大了呢?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们都是独立个体,应该彼此尊重。
有个妈妈讲过一个心酸往事,几个小朋友从小一起长大,其他小朋友学习优秀,但她孩子却一直吊车尾。有次上厕所,隔壁妈妈正在讨论她家宝宝,说这孩子不是脑袋有病吧。这位妈妈差点泪洒厕所,当场发誓要和孩子一起发奋图强。
其实我想说,先别哭,你先想清楚,到底是心疼孩子被人说,还是感觉自己也被否定了呢?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不需要通过优异成绩,证明你是个成功者。
有了这个觉悟,家长才会在陪伴孩子成长中,不给自己加戏太多,遇到挫折自我否定、心态失衡。也不会孩子长大成人,与你渐行渐远之时,想拼命拽住,告别的不够潇洒从容。
所有情绪的波动,都来源于尚未满足的心理需要。果冻哭闹引发的一场小情绪,竟然曝光了我试图通过果冻的成长,满足自我肯定的倾向,真是危险啊。
自我满足,只来源于自己,不依附他人与外物,才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