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 清淡如水 | 来源:发表于2024-08-18 20:54 被阅读0次

    《谏太宗十思疏》

          是唐代著名谏臣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章。这篇奏疏深刻阐述了治国安民的重要思想和具体策略,是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因此也被称为“论时政第二疏”。

    课文背景 作者简介

    一、原文概要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魏征在奏疏中以树木生长、泉水远流为喻,指出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厚积道德仁义。他强调,国君应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会像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一样,危及国家的根本。

    二、主要内容

    1、治国理念:

          魏征认为,想要树木长得好,必须巩固其根本;想要泉水流得远,必须疏通其源泉;同理,想要国家安定,必须厚积道德仁义。

        他指出,国君应当像珍惜树木之根、疏通泉水之源一样,重视道德仁义的积累,因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2、居安思危:

          魏征提醒唐太宗,不要在安逸的环境中忘记危难,应当始终保持警惕,戒除奢侈,厉行节俭。

          他指出,如果国君不能居安思危,放纵欲望,就会像伐断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一样,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3、十思措施:

    魏征在奏疏中提出了“十思”作为国君应当遵循的治国原则。这“十思”包括: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简介:

    1)具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看到想要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怕谗邪和受蒙蔽就想到(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想到有人谗言邪恶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这些措施旨在帮助国君克制私欲、保持谦逊、广开言路、公正赏罚等,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历史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不仅在当时对唐太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猛然警醒并改正错误;而且在后世也备受推崇。《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宋、明、清三代的君主也常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即使在今天,《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观点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四、写作特点

    1、类比入手:魏征通过树木生长、泉水远流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类比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使得论述更加亲切生动、易于理解。

    2、正反论述:奏疏中既有正面论述治国理念的重要性,也有反面论述忽视这些理念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正反结合使得论述更加全面深刻。

    3、针对性强:魏征针对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奢靡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十思”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奏疏,它不仅对当时的唐太宗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安民经验和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谏太宗十思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op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