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话西方艺术史
大话西方艺术史 之四 巴洛克 洛可可 新古典

大话西方艺术史 之四 巴洛克 洛可可 新古典

作者: 豆妈LiLin | 来源:发表于2020-05-01 12:11 被阅读0次

    文艺复兴之后,就是巴洛克、洛可可,之后是新古典,先扫盲一下这都是啥意思。

    巴洛克,往大里说,堪称是一个时代;往小里说,也覆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

    因为和宗教、权力、财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为视觉和装饰效果通常富丽堂皇,巴洛克一开始给人的印象是浮夸、奢华、土豪审美;凡尔赛宫就是鼎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宫殿。

    插播一条建筑扫盲贴,一比就知道啥叫土豪巴洛克。

    拜占庭,穹窿顶;哥特,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花玻璃;巴洛克,外形自由动态,富丽堂皇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

    圣索菲亚 - 科隆 - 圣彼得大教堂巴洛克元素

    但除了华丽,巴洛克还意味着动感。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作品中的人都好像站在舞台上,演着一场大戏。只有这样的张力才能让人屏气凝神,肃然起敬。

    我用金钱、奢华腐化你,你就不会造反不听话了。纸醉金迷到了颓靡,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洛可可,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颓废和瓦解的阶段。

    盛极必衰,一场由底层人民掀起的革命席卷而来,法国大革命开始后,革命派艺术家又重拾古典审美,歌颂宗教英雄的戏剧感画风现在被拿来渲染革命英雄,这便是新古典主义了。

    贝尼尼

    “巴洛克艺术”始终围绕着宗教与权力展开,在罗马尤其明显。那些已经在罗马矗立了几百年的恢宏建筑、雕塑,大部分都出自贝尼尼之手。

    《普鲁托和普洛塞尔皮娜》(The Rape of Proserpina) 1621—1622年

    这个希腊神话题材的雕像,让24岁的贝尼尼一举成名。冥王普鲁托强掳大地之母的女儿普洛塞尔皮娜为妻,普鲁托的手指深深地掐进了普洛塞尔皮娜的大腿,好像真的有了弹性一样。

    《圣特雷莎的沉迷》(Ecstasy of Saint Teresa) 1647-1652年

    还有一件堪称奇迹的作品必须得提:西班牙修女特雷莎常常听到上帝跟她说话,并说天使用剑刺进了她的心脏。但,贝尼尼觉得特雷莎“刺透了心”的感觉实质上与少女对爱情的渴求无异。

    于是他雕刻了一个拿着金矛的天使,并让他将金矛对准特雷莎的下半身。修女双眼轻闭,嘴唇微张,陶醉地接受着天使带给她的快感,极度享受的样子。贝尼尼精准地刻画了一个虔诚的修女在与神交会时,一心渴望天堂的状态。

    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既是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艺术家,也是巴洛克时期第一个为人熟知的艺术家,是他打破了文艺复兴后期的僵局。

    他生活在罗马的底层社会,也画这样的罗马生活。

    《纸牌作弊老手》(The Cardsharps) 1594年

    即便是画神,也要用最底层人民做模特,甚至用他自己。

    《召唤使徒马太》(The Caling of Saint Matthew) 1599—1600年

    马太本是个税吏,因此遭到人唾弃。耶稣要在遭人鄙弃的人中挑个人做自己的门徒,这幅画就是耶稣去召唤马太的情景。

    光线昏暗的房间里,耶稣从画面右侧的门外走进来,一道亮光打在一只手上,在四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视线自然而然就转向了马太。

    在画面上打了一道光来强化明暗的对比,将人藏在黑暗中,再用光线引导视线,这道光就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撒手锏,被称为酒窖式光线,或者叫卡拉瓦乔光

    卡拉瓦乔用更加真实的方式去反映他所处的社会,有现实的逼真感和故事的戏剧性,这也是巴洛克时期的绘画特征。

    伦勃朗

    伦勃朗时期的荷兰,艺术消费不再专属于贵族和教会,普通人也开始接近艺术,买画或请画家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还有政府、企业和各种小团体,因此集体肖像画成为一种潮流,很像我们现在的大合照。

    但伦勃朗的画却一人一个神态,因此一炮而红。

    《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1632年

    更突出的是伦勃朗的《夜巡》,它改变了集体肖像画的现状,引领了新的风潮。他用了最擅长的光线布局:一束斜射下来的光把主角的右侧照亮,左侧则陷入黑暗。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让人物棱角分明,立体感十足;同时又通过弱化民兵身上的光,使画面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伦勃朗光”仍是摄影师必学的布光法则。

    《夜巡》(The Nightwatch) 1642年

    伦勃朗至死都不愿为了迎合客户而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真正伟大的是他的灵魂,是这种不屈的艺术精神。

    委拉斯开兹

    从15世纪到17世纪,当权者意识到了思想上的同化也相当重要,艺术可以作为宣传手段。所以,当时的艺术家很受重视。

    委拉斯开兹是一名宫廷画家,他的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逼真,他只画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

    画神,他都是找自己家人当模特。《三博士来拜》讲得是东方的三位博士夜观星象,预见到犹太人的新君即将诞生,于是来到耶路撒冷,为圣母圣子献上礼物以表达敬意。

    没人见过博士、圣母和耶稣长成什么样,委拉斯开兹的画里,圣母和耶稣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女儿,而那三个博士里不仅有他自己,还有岳父大人。

    正是这种务实,让他笔下的人物看起来亲切、真实。

    《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 1619年

    而他画的《宫娥》与《蒙娜丽莎》《夜巡》一同被纳入“世界三大名画”,被解读出了浓重的哲学意味。

    画家用一面镜子把一个二维画面扩展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除了正得意扬扬的小公主外,还把本来不在画面中的国王和王后也装了进去。

    这面镜子让国王和王后显像,成了最吸引西方研究者的元素。而这个显像又让画面里公主、宫女、大臣和画家本人全部定格。被隐匿起来的东西,恰恰决定了画面里所有人的姿态。

    福柯总结道:是一个不可见的本体决定了一个可见的场景。这幅画给我们带来一个关于“人类认知”的启示,即可见的东西背后,往往存在着决定它的不可见因素。

    “可见和不可见”“现象和本质”这种二元对立统一关系是《宫娥》里的哲学道理。这是哲学的功力,也是艺术的力量。

    《宫娥》(Las Meninas) 1656—1657年

    蓬皮杜夫人

    洛可可艺术,就只说蓬皮杜夫人。她的自我装扮,建筑和室内装饰,都是浓浓的“蓬皮杜风格”。

    蓬皮杜夫人肖像

    她创办自己的瓷器工场,那别具一格的粉色代表着贵族的时尚和优雅。

    塞夫勒瓷器

    新古典主义提两个人,大卫和安格尔:

    大卫

    大卫对革命充满热情,是个“革命画家”。《马拉之死》就是一幅描绘革命者被暗杀的作品。

    画中的青年男子叫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他患有严重的湿疹,不得不泡在有药水的浴缸里工作,被一个女子刺杀。暗杀发生的前几天,大卫还曾拜访过马拉。

    《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1793年

    后来他怎么又成为了宫廷御画师,后人不能理解,但他毕竟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拿破仑加冕》(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1805—1807年

    安格尔

    大卫的学生安格尔以女性题材作品闻名,他只想单纯地画女性,极致地去表现女性的古典美。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幅《大宫女》

    《大宫女》(The Grande Odalisque) 1814年

    裸体绝不等同于情色,安格尔的这幅作品含蓄得多,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也没有裸露的人体器官。这幅画是在精神层面上对人体美的欣赏,这不是画,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很多人质疑安格尔画的人比例不对,腰被明显加长,但,那又怎么样呢,他热爱“人”这件天生伟大的艺术品,是纯粹地欣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话西方艺术史 之四 巴洛克 洛可可 新古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oz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