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前面没看懂的疑问,继续向后读下去。
在读到第10章时,我对“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这句话很有体会。
记得在高中写作文,总是写的很生硬,原因之一就是每一段虽然都有一个主题,但从第一段读到第二段,会给人一种直接从第一级台阶一下跳到第四级台阶的感觉,很突然,打得人有些措手不及,并没能像飞机降落那样是稳稳落地的,给人一种舒适和又回到地面的安全感。
所以,怎样正确使用过渡呢?在两节之间,或者两支持论点之间使用过渡句,同时关键是从上一节挑选关键词或短语,并把它用在下一节的起始句,让两节之间的过渡既清晰又自然,当然,还必须和下一节的主要论点相结合。
比如写作文题目是我的朋友,那么如果上文介绍了我的朋友的性格,那么下一段还需要利用上文中说明性格的几个关键词,来说明这才有了下文他和他的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样让人读起来,逻辑很清晰,不会有困惑。
依据人的一种习惯本能,会希望在正文结束的时候,以一种优雅的方式结束,往往会采用总结的方式体现,但要避免简单地重复已经说得很清楚的内容,否则这样会显得文章整体有些拖泥带水,读者体验感很不好。
所以,作者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有一种采取行动的需求和愿望,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完善最后的总结句式。
读到第11章发现,原来ppt里也蕴含着巨大的逻辑知识。
首先,要明确不是要把所有下面你要演讲的内容都放在ppt里呈现出来。那样只会让听众失去兴趣,同时还会模糊听众的理解让他们非常困惑。
其次,每一张幻灯片都只演示说明一个论点。把论点的字号调整的大一些,让听众能清晰的看清你想要阐述的观点,也更有兴趣继续听你讲下去。
最后,如果要提高听众的兴奋点,要注意保证幻灯片的趣味性。没有人能保证一直全神贯注的听着高深严肃的话题,而不走神。所以,添加趣味性是保证听众思维能一直跟着你的节奏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