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段(1-3年级)的数学知识比较多的来源于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内容相对简单。其数学学习比较偏重于 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正因为内容难度较低,这为家长的家庭辅导提供了便利,但在辅导中,家长可能会认为答案显而易见,于是忽视了引导孩子构建数学模型,让孩子错失数学思维养成的契机。
王老师会把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详细拆解,帮助家长们更好的在家里辅导孩子。
符号思维题如图,△+△=18,△等于多少?
这是一年级下学期退位减法中遇到的题目,家长该如何辅导呢?
读懂题意,清楚“△是个符号”
学生在遇到这道题时,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读懂题意。
同学们一般会疑惑:△是什么,两个△一样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家长在家里辅导时,需要确认孩子是否弄清楚这道题目的核心意思——△是符号,这个符号可以代表数字。
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你看到的是一个加法算式,等号右边是个数字,等号左边参与运算的也应当是数字,不过我们不知道,于是用三角形这个符号做一个标记,这个符号代表了我们想要求的数字。你看到这两个三角形一模一样,说明这是两个大小相同的数字。
这道题目的意思就是,两个大小相同的数字合起来一共是18,那这个数是多少?
通过列举,推出答案
当孩子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家长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推理出答案。孩子们会去尝试5+5=10,6+6=12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保持耐心,允许孩子试错,让他们不断反复的去尝试,直到试出答案。
提高认识,强化符号化思维
题目做完,家长需要带孩子们复习一下“符号可以代表数字”这个新的认知。比如家长可以把△换成🍎,或者是别的东西,再来出一道类似的题目,比如🍎+🍎=12,🍎是多少?让孩子跟着家长一起说一遍“符号可以代表数字”。这样,孩子的小脑袋里就有了符号思维啦。
我是一名公立学校的语文、数学老师,也是一名班主任。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与大家交流分享,特别是希望能帮助到在家里辅导孩子的家长,从而形成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合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