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本1605班 1601515 李储
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楚文化特殊的美学气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精神,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词,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从诗歌体裁看,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看,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楚辞》中辑录了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
楚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二字,古往今来有很多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诗人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诗中常用婚姻爱情比喻政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感情不谐来比喻君臣疏远的状况。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和香草。《离骚》中的美人一般被认为是圣君的象征,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或象征着贤臣,如“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中的夫妇之喻,不仅极其生动形象,而且使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十分感人。
楚辞《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作品主要是抒发他不与其同流合污而被奸人污蔑,被君主疏远,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心和自己哀苦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担忧。
我们可以从《楚辞》学习到屈原,宋玉等人虽受馋被逐的遭遇,但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学习到国家盛衰的经验教训;无论外界如何,坚持自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还有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他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和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诗中奇特的想像和瑰丽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大量运用的“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样式比《诗经》更为自由和富于变化,能够有效的塑造更加复杂的艺术形象和抒发感情,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遵为学习的典范。
楚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