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儿的心理辅导
【原文来自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郝孟佳)今天,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儿、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
《规划》表明,第一,完善儿童健康检查制度。对儿童生理状况、营养状况和常见病进行常规检查,建立儿童体检档案,定期对身高、体重、贫血状况等进行监测分析。将入学前儿童健康体检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中小学生健康检查基本标准进行体检,所需费用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
第二,加强儿童疾病预防控制。切实落实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开展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脊髓灰质炎、麻疹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充免疫或查漏补种工作。落实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地方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新生儿健康和儿童疾病预防服务,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视力不良、听力损失、龋齿等疾病发生。
第三,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全民参保登记等措施,使制度覆盖全体儿童。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逐步提高儿童大病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儿童医疗救助力度,做好与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唇腭裂、尿道下裂、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重大疾病救治费用保障水平。
第四,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儿科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儿童常见病诊治、现场急救、危急重症患儿救治和转诊能力。加强助产技术、儿童疾病综合管理、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培训和儿童临床疾病诊治及护理培训,提高妇幼保健人员、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寄宿制学校或者600人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要设立卫生室(保健室),配备人员器材。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第五,保障学生饮水安全和学校环境卫生。结合实施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多渠道加大投入,统筹考虑和优先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饮水问题,实现供水入校。对无法接入公共供水管网的学校,就近寻找安全水源或实行自备水井供水。定期检测学校饮用水,保障水质达标。加强农村学校卫生厕所、浴室等生活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健康生活环境,从小培养文明生活习惯。
第六,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严格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大力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和群众性体育项目竞赛。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儿、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使每一所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加大对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补充和培训力度。
【贾说】我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2006年,毕业的时候找不到太对口的工作。心理咨询中心,好啊,去考证书吧、从实习生开始做吧;企业人事部,招的比例很少,好多企业人事需要工作经验,还有人事部是内部推荐产生的不招聘新员工,而且人事部比销售部要稳定,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缺少坑让我们心理专业毕业生去占;学校,是我最期望去的,但十年前学校需求特别特别小,很少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一直到现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才逐渐建立起来,上海已经是先进城市了,学校心理室还不是特别普及的。学校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咨询师不是一个主要或者全职工作,而是副职,好多是带课老师兼职做咨询,麻烦来了,老师的身份和咨询师的身份很容易打架。
在这里着重说说身份打架的事情吧。老师可以教训学生的,例如罚作业、罚擦黑板、罚站(我一直觉得罚站不是惩罚,如果老师连这个权利都没有了真的不好带学生,20个孩子里面有两三个调皮的都会闹翻天),咨询师不能惩罚的;老师是教育,咨询师是帮助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感觉也不同,教育是公开的,咨询是保密的、单独的、私人的。那么老师咨询师容易在咨询中带有教育色彩。
见过一些出问题的老师的孩子,比较多的人说“学校里我妈妈是老师,在家里她还是老师”“老师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考不好,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被别人看不起的”,所以一些老师在学校不动惩罚但在家里会比较严重地惩罚孩子,把家弄得不像家,这就是身份角色冲突。
咨询师做咨询,是比较纯粹的,不带教育色彩、不带指责批评、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对方,给孩子自由包容接纳的空间释放自我、发现了解自我、挖掘特长、养成更自信包容开放的态度。
【贾说】留守儿童。我在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读书,教育学院还有教育系,我们的导师和师兄们是比较早提出留守儿童概念、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人,师兄们利用假期自发组织去偏远地区义务上课、组织暑期活动等,出发的时候白白的回来的时候黑黑的,所以教育学院很多奖章奖杯是他们辛苦获得的。
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和父母分离生活,周一到周五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某居委住,周末去父母所在地居住。一个小学男生(脑袋被信息堵住了不太记得他的名字了),爷爷奶奶在洋泾住,父母在松江工作,所以周一到周五在洋泾生活,周五下午父母来接周日下午送回洋泾。我就在想,这算不算现代城市生活中新的留守儿童的变形,或者叫半留守儿童可以吧?这群孩子和父母出去打工一年见一两次不同,这群孩子会不会发展出他们独特的特点呢,这些有待爱好钻研的专业的人士去研究。我只在此提出这样的想法,也不知道想法对不对,也不知道研究结果会怎样。暂时叫半留守儿童,他们是A群;B群是传统意义的留守儿童;C群是非留守儿童,从大量调查数据看他们互相之间有哪些差异、差异显著程度如何,如果通过研究发现有差异、差异有显著性,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做关于半留守儿童的工作。
话说上面这些话和原文不太一致,跑题了。我们都真心渴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是能力微薄,我们处在上海大城市概念中,2015年上海有2400万多人,一定可以在这么多人中找到需要我们帮助的对象,所以我个人的想法是先不舍近求远,外地的留守儿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去帮助,身边的人更需要我们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先照顾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再照顾家人,再照顾一栋楼里、一个小区的、一个地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就是火就是光。“你的生命很重要,你的生命必将影响另一个生命。”
--------------------我是分隔线-------------------我叫分隔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