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过的所有谈话中最暖心的一次,当属与一位女士交谈时,她告诉我,几天前,她是如何开着她的吉普车到了科罗拉多大峡谷边上,坐在车里,加速引擎,想要冲下去。
虽然我的社交焦虑很严重,但在那场对话中,我完全没有感到不自在。
她跟我聊到了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在那之前的几天和几个月里,关于她后来在那一时刻的想法,为什么她想死,以及为什么最后她没有冲下去。
我们相互点头致意然后笑了笑,接着就轮到我来讲述我的经历了。
这次谈话发生在公共卫生区的一张餐桌旁,在一家山区小镇医院的精神健康部的附属大楼里。
我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院方为我安排了治疗,他们的意思是:“嘿,我们希望你有空能多来坐坐客, 在精神病房里。”
我俩笑说,要是把自杀经过做成明信片,她那张肯定更精彩。我们甚至还谈到了开店。
她允许我浸没在深度的抑郁中,于此同时也允许我同她产生真正的联结。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认同了自己抑郁症患者的身份,而且感觉还不错——好像我并没有因为抑郁而成了一个瑕疵品。
想像一下,如果当时坐在桌子对面的是你的家人,或是一个好朋友。跟他们聊天你会感到自在吗?如果不是在医院里,而是在你家餐桌前,然后他们告诉你他们其实很抑郁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抑郁症是造成健康问题以及身心障碍的主要原因,全球共有3.5亿人深受其害。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院指出,每年有7%的美国人患上抑郁症。
所以,抑郁症是非常普遍的,然而就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大多数人并不想与抑郁的人说话,除非我们假装自己没有抑郁——平时与人互动时,微笑才是最正确的表情。
抑郁的人可以要求在拿铁咖啡中多加糖和南瓜酱,而不用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们被困在自己灵魂的无尽黑暗中,而且丧失了从中逃脱的全部希望(笑)。再一次地,抑郁并不会减少一个人想要,与他人交流的渴望,而只是降低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事实跟你想的其实不太一样,与抑郁中的亲人、好友交谈也可以是很容易、甚至很有趣的。
当然,那并不是与Lady Gaga一起自拍发博、参加秘密趴体的那种有趣。
我所说的有趣,是那种毫不费力、只是享受彼此的陪伴的有趣。没有人觉得尴尬,也没有人指责这个抑郁的人扫了大家的兴。
为什么会有这种隔阂的存在呢?
一边,是有抑郁症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或不解——因为他们脑袋里正打着一场仗,而那是其他人所看不见的。另一边,是绝大部分人在隔岸相望,摇着头,好像在说:“你们干嘛要这么消沉?”
你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鸿沟。
你想要搭座桥去到另一边吗?你可能不会想这样做——这绝对是一个可以理解的选择。或者你想要建立一种更亲密的联结,但是又有很多问题和疑虑。这样的你,我称为“‘乔(桥)’好奇”。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关于为什么你们中有些人也许会回避抑郁的人。
1.你可能害怕,如果你跟抑郁中的人说话,你就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负责。你不用像菲尔博士(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那样专业。只要友好一点,就像艾伦(美国著名主持人)那样就行。
2.你可能担心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每每开口都是强行尬聊,而最让聊天双方感到舒适的时刻,就是当你俩都放弃聊天,开始看手机的时候。有时候说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
3.你也许是害怕从中将看到自己的黑暗面。嘿,如果你曾经成功战胜过你自己的心魔,那真是太棒了。愿你能一直如此平安喜乐。你可以是这世界上最乐观的人,但仍然能与抑郁的人产生联结。
4.也许你听说过抑郁会传染,而你很怕得抑郁症。那就带点儿消毒液吧。不过更可能的情况是,你将感染上与人联结的愉悦情绪。
5.又或许,你对抑郁的人另眼相看,你将他们看作是有缺损的残次品。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优等生更有可能存在躁郁症的症状。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坏掉或缺损,只是运行方式有些不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没抑郁过的人根本搞不清楚状况。最近我终于不再歧视他们了(笑)。
我与抑郁的战斗始于八岁那年。
几十年过去了,令我惊讶的是,我开始占得上风。我从时时的苦不堪言到学会了苦中享乐。现在我和自己的躁郁症相处得挺好,而且克服了其他一些精神健康问题,如暴食、物质成瘾和社交焦虑。
所以我在这条鸿沟的两边都住过。
现在我将为你提供一些指导,基于我的经验,来帮助你建立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如果你想这样做的话。这不是什么艰深的科学难题,但是保险起见,我和很多自己认识的抑郁过的人一起讨论过,来完善这些建议。
首先是一些你需要避免做的事,一些“雷区”。
1.你能说的最讨人嫌的一句话是, “消停消停就好了”——好主意,我喜欢(笑)。只是我们显然事先已经考虑过这个选项了。所谓抑郁,就是失去了这种“消停”下来的能力。我们能在身体里感觉它的存在,它对我们而言是有实体的。从医学的角度,这句话的本质就像是告诉骨折或患癌的人, “消停消停就好了”。
2.不要固执地试图修复我们。我想说的是,谢谢,但是...这对抑郁的人来说是一种压力,就好像我们正在辜负你的期待。还有,一些可以改善部分人的心情的事情对我们可能不起作用。你不能指望用一个冰淇淋能治好抑郁症。真是不走运,要真能这样治好那简直就是美梦成真了。
3.不要把消极反馈太当回事儿。我有一个朋友,大约一年前,给我发简讯说他非常孤独、抑郁。然后我就给了他一些建议,随之他的反应是:“不,做不到,不可能”——所以我生气了,就好像,他怎敢不采纳我这些天才的想法?
然后我想起了自己抑郁的时候,以及我是如何地坚信自己注定做什么都将失败,或者突然间觉得每个人都讨厌我,以及之类的事情。无论多少人劝我说不是那样的——我一概不相信他们。
所以我让那位朋友知道我是在乎他的,而没有把他的拒绝放心里去。
4.不要被他们那种快乐的真空状态吓到了。这不是一次大白鲨来袭——“快打给海岸警卫队,我的朋友不快乐了!”
我们可以在难过的同时状态良好。
我要再说一遍。因为在社会文化中,我们学到的常识与之相悖,所以这听起来有些奇怪。
但人们的确可以在难过的同时又状态良好。
上面的某些建议对你而言也许确实适用,有些则未必。有用的就试试吧。然后请记住,你不是必须要与他们交流。如果你愿意这样做,下面是一些可能对你有帮助的建议,一些“加分项”。
1.请用正常的声音跟我们聊天,好吗?你不需要因为我们抑郁就刻意用很沉重的语调说话,跟感冒的人聊天你也没有一边说话一边打喷嚏吧。
2.你的乐观和元气不会冒犯我们。你可以做你自己,好吗?如果你想为我们提供社会支持,明确说明你能做的和做不到的。我曾告诉亲友们:“嘿,有需要随时找我, 但是我可能没法儿在当天及时回复你。”不为此承诺什么也无可厚非,或者明确界限后,提供一个小小的承诺。
3.给我们一些自主感。像是事先取得我们的同意。我有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在我处于抑郁期时,她给我打电话说:“嘿,我想和知道你的情况。我可以每天打个电话给你吗?还是我每天给你发短讯,然后一周给你打一次电话?你觉得怎么更合适?”
通过征得我的同意,她获得了我完全的信任,至今她仍然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我最后的建议是:聊聊与抑郁无关的事情,也即生活日常。
我有一个朋友,人们担心他的时候,他们就会打电话给他,问他是想不想去逛街,或帮助他们清理车库——你那些抑郁中的朋友可以是很好的免费劳动力(笑)。我真正想说的是,邀请他们以某种方式参与你的生活,即使简单如邀请他们电影院看场你想看的电影。
好了,以上这些就是我要说的雷区、加分项和可选项。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份绝对的清单。要记住的一点是,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基本原则。这正因为这一点那位吉普车女士能够促使我踏上了康复的道路而不费吹灰之力。
她跟我说话时,让我觉得自己就应该是、而且也可以是那一时刻的自己的模样。
如果你和一个抑郁的人聊天时,把他们的生命看作与你一样的有价值,与你一样的重要和美好,那么也就无需再在你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那鸿沟已经被你抹掉了。专注于这种聊天的方式,而不是要聊什么内容。这样的谈话可能会让他们人生的方向随之改变。
补充阅读:
1. 科尔曼. (2016). 抑郁症: 写给患者及家人的指导书 ( 雷田 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 Mazzella, R.(2019, Oct 9). How to Support a Friend Who’s in Emotional Pain
.PSYCOM. Frompsycom.net/depression-central-html/support-friend-emotional-pa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