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大心理学博士| 你这么急于解决问题,就不怕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北大心理学博士| 你这么急于解决问题,就不怕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作者: 橙全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0-03-25 15:19 被阅读0次

    橙全心理

    3月过半,樱花绽放。

    大多数都已复工。

    一开始以为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但现实却是——“效率真的太低了!”

    时间还早再睡一会,一天过去了!

    不在状态,根本看不进书!

    陪孩子做饭收拾家,一看工作就难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番茄钟?

    做计划?

    降低你的期待?

    很可能都没用。

    当我们还在熟悉的框架里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时,有一个人,早就跳出问题,看见了另一种解。

    比如:一个人问他放假总是懒得动,非常丧。一天无所事事,怎么办?

    他却说,那就「什么都不做」。这段时期,很多人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很憋闷,都要憋出问题了。

    你也许可以给他们一些指导。

    一个大学生把论文从夏天拖到冬天,请他治一治。

    他却问:论文是谁要求的?

    学生:导师要求的。

    他问:拖下去有什么后果?

    学生:拖下去要影响毕业。

    他问:如果毕业延期,谁会比较在乎?

    学生:导师在乎。

    他说:既然有人在乎,事情就好办了。

    解决问题的人会想很多办法,而这个人,看见问题,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跳出问题。

    他会想:「拖延」有什么好处?你做点什么能继续「拖延」?

    这是跳出框架的奇妙一笔。似乎没做什么就解决了难题。

    他学了15年心理学,是北大博士、心理学泰斗钱铭怡的高徒,任教过清华大学……

    心理学家武志红自称是他的「粉丝」,每次和他对谈都很有收获。

    受邀参加《奇葩大会》,他说心理学没有用,但高晓松、蔡康永却一致评价他:

    高手,总是以「无用」为用,飞花摘叶,可以伤人。他就是,李松蔚。

    △ 《奇葩大会》录制现场  △01「问题」有时候并不是问题

    我们有一位同事HH,她的女儿正在读小学,写作业特别慢,常常要陪着她到晚上10点,动动这扣扣那,就跟凳子上有钉子一样,怎么催都没用。这真的是无数家长的痛。 于是,李老师给她支了一招:你把工作带回家,女儿做作业的时候,你就加班,而且,注意哦,不是你陪她做作业,而是让她陪你加班,作业做得越慢越好。 HH半信半疑地照做了,本以为女儿还是跟以前一样磨蹭,没想到女儿却说「妈妈,我没法慢下来」。最后,平时要写3个小时的作业,直接缩减到30分钟。

    乍听这办法太不靠谱了,其实背后用到的是心理学中的【悖论干预】。 不把「慢」当问题,而是把「慢」变成孩子的能力,这时孩子就可以自由掌控、自己选择到底要不要慢一点。 跳出问题的框架,时常伴随意外的惊喜。 

    02给无解的问题撕开一个口子

    李老师有一位来访者琳子,去美国加州度假回来之后,念念不忘那里清爽的阳光和海岸。当然,比环境更好的是那里的文化,毕竟是有着好莱坞,硅谷,和伯克利的地方,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活得自由而热烈。 「人家那样才叫生活,我们这样就只能叫活着。」在咨询中,她发出这样的感叹。 「所以你打算去那边生活吗?」李老师问。 她立刻摇头:「那怎么可能,就随便感叹一下。」 「但是,为什么不可能?」李老师对「不可能」三个字总是很警觉。 琳子也一脸懵:「就是不可能啊。我住在北京,我的工作在北京。就算我想辞职,但我男朋友的工作还在北京啊,他手里还有期权,做满五年变现,那还不够,现在投资移民的门槛高得很。还不如申请个研究生现实一点······」 其实,也合情合理,给了谁也不会因为旅游一次,就移民,因为「觉得」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就随便感叹一下,没人会深究。 李老师并没有试图说服她,也没给她出谋划策,只是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不必真的尝试什么,只是在头脑里做一个实验:如果十年之后,你真的住在了阳光明媚的加州,想一想,这十年当中你可能经历了什么?」 她就笑,笑着摇头:「不可能的。」若有所思。 结束咨询两年后,琳子寄来一封信:男朋友最近考虑加入一个在硅谷的创业项目。她也边工作边申请了加州一所大学的在线函授课程,正在努力跟上进度。如果一切顺利,将来有希望转为正式学生。 她说:「你能相信吗?我离我想要的生活已经这么近了!」 正如李老师分享的那句6字真言:想法只是想法。你有没有这种体验,过高空索桥,你一边想着「不行了,我不行了,我过不去的」,一边闭着眼前行。 「不行了,没可能」这只是你头脑当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声音。 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你有两种选择:相信这个声音,不过去;或者不理会它,向前挪一步,再挪一步…… 猛然抬头,你已经到了另一边啊。

    图片上传失败

    ​重试

    03看似不靠谱的办法,往往最靠谱 一位用户昆昆给李老师留言:给孩子报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没有一样能够坚持超过一年。 每次试听之后,问喜不喜欢这个课。都说喜欢,我就说:「这是你自己选的哦,一定要坚持。」结果学画画,学了半年就说没意思,学乐器,买回来没几个月,就死活不肯练琴了。学舞蹈压腿又觉得疼。 怎么才能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 李老师没直接回答怎么让孩子充满热情。不过,他倒是了回答一个相反的问题:「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热情?」 就拿学钢琴打比方吧。让我们假设,一个孩子对弹钢琴很有热情,弹起来总是乐此不疲。用什么办法毁掉这种热情呢?

    1,在孩子第一次接触钢琴的时候,对他说:「你自己选的钢琴哦,一定要坚持弹。」

    2,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弹一次 。

    3,发现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喜形于色:「对嘛!钢琴就应该自觉地弹。」

    4,定点催促:「该弹钢琴了,快点!」

    5,在孩子死活不想弹钢琴以后,批评他对于事物没有热情,或缺乏坚持的毅力。

    看完上面5条,每一条都如此眼熟,撞在心上哐哐响:这不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吗? 一个问题,跳出原有的框,架向反方向思考,总是给人不一样的启发。  他给的解决办法,总是出其不意。 一个妈妈问他:「孩子挑食怎么办」,他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挑食。那位妈妈半信半疑做了后,孩子真的不挑食。 一个上班族问他:总是拖延,白天玩一天,晚上加班,还效率极差,怎么办?李老师请她把自己的一件工作拆分成10件,并找一个她最不想完成的工作放在to do list顶端。 在这个「魔鬼」任务的压迫下,她一点不拖延,不知不觉完成了很多事。 一个朋友向他抱怨自己的弟弟不懂事,辍学,2个月换一份工作,没钱也要借钱买车,两人关系一度僵到极点;李老师给她出了个题:说出弟弟的3个优点。 她一下子愣住了:弟弟做过销冠、总给爸妈买东西、虽然买了车但他靠自己还清了贷款······视角一变,两个人的关系也开始松动。 这些看似「玄之又玄」的方法,其实都有规律可循。我们看问题,常常会陷入自己的惯性思维,而他可以抵挡住思维的惯性,尝试跳脱出问题的框架。 他擅长解决问题,更擅长解构问题,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方法背后的思维规律讲解明白。 一年多前,他决定将自己这一套思维方式进行一次系统总结,而我有幸可以跟他合作,作为这门课的产品经理,跟他一起策划制作。 还记得当时很多同事对这个选题充满不确定,但他很坚定地说: 我想做一门不一样的课。 也记得无数次加班到深夜、头顶挠秃地打磨内容,终于完成时,他雀跃着跟我说:小宝,终于写完了,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 可我想说:李老师,你是轻松了,可我人生的巨变才刚刚开始啊! 现在,这门上线整整一年了,就像很多课程评论里所说: 听完这个课,总体上有一种内力大增的感觉。不是获得了具体的技巧,而是回答了好多为什么,让人豁然开朗。准备反复看!

    听的过程中,好几次热泪盈眶,感觉好像一个人在沙漠里走了好久好久,终于看到前方有一个同伴的身影,遥遥地在对我招手,不舍,感恩。

    这门课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那扇通往更大世界的门。你想要逃脱周而复始的循环,需要的是有勇气的一试,穿越风暴来到你「现有世界」的边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大心理学博士| 你这么急于解决问题,就不怕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xx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