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记·乐象》
自从上学期的爵士课后,我的舞蹈风格突然变得很狂野,准确说应该是我的整体风格都有点失控。今年回成都每个晚上约饭安排得满满当当,昨晚还硬是从夹缝中挤出一个晚上去蹦迪。跳的也不是真的迪斯科,就是美国的摇摆舞swing dance,30年代黑人随着swing音乐即兴跳的双人爵士,后来发展成了流行美国的social dance,在成都也有一群人在努力推广。我是一个糟糕的舞伴,总是要在两拍中间还偷偷加个半拍的步子,转出去也是甩开好远才回来,狂野到hold不住,把“老年人”Daniel折腾得要死。好的,这个疯一样的girl——
抱着增加自己风格多样性的目的,我上学期报名了舞蹈系的爵士课。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跳爵士要性感。虽然有心里预期,第一节课我还是被跳舞像跳操的自己蠢哭了。我的同学们大部分是舞蹈系一年级的学生,音乐一来自动就嗨起来了,扭屁股扭胯耸肩加甩头。按我十多年整齐划一的舞蹈训练来看,这个班可以算是群魔乱舞了。其中一个女生似乎是芭蕾舞出身,身上的感觉跟黑人舞蹈grounded的感觉完全相悖,脖子老长,看起来有些怪异。有的同学跳舞如戏精上身。我的兰花指动不动就来,上身总是不够松弛。传说舞蹈老师没有一个脾气好的,不骂不出好学生。我们的老师Karla却从来温温柔柔,班上的氛围也是嬉笑享受的。Karla常对我们说,你们的技术都已经很棒了,转圈够快了,你们要“try less hard”,跟着音乐的感觉enjoy。刚开学的群魔乱舞渐渐有了爵士的风范,Karla每节课都止不住地对我们说,很好,每个人都进步很大,最重要的是“I can see your own dance”。我爵士课的同学各有特点,共同点是跳舞的时候脸上都是快乐的笑容。有的一开始按中国标准“范儿不正”的,到期末的时候也魅力四射了。
除了爵士以外,我还在美国学习了现代舞和非洲舞,打算下学期再去报名一个街舞。美国舞蹈深受黑人文化影响,因为发源于民间,少了芭蕾舞的贵气,而常常强调运用身体的平衡和整体发力。非洲舞最核心的技巧是grounded,身体通过胯和腿部形成一个稳固的连接,跟芭蕾舞立、轻、绷的主旨相悖,反而要“give in to the gravity”,重心稳、沉,身体放松。其实芭蕾和别的舞种跳和立的时候也要借地发力,稳而不飘,非洲舞对grounded的强调也与很多舞种互相借鉴融合,突破了舞种的局限。美国是现代舞发源地,现代舞的动作多从身体的movement出发而不依照镜子里的美丑凹造型,经常不符合传统的审美。音乐也是吱吱呀呀看感觉找节奏,有时音乐也没有。后现代的舞蹈就更吓人了,奇奇怪怪地扭半个小时经常逃不掉,演出里遇上我只能当行为艺术看了。我费过很大力气拉着同学去看舞蹈演出,一般全程都要接受“什么意思”的拷问和“艺术太高端,看不懂啦”的感叹。其实我也看不懂。那种感觉大概像是痴痴地盯着烟花,不知为何喜悦或感伤流入眼底。有时烟花缓缓散开,划过一条条舍不得消失的弧;有时跳动的花火伴着碎碎的声音,像星星一闪闪;烟花直上云霄,声音又大又远。烟花尽收眼底,却又好像我小小的心装不下那些繁复,因而感动震撼。“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唯乐不可以为伪。”你说艺术,是高冷还是真切?
因为艺术的“去高端化”,我在美国看演出比在成都要容易多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演出百花齐放,票价也是高低不等,且不说很多剧院还有非常大度的学生折扣。我自己参加过一个小剧团排演的音乐剧,并且还拿到一笔补贴,从那以后我才知道“rough cut”这种新形式。我参加的演出是一个还在创作中的舞台剧,根据挪威童话《太阳以东,月亮以西》改编,我排演的是四幕中的第二幕。可惜的是,参加完这一部分的排演,我的工作越来越忙,不能继续跟大家一起完成整个剧的创作了。“Rough cut”为创作中的舞台剧作品提供预演的机会,通常票价很便宜,是一个半正式的演出。演员没有精致的演出服,作品也是部分完成的,水准却可能很高。演出结束后观众与主创进行现场交流,提出观看的感受和建议,让观众对这个作品的前世今生有深入的了解,主创也有充分的机会得到观众的反馈并改进作品。一个团队一开始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排演整个演出,rough cut的预演既是试水,也是寻求感兴趣的合作人。我越摸清我所在的双城的舞台表演的情况,越是偏爱去看这样的小演出,便宜又创新,跟演员也距离更近。虽然看演出容易到成为日常,每年圣诞节我还是恨自己钱不够多的,不够去剧院看一场抢手的《胡桃夹子》。带上小朋友全家去看这场儿童舞台剧是美国一些家庭的圣诞传统,很多舞蹈团就靠着这个一年一次的机会赚够一年运营所需的经费,然后再艰难维持到下一年。我去剧院凑个人头也可以在心里热热闹闹过个异乡节。
我参加的rough cut演出我在美国参加了许多舞蹈课程,又看了很多演出,比照我在中国学舞的经历,其中的差异有这么几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是在美国人们对于舞蹈的审美更加多元,氛围也更包容。最直观的,美国的舞者高矮胖瘦都有,并且各有各的风韵。芭蕾舞团对于身材依然有很高的要求,但越来越多的舞团对身高体型不设限,对人种也寻求多样化。我参加爵士课的期末汇演,我们的队形也是很随意的,并没有争C位之类的考虑。那么站在后排和边上的同学难过吗?不,因为跳舞不是竞争,每个人都在尽力表现自己,不管站在哪个角落。不仅舞蹈不那么追求标准化,艺术家们也从心里觉得多样和个性是艺术不可丢的灵魂。第二个让我佩服的是美国舞蹈的大众化。前两年流行的“中国好舞蹈”其实借鉴于美国的舞蹈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这个节目经过中国版改编之后虽然让舞蹈走到大众面前,却可惜没有保留下来人人都能跳舞的精神。明尼苏达大学的舞蹈系每学期都会举行面向所有人开放的汇报演出,其中大部分是学舞一学期刚入门的外系同学。舞台是对舞者最大的奖励,这个演出既鼓励了学生对舞蹈的热爱,也让更多人看到不同舞种绽放的魅力,鼓励所有人尝试跳舞。
这不就是美国的鼓励式教学吗,这样的老生常谈书里见多了吧?轻松愉悦的学习只是天真的美好愿望罢了不是吗?舞蹈教学看似轻松,当然也有艰苦的一部分。见识过舞蹈生累到极限用意志练功,还有面对不会的东西敢拼敢闯的样子,我对舞蹈系的学生满满的敬佩,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在美国跳舞更倡导轻松愉悦,其实并不是美国人不肯吃苦,而是他们从心里坚持着某些艺术品格,例如个性、例如平等。
我边写着这篇文章边感到我应该打住了,否则有胳膊肘往外拐的嫌疑。其实我更爱中国舞,而且是到了美国更觉得咱们中国舞真好,咱们的历史、民间文化真是宝藏。学习没有接触过的美国代表舞种,我能够跟上节奏,甚至参加演出,靠的是中国舞打下的基本功,更靠中国舞里面一些难以超越的独特艺术价值。舞蹈的话太长,先打住不说。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去试试看一场舞蹈演出或是尝试去跳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