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治疗效果
感觉医生/治疗师不理解自己
症状有所改善,却无法忍受副作用
症状发生转变,例如表现出躁狂、轻躁狂
抑郁症看得见却摸不着,在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个体化治疗。
治疗效果与诸多因素相关:个体特征、基因、社会心理因素、症状特点、药物、剂量、心理治疗的形式等等......
个体化治疗,就是以患者的个人状况为基础,整合所有的相关因素来决定不同的治疗策略。
一般而言,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会从以下五个维度出发,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临床亚型、严重程度影响了不同的治疗理念。
症状表现不同(活力、失眠、自杀观念、疑病、性欲下降等),使用的药物与治疗方式也不同。
如:
对于心境及认知症状,艾司西酞普兰优于去甲替林,但对于植物神经症状则正好相反
曲唑酮、米氮平、阿戈美拉汀针对主客观睡眠指标异常的症状,非常有效
抗抑郁药针对(抑郁心境、自罪、自杀观念、精神焦虑、总体躯体症状)的疗效优于认知行为治疗......
所以在问诊过程中,患者及家人尽可能清楚的描述症状非常重要。
过去,抑郁症被分为忧郁型和非忧郁型,也就是抑郁症的临床亚型,这种理念如今也有一定的意义,指导不同的治疗思路。
多个国家都曾在抑郁症指南中提出:抑郁严重度是制定治疗方案时重要的参考因素。
一般来说:
轻度抑郁症:不推荐使用药物治疗,首选心理治疗。
中度抑郁症:选择性使用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
重度抑郁症: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二、功能影响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常是医生、患者、家属在沟通中制定的。
如:
药物对于睡眠、饮食的影响
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治疗的效果及成本
方案会考虑到药物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若患者认知功能出现了严重损害,就要谨慎使用或停用对认知功能有损伤的药物。
当然,治愈永远是首要目标,有的患者可以在存在症状的情况下,继续有意义的生活,保持对生活满意度。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药物的副作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三、临床分期
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除了我们最了解的【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之外,根据抑郁症的难治程度,还有更精确的分类,用于精准治疗。
无论怎样区分治疗期,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都是最重要的。
四、人格特质
有经验的医生会依据不同人格特质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治疗方案。
常见的人格测量工具:
NEO人格问卷修订版(NEO PI-R)
国际人格项目库(IPIP-NEO)
人格诊断问卷-4(PDQ-4)等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抑郁之后,患者的自我感受可能会改变,所以需要家人和医生对生病前的生活充分了解。
五、患病病史
共病
DSM-5指出,抑郁症与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共病的情况也很普遍(以焦虑最为常见)。有其他心理疾病的前提下,抑郁症往往更加难治。
如果没有察觉,或者忽略了共病,一刀切的用药可能会导致状态不可控,后续治疗难度加大。
重视躯体疾病,可以避免预期寿命缩短,对个人、社会及经济负担的增加。
家族史
父母及长辈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有助于医生判断抑郁症类型,并选择对应性的药物。
在收集信息的时候,请不要隐瞒家人的真实情况,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家庭治疗的方式。
面对抑郁症时,每个人的困境都是不同的。
你是独立的个体,并不代表你是孤独的,别忘记背后还有医生和家人的力量。把真实感受分享给医生,来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的核心前提是:时间。
看诊时间最好在30——50分钟
保持每周一次的复诊频率
症状好转后,至少维持用药一个月(或遵医嘱用药)
在掌握好时间的基础上,通过患者、医生、家属的互相配合,才能提升治疗依从性,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最佳效果。
审核医生:彭旭
责任编辑:刘岩
插画:李大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