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人与海》:利用记者思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利用记者思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 夏木好爸爸 | 来源:发表于2020-07-21 21:30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夏木,今天为大家解读《老人与海》。

老渔夫半靠在船舱,手里紧握着鱼线。鱼线的一头缠在老人的背上,另一头直愣愣地扎进了波光粼粼的海水。

突然,鱼线猛地往前一拽,老人猝不及防跌倒在船舱。在渔船前面,一条漂亮、结实的大马林鱼跳出了水面。

一阵搏杀后,老人终于把大鱼绑在了船的一侧。这条大鱼竟然比渔船还要长。

老人无比宠爱地抚摸着鱼头,很温柔地说,鱼兄弟,我们回家喽!

两个小时后,夜幕降临,一波又一波的鲨鱼也陆续登场。老人火力全开,奋力击杀,保卫胜利成果。

老人怒目朝天,声音低沉却十分坚定地吼道,命运啊,你可以毁灭我,但永远无法打败我。

翻译成东北方言,就是说,你就算整死我,你爹我也不服你!你过来呀!

黎明之前,老人拖着大鱼骨架回到了渔村码头。

老人静悄悄地回到家,乖巧地躺到了床上,把衣服揉成一团枕在脑后,长长地叹一口气,心满意足地睡了。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老人与海》,该书在出版后的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将海明威送进了世界殿堂级作家的行列里。

亲爱的读者宝宝们,你们可能不知道,《老人与海》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一年,获得了美国的普利策新闻奖。这个奖是美国新闻界的顶级奖项,是颁发给记者的。

没错,海明威的职业身份是一位记者。

话说,在1936年,这位渔民出远海捕鱼,遇到了一条大鱼,也遇到了鲨鱼,最后渔民拖着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海岸。

这位渔民就是《老人与海》中那个老人的真实原型。

当时,敏锐的海明威就捕捉到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写作素材。他一直在心里酝酿,直到15年后的圣诞节,好像上帝对他说,老伙计,快去写一部《老人与海》吧!

海明威突然迸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仅仅八周后,举世闻名的《老人与海》就诞生了。

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在海明威的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打磨过程。但,我们可以根据最基本的记者思维,就是怎么把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动人的故事,去还原海明威创作这部小说的全过程。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就像一位解剖师,用锋利的手术刀划开这本书小说,去看看海明威到底是如何创作出这本经典名著。喜欢看小说和写作的小伙伴,就更不能错过了。

最开始的第一步,是弄清楚海明威是如何塑造小说人物?

在大家的印象中,老人是一位钢铁硬汉,毫不惧怕失败和苦难。但这位钢铁硬汉的背影特别的可怜和孤独。

人到晚年,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最怕没有人陪伴。小说中的老人不仅没有家人,生活还特别穷困,连保暖的衣服都没有。

在老人的生活中,唯一的欣慰是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的隔壁小孩。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一起出海打渔,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可因为老人连续一个多月都没有捕到鱼,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倒霉鬼,小孩的父亲就把小孩叫到了其他船上打渔。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感觉到,老人的内心就像一个特别需要温暖的小孩子。

海明威并没有单纯地把老人写成一个钢铁硬汉,老人是很乐观、勇敢、坚强,同时老人也特别的孤单、可怜、倒霉,甚至老人已经表现出一些老年痴呆的病状。

英雄迟暮,总是让人心疼。

希望大家看完我解读的《老人与海》,能打破对人物的刻板印象,不要还用“好人”、“坏人”这种幼稚的思维去辨别形形色色的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步,海明威是如何处理老人和大鱼的关系?

老人和大鱼的关系,在小说中非常有意思。老人一边高喊,亲爱的鱼兄弟,俺可终于遇到你了,一边用力地说,都84天都没有抓到鱼了,今天俺一定要弄死你。

老人这样的行为,在抖音上经常重新。小孩不忍心让爸爸妈妈把鱼杀了做菜吃,最后小孩含泪吃了三大碗。

老人的行为把善良和利益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老人喊鱼兄弟,是善良和出于对这条鱼的尊重。老人要弄死大鱼,是老人在捍卫作为渔夫的尊严和荣耀,这是利益。

其实,善良和利益并不矛盾,特别是在竞争关系中,我们可以落落大方地致敬和打败对方,

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海明威很真实地描写了老人和鲨鱼搏斗的高潮场面。

这一段描写,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阶段,也最能体现老人的顽强不屈。

如果你仔细地读几遍《老人与海》,你会发现一个让人很绝望、很无奈的细节:当老人意识到自己钓到一条大鱼后,以老人丰富的打渔经验,他完全明白,即便把大鱼捕杀,大鱼的鲜血也会引来鲨鱼,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如果老人够理性,就应该及时止损,在近海重新下钩。但老人没有,明知道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老人还是拼尽全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老人是一个勇敢的理想主义者。即便老人最后一无所得,但老人是幸福的,他赢得了尊重和作为捕鱼人的光荣,心满意足地睡去。

现实主义者往往过得舒服一些,而理性主义者往往过得幸福一些。

我们都知道,海明威是以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间。也许,海明威也是在赢得人生的成就和光荣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呢,在后面的文章,我们会继续讨论。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步,海明威是如何设计小说主题的?

这就不得不夸海明威有着深厚的记者功底了,特别擅长创造话题。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创造了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到底什么才算成功,什么才算失败?

老人的的确确钓到了大鱼,这是成功。可老人拉回来的却是一副鱼骨架,这是失败。

老人是因为没有战胜鲨鱼而失败,可老人这么大年纪,三天三夜没有睡,极度的疲倦,却杀死了好几条鲨鱼,这难道不是成功吗?

大家发现了吧,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通过《老人与海》这本书小说,希望大家不要用固定思维去看待成功和失败,不要把成功和失败当成一种结果,而是看成是一种状态。

在成功的状态中,即便不断遭遇失败,也是走向成功路上。比如,刘邦、刘备这爷俩,50岁之前几乎都是失败,但屡败屡战,最后获得了成功。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细细解读,怎么把自己带入成功的状态中。

最后,我们来分析第五步,海明威如何通过加减思维写出了伟大的《老人与海》

减思维就是不断地删减、删减。

海明威对老人居住的渔村、老人的邻居、朋友,描写得都特别少,几乎是一笔带过。我们只知道,老人生活在一个渔村。这样简化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老人的身上。

加思维,就是不断地添加、添加,就是把所有的灯光都打到老人身上,让老人拥有主角光环。

这样的加减思维让小说变得既简洁又丰富。你看,简洁和丰富是相互冲突的,

但海明威运用超高的加减思维,将两种矛盾的因素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这就是世界殿堂级作者的超强能力。

我们看《老人与海》这本小说,如同走进海明威的世界,希望大家不仅能收获硬汉精神,也能触摸到海明威细腻、善良的内心。

最后说一句,在1941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向全世界报道抗日战争。

向这位伟大、正义的记者,致敬!

hhh

这五部分内容,我会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为大家细细解读。

明天,我们解读,海明威塑造了一个特别顽强、特别啰嗦的老人形象。

这一点还真的有点像废话不断的死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人与海》:利用记者思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aw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