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有两座城,一座是自己的城市,另一座是耶路撒冷“,担任了将近三十年市长的前耶路撒冷市长特迪·科勒克如是说。

刚刚看完《耶路撒冷三千年》中六日战争的片断,我放下书,满眼是泪水,脑海中浮现出那位耶路撒冷前市长的话。此刻,我正坐在家中花园般的阳台上,秋风拂面,阳光温暖。树叶在风中飒飒作响,小鸟在清快地鸣唱。战争,恐惧、宗族被屠杀,家园被沦陷,对我来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但就在同一刻,我刚刚与以色列,与参谋长达杨、拉宾、与以色列的伞兵部队,回到了1967年的6月5日-7日,六日战争的现场。那是阿拉伯世界在纳赛尔的挑动下,集结了五十万兵力,一千辆坦克,九百架飞机,将以色列三面包围,信誓旦旦,要将以色列从世界地图上抹掉的时刻;那是以色列孤立无援,再次被巨大的恐惧笼罩,犹太人在历史上将可能再次被灭国和被屠杀、被流放的危机时刻。 然而,又一次,年轻勇敢的犹太人,用他们在马萨达古城上向先知许下的“誓死捍卫家园“的誓言,把恐惧抛向脑后,迅速凝聚起来。达杨将军率领的以色列军队,以只有五分之一的兵力,十分之一的战机数量,再一次主动地狠狠地回击了整个阿拉伯军团。六日战争,以色列用了仅六天的时间,将整个阿拉伯军团全数摧毁,不论是有意无意,夺取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及戈兰高地两倍大的国土面积,以及控制了整个耶路撒冷。犹太民族的先知,再次回归圣地。

我又回到《我的应许之地》那宏大的叙事上。此刻,已经进入了第七章节:《定居点》。我的耳边,响起的是捷克音樂家,Bedrich Smetana的Má vlast(《我的祖国》)。那时而流淌,时而激杨的旋律,正像是犹太人对以色列的感情。
我不知道,当我在Petra与Jamal见面时, 这个我在THNK时最好的伙伴和校友,也是沙特王室的家族成员,我们如何展开关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讨论。我的同情和尊敬站在一方,而我在现实中认识的好朋友,却是来自另一方。在Amsterdam那样一个包容万象的城市,在THNK那样一个充满创新和能量的场域,我们所有人的话题,是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如何去挑战最艰巨的社会问题。然而,我们所有的人,来自以色列的Yoseph, 来自约旦的Ahmad, 来自沙特的Jamal,与来自东方的我,来自美国的Shana, 来自巴西的Danis, 来自英国的Ed, 来自西非的Magret, 却对这个世界上最大最永恒的冲突,缄口不语。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两座城,一座是自己的城市,另一座是耶路撒冷”,只是我们不想说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