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项目,经常遇到某个德国同事去休假旅游了,所以会议取消或推迟。
我就纳闷了,德国人这么容易休假吗?而且短着两三天,多着十天半个月。查查资料才了解到这是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下资料来自知乎。
首先说,为什么旅游会成为德国全民不约而同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参与的休闲活动?以致成为绝大多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
以下是一些信息和思考:
一、德国人确实爱旅行
首先要肯定提问者的主观感受。德国人确实是全球最热爱旅行并付诸实行的民族。最近有一条新闻哀叹,德国“旅行世界冠军”的帽子戴了几十年,到了2012年,一份中国研究报告出来,证实德国人已被中国人掀落马。理由是德国2012年的旅游者总支出大致在820亿美元,不敌天朝人总共花掉大约有900亿美元之多(65%花在购物,这项确实无人能敌)。另外,因为欧元不坚挺,连千年老二的美国也没能压过,掉到了第三的位置。【1】但德国权威机构F.U.R得出的数据却有所不同,德国人2012年度旅行支出为830亿欧元(约千亿美元)【2】——无论数据偏差如何,更重要的或许是人均:即使按照第一份统计结果,目测貌似又得了个世界第一的中国拥有人口十三亿,第二的美国三亿,德国,只有八千余万。
德国有一个统计概念叫做“旅游强度”,指的是14岁以上的,在一年中曾至少进行过一次至少为时五天的旅行的德国人在全国总人口中的百分比。这个概念的重点有两个:1.一人重复出游仍算一人;2.一人年中进行多次旅行,总天数高于五天,但没有连续五天旅行的经历,不符合标准。——这个数据从50年代开始持续增长,到94年达到一个高峰78%,之后一直维持在75%左右。【2】【3】此统计概念其他国家似乎没有。但从其他各数据的统计情况来看,恐怕截止目前,难有谁能与德意志比肩。
提出以上数据,是为了说明这项休闲活动的普及和深入的程度。出去玩,绝对是德国人一年计划中的头等大事。现在抛开数据讲直观感受。我所遇到的德国人,绝大多秉承勤俭持家不尚享受的优良传统。平时兢兢业业工作,却又在年初就报好夏天旅游旺季的年假,订好行程酒店。只等挨到那个时候,欢快的跑到坑爹宰客的旅游地当上一两次两个礼拜的冤大头。绝少有例外。这样程度整齐划一的生活休闲方式,到底有着怎样的成因?(楼上有人说是人就喜欢旅行。我看大大的不见得。比如在国内,有了空闲就出去玩的固然不少,但不见得比有了空闲就宅在家看书看电影打游戏,或跟亲友泡吧唱k喝酒打麻将的多。)
二、爱旅行的历史成因
@涛吴 提出的“有钱”,“有闲”。这是现象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有钱有闲的国民多了去,没见有德国人那么疯狂。而关于热爱旅行基于文化传统的论述——1. 手工业者的“远行年",这项局限于特定行业的修行活动发端虽早,但从18世纪末开始就被逐渐废止。20世纪虽曾有过一两次短暂的小复兴,皆未成气候。2. 历代名人的游历故事,这更不稀奇,直至到20世纪上半,旅行正是这些来自社会高阶层的富人贵族学者名流的专利。跟普罗大众完全扯不上关系!涛吴的回答很有些向往异国的文艺气息。但以此二项为论据,如何能够说明当今大众对于旅游活动的偏执?
读史的思路我想是没错的。但恐怕要接着往后读。必定要是在近现代,发生了某个大的活动或事件,规模性的影响才能延续至今。这一往下读,终于还是出现了那个德国人拼命想忘掉的名字:纳粹。
目光拉回到1930年代——
1. 欢乐组织的建立:”欢乐产生力量“
在纳粹上台之前,魏玛共和国刚把大家的年假从五天提到了八天。纳粹上台之后,继续慷慨,缩短工时不止,还一口气将国民年假延长到了两至三周。——为什么这么大方呢?除了邀买民心,标榜自己是社会主义,更因为他们深谙一个道理:足够的休息能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
可是纳粹还不止步于此。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支强大的国民。同时具有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对国的死忠。人人做到”在家忙工耕,出外好士兵“。要达成这个目标,大家休息的时候万一要都宅在家里就没搞头了。知名纳粹党+全国劳工战线主席Robert Ley先生在在野时代曾了解到盟友墨索里尼先生别出心裁,搞了一个全国性的娱乐组织,领导大家一起玩,立即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山寨一个。果然在纳粹上台后,该组织便开始如火如荼的筹建。为表致敬版权,纳粹党人曾准备把意大利组织的名字照着翻译过来,直接叫”下班后的吃喝玩乐之夜联合会“(Feierabendwerk nach der Arbeit),后来不知为何竟没有用这个锉名字,改为了充满正能量又简短俏皮的”欢乐产生力量“(Kraft durch Freude)全国联合会(以下简称乐力会)。【4】(读史读到这里,我已经知道,如果生在那时那地,我恐怕是会全身心的投靠该党。。。)
2. 下属机构:”旅游、远足、休假局“
当时,全国大多数的雇主,雇员和公务员都参加了乐力会。它下属七个局,分管旅游休假,改善工作环境,体育运动,智识进修,文化,民俗,青少年活动等方面。会员每月需缴纳五毛钱会费(按今天的购买力计算约2欧元)即可享受组织提供的种种福利优惠。不足的部分由国家贴补。在这其中,八成的消费归于七个局中的老大,旅游远足休假局成为了国家笼络人心的重中之重。它所提供的大量旅游项目和旅游目的地,是原先绝大多数德国家庭负担不起的,现在却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会员。(为免大家误会注解一个:这里说的并不是组团的旅游方式。而是各自行动,一次性在预定处缴纳交通住宿费用,之后按预定路线计划旅行的方式。这一方式在德国流行至今)至此,旅游这一概念终于走入千家万户。旅游远足休假局也由此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公司“。
在1934年到战前的这五年半,有七百万德国人从该局的超低价旅游中受惠。其中二至四天的短途旅行达到84亿人次!由于乐力会,交通运输企业和酒店的携手无利经营,旅游者每天平均的旅游开支为四块五(按今天的购买力计算约18欧元),其中的两块五为住宿费用。
旅游的好滋味一试忘不了。从家庭继承的传统习惯力量更不可抗拒。即使被战争打断了游兴,旅游业仍在战后重建初见成效时迅速复兴,成为德国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当代德国人的旅游动机
提问者说的,走到哪里都是一堆德国人。深有同感。真的没有办法避得开他们。印象最深的一次,去意大利玩,同事告诉我普契尼的家乡Lucca是不为人知的绝美幽深小镇。去了,确实人不算多。但走在街上除了德语没有听到其他语言。。。。(好吧,我听信德国同事的话是我的错,跪)
但是话又要分两面说。旅行也许在国人的眼中也许会蛮偏于行路,游历,探险,增长见闻的意思。在德国人处并不尽然。据德国政府的经济科技部统计,德人前四位的旅行动机分别为:放松;远离日常;温暖和阳光;获得力量 (咦?)。了解异域文化风情什么的,其实均排在中后乃至倒数的位置。由此引申出来,最受德人欢迎 (60%的人在问卷中点了”喜欢“) 的长途旅游类型便是海边游。【6】什么是海边游呢,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那就是,早上起来到沙滩支上伞铺上毛巾抹好油,翻着肚皮边睡觉边晒太阳。晒个一天半天的,回酒店歇会儿。晚上到附近的酒吧酩酊大醉群魔乱舞玩到通宵(老年人省去该步骤)。第二天回到沙滩上补觉兼晒太阳。如此重复一至两个礼拜。该回去上班了。收拾东西打道回府。这种旅行占了德人旅行的两成以上,却几乎完全不去接触了解异地的一切,因为每个沙滩其实都差不多,至多是看看人多不多水干不干净而已。由此,西班牙常年来都是德人最爱的外国目的地——阳光与海滩+会玩会闹会带你闯祸的西班牙人,谁还想要更多。
当然不是说勤奋的德国游人没有啊。有,且很多。只是说很懒的也不少,只追求完全放松一点不想辛苦的也不少,很肤浅的纯想找个乐子的也不少。大家也不用把他们所有人都想得那么文艺。
爱旅游的德哥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