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说他们单位(某大型国企),依然实行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比如他所在的部门一年有50万薪金空间,请多少人自己部门定,但总薪水支出不能超过20万。哪怕部门业务量做大,工作量增多,也是一样维持50万预算不变。
这个制度的效果就等于叫下面的人别做事,做的事越多就越穷,因为本来已经是僧多粥少,要是业务量再增大的话就需要请更多人手,那等于变相自己给自己减工资。所以他们领导的做法就是尽量请最少的人,做一样的事,然后多出来的工资份额就……你懂的。而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制度,让他们的国企尽管占据了垄断的地位,但业务量却被民企逐渐蚕食裹足不前。
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想到了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寻租。
寻租
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谋求这种特权以获得租金的活动,被称为“寻租活动”,俗称“寻租”。
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每个国家里面的人都非常忙,但有些国家很富裕,有些国家忙完之后还是非常穷。
在说清楚什么是寻租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路边的乞丐拿到别人的施舍,那他拿到的施舍是白拿的吗?
乞丐没有白拿施舍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乞丐拿施舍,那还用问吗?当然是白拿的啊,他又没有成本,不用租金不用生产也不用进货,那赚一块就是一块,这还不是白拿?
但其实仔细想想,乞丐为了拿到施舍,也要付出努力的。起码一天到晚要在路边跪着或者蹲着,有些勤快的还会不停磕头。如果行人给的钱多的话,那就会吸引越来越多乞丐,这时乞丐与乞丐之间就会有竞争。
如果你要施舍乞丐,面对一群乞丐但你只会给一块钱,那你会给谁呢?
要么是你遇到的第一个乞丐,可如果乞丐们发现了这个规律,他们就会每天抢先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如果你是按外表最惨的程度来给,谁惨就给谁的话。那他们就会互相比惨,将自己越弄越脏最后甚至不惜自残,就好像星爷演的唐伯虎在华府门口跟另一个乞丐要争入华府一样……
所以,根据发明“寻租”这个概念的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的发现所得,乞丐看似白拿的施舍,其实里面是有竞争的,而竞争本身则是要消耗资源的。
制度之下的资源耗散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考公务员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人要成为公务员,就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然后还要考很难的试,还要去拉关系。尽管所有这些努力对于他个人来说可能值得,因为他最后成为了公务员。
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则未必,因为我们都知道公务员的工资其实并不高,而除了看到他的收入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他为了成为这个公务员所付出的各种努力。这些努力,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消耗。
这世界上有两种工作的行为,一种好像郎朗一样苦练钢琴技巧终成大师,每次表演都给听众带来巨大享受。或者像刚落成的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们那样,经过自己的研发终于摆脱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建成了这个世界奇迹;而另一种行为,是那些利益团体想方设法,怎么去获得政府特殊的优惠政策。
这两种行为活动,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很努力工作,都是积极进取,但实际上他们对社会财富是有不同的意义的。前者对社会的贡献是正面的;而后者则是在消耗社会的财富。
在经济学界,“寻租”这个词就是专门用来指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而社会的总资源发生耗散的行为。就好像我朋友的单位领导那样。
一个好的国家制度,就是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安排,尽可能减少寻租活动的发生,减少资源的耗散。这就是为了所有国家的人都非常忙,但有些国家穷,有些国家富的根本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