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边塞诗:《使至塞上》(孙绍振《月迷津渡》)

边塞诗:《使至塞上》(孙绍振《月迷津渡》)

作者: 征途漫漫学会悦纳 | 来源:发表于2022-08-31 22:25 被阅读0次

            静态构图美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察院属下的官,正八品上,品秩很低。

    这一任命在政治上算不得重用,但对30多岁的王维来说,却是一个开拓感觉,想象,体验、欣赏境界和精神生活的大好机遇。

    习惯于安富尊荣的京城生活,第1次远离中原繁华之地,深入北方荒凉的不毛之地,他能够感受到另一种美的境界吗?

    这一次是真的上前线了,强烈的实感,是不是还能那么浪漫呢?

    二 逐句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头两句平淡得有点儿像平铺直叙,好像只交代了远去边疆,目的地很遥远而已。


    其中的韵味是有一点讲究的。

    王维原官右拾遗(从八品上),这次的监察御史,也不过高了一品。官虽不大,但毕竟是皇上任命慰劳西部边陲大获全胜的将士的特派大员,应该有相当的排场吧?

    但是没有。

    其中有一个字值得注意,那就是“单车欲问边”中的“单”字。

    这位中央大员出巡边疆,居然是“单车”,好像很不得志的样子,有学者认为这是有关当局有意借此“将王维排挤出朝廷”。其心情之沉闷,从这个“单”字略见端倪。


    属国过居延

    “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这里是指自己。

    典属国是秦汉时的官名,管理小国(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

    据宋徐天麟《西汉会要》载,其俸禄二千石,与太子太傅、京兆尹(掌治京师,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市长)等官拿一样的工资,按理薪俸是不低了,但可能实际地位不高,所以王维在《陇龙吟》中就提到过“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王维在这里自称“蜀国”,不是自谦,而是牢骚。

    有人在赏析这首诗开头两句的时候,这样写道:“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边塞。

    这叫鉴赏吗?对诗中的奥妙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为什么呢?他们没有把王维当成一个大活人,没有把王维还原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去,因而也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用一些常识来搪塞读者。

    懂得了王维身为大员又无排场的原因,才懂得为什么国家军队很争气,打了胜仗,而一个中央大员,王命在身,前往庆功,却一点兴奋感、自豪感都没有。把自己比喻为征朋,,王维身上的贵族气荡然无存,好像身不由己的平民,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随风飘荡,沿途那么多景观,他都没有感觉,却只看见“归雁”往“胡天”“归”去。这当然与自己离别中原家国有关,因情取景,情因景发。严格说来,用这样的景来表达这样的情,不能说很有创造性。

    飞蓬、归雁,在唐诗中早成俗套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给一些粗心的诗评家以 “才情”有点“乏”的感觉。

    从艺术成就的全面性来说,他仅次于李白、杜甫,而高于白居易、杜牧、李商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之所以生动感人,当然与写生有关,但并不是说,只要超越写实,就不艺术、不美了。诗的形式特征决定了它必须想象和虚拟。

    这首诗是抒情的,不完全是以写实感人,而是以情感人。

    即使表面上是写实,其中必然是经过情感同化了的。

    “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征蓬、归雁,都带着隐含的悲哀,因为征蓬、归雁带来的空间感,不是文人狭小庭院式的悲哀,而是充满在广阔天宇之中,须仰视才能充分感受到。

    到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空阔从天空转向地面,天地连在一起。烟之直,其实也不一定要用当年的狼烟的物理性能来作证,诗人完全有权在想象中创造。

    王维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位画家,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一首好诗,诗与画实现了和谐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是一条垂直线,长河是一条水平线。在绘画上垂直景观属于静态稳定性质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一个静态的画面。

    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一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还包含内容上的。

    孤烟是狼烟,是战争的烽火,是紧张的警报,却用静态的垂直构图来表现,就构成了一种张力。

    画面的稳定感和形式的紧张感结合,形成了一种紧张与宁静交融的境界。这种境界不完全是自然风光,而是诗人内心对战争形势感受的净化。

    从征蓬的无归宿感变成了苍凉的美感,是诗人少年豪迈之气向中年苍凉之气的拓展。

    不从艺术家风格的发展和丰富去考虑,单纯从烽烟是否能直去衡量,是不得要领的。

    我们分析这首诗至少要考虑4个因素。

    一 外部景物之特性。

    二 内心苍凉之气的外溢。

    三 天才画家以静态构图和紧张的战争氛围拉开审美距离。

    四 诗歌对仗技巧对“直”和“圆”的对话。

    这四者的猝然遇合构成了艺术之美的创造。

    最后两句表面上看比较平静,但暗含着一个突然的意脉的转折。前面不但画面是宁静的,而且诗人的心态也是凝神的。可是侦察兵(候骑)来了,得知目距离目的地还很远,而那里正是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疆场,诗人的心情为之一振。

    从整首诗歌来看,全诗意脉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变化:

    第一层次,单车问边的孤独感。

    第二层次,宏大苍凉的宁静感。

    第3层次,宁静凝神中被中止,对军旅的前瞻,孤独的失落的淡化,中央王朝大员的心灵为职务角色的感觉所充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边塞诗:《使至塞上》(孙绍振《月迷津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jh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