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喜欢看《奇葩说》,对陈铭简直就是封神,就像傅首尔说的一样:
陈铭就是“油腻”的让你忍不住喜欢
他最喜欢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无论哪个论点,总是用逻辑说服你莫名其妙的跟着他的思路引导,他跟每一位队员一样,既然有了赛制,就必然想赢,但真的又很礼貌,很绅士···好吧,陈铭太有魅力了,夸是夸不完了,以至于让我都跑了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63675/127f4f1fea92158e.jpg)
其实今天想说的是《奇葩说》里关于“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要不要喝”的辩题,看得我鼻头发酸,陷入沉思~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最后蔡康永老师的论述:
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从小时候开始我们一路长大,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童年,等你到30岁,你更成熟,也失去了青春。
我们用什么情绪来面对失去? 是悲伤。而如果你只剩下快乐,你会没有情绪去面对这些失去,那人生的最后一定是什么?是生命的结束,我们一路准备着我们自己,就是要面对那个最终的失去。
所以我们小时候养宠物,它离开了,我们感觉到悲伤,我们一路就是在学习怎么用悲伤来面对失去,那些走不出来的人,可能就是因为没有人带领他们学着面对悲伤。
我们人进化到现在,所有留在我们身上的情绪:恐惧、贪婪、欲望、不安、悲伤,都是我们需要它,它才会留在我们身上,如果不要的话,演化会使我们舍弃掉这样的情绪。
所以你如果祈求一个每天快乐的人生,那个人生是无法过下去的,情绪来来去去,如果我们只想用一杯饮料来把这个情绪割断,我们最后会变成一个整天笑嘻嘻的人,最后那个快乐就会没有意义。
所有我们所谓的负面情绪,只是因为我们用负面的态度去看待那个我们需要的情绪,如果有一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的态度去看待这个情绪,我们就不会叫它是负面情绪,我们会知道,都是我们需要的情绪。
如果理解了蔡康永老师的这番话,或许就能更辩证的去看待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今天大学一位老友找我聚聚,听见他要定居杭州,无疑是开心的,又多了一个小伙伴。吃饭时聊天聊到深处,才发现我一直被他作为正能量开导者的角色,我很荣幸能有这样的定位和可以带去的帮助。回忆起以往的交流,才发现好像真的如此,不过网络那端,我并不知道他是处于何种挣扎的低谷,今天听他的描述,我很庆幸我有为当时的他送去力所能及的能量。
他问我工作后有没有低谷期,最难熬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想了想说:刚实习那半年吧。他点点头,似乎很能感同身受,或许那是每一个从校园独自踏入社会,最孤独而又无助、还要跟亲人撒谎过的很好的必经历程吧,但那段经历也在一点点成就着你。所以这种悲伤,为何要被抹去呢?抹去了,才会让生活变得索然无味吧
这两年,遇见很多很多焦虑症患者,甚至还有忧郁症,这是一个极度需要被关注和开导的群体,就像蔡康永老师所说,或许这类人需要的是带领他们面对负面情绪的人,而我们,往往都在忽视身边人的感官,甚至将自己在外面所受的一切情绪不经意间发泄到他们身上,让他们承受,我们需要倾诉的人,但每个人也需要做别人的倾听者,我们倾诉的同时,也应该随时做好被倾诉的角色。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黑狗”,或许面对他最好的办法,不是怎么想着去拥有一杯忘情水,而是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他相处吧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