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观众,我们不妨再大胆一些。”这句话是班上有先天兔唇的小周同学说出来的。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各种有意或无意的打量眼光,面对各式善意或恶意的关心或好奇,苦恼,束手无策,愤怒,都无济于事,但是她也最终明白怎么去面对这些,才是她可以“选择”——她可以“选择”忽略,“选择”把脸转向别处,把眼睛投向远方;再后来她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观众”,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地做“自己”,为“自己”,选择“大胆一些”,才不负此生,才对得起自己。
这节课我们讨论的话题是“选择”,杨绛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小刘同学是我点的将,他本没有举手,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果然他讲自己当初选择高中的时候,是他父母“强迫”他来的,后来他选科选班的时候,也是亲戚“强迫”他选的,可是现在回头看,他觉得还不错。结论是选择好坏的判定标准不一定是主动还是被动,喜欢还是不喜欢。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小周同学质疑他:“之前你觉得这选择不好,现在你又觉得这选择不错,以后你会不会又后悔这选择呢?你有没有想过你用什么在评判这选择的好坏?”
这实在是一个问题,就像大多数人会说用自己的标尺来选择,但是这把标尺也是变化的,你六岁时拿的标尺与你16岁拿的是一样的吗?就像现在很多人考虑职业选择,常常以“轻松”“多金”为标准,但是这其实常常是矛盾的,“按劳付酬”,多付出多回报,才是常理。二来即使这能够实现,你确定你不考虑满足其他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需要吗?
“择其所爱”,我们是用自己眼前的这把尺子来量的,有可能对,也可能错,可能现在对,可能未来错,可能更可行的做法是“爱其所择”,这世上本有太多值得一走的路,重要的是选择其中一条,将它变成对自己而言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