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周四,晴
天晴好,气温升。《太浦河工程建设史》3月份正式出版,今天终于拿到此书。此书由苏州吴江档案馆、上海青浦区档案馆和浙江省嘉善县档案馆共同编著,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此书编写组成员3人,拍摄组2人,我均为其中之一。
2020年5月9日, 档案局召开太浦河工程建设史一书篇目讨论会,基本确定了书目编写方向,正好在吴江,参加会议。6月9日,档案局发出邀请,参加太浦河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启动仪式”,人在南京,没有参加启动仪式,但接到通知,编写任务全面开启。6月15日,签订了写作协议,原定一年时间缩短为10个月完成编写初稿。7月16日又召开三地人员编写会议,参加。
此书总归有6章,三位编写人员每人编写2章,第五章太浦河的功能与管理和 太浦河历史人文由我编写。期间,开学查阅资料,与交通局、航道处、环保局等单位联络沟通,收集资料,在档案局局翻阅档案资料,着手准备。2020年7月采访婆婆沈美珍,她是太浦河的亲历者。
编写此书的重点在意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特意买了江苏省《水利志》,借阅了《交通志》等书籍,查看,记录。在南京、吴江两地开始编写文稿。2021年5月初稿完成,6月添加太浦河沿线省级文保单位文字。最终,第六章去除,其中的内容合并于第一章第三节青浦-吴江-嘉善区域的历史链接。
拍摄照片2021年11月1日、8日,两天整拍摄太浦河沿线上海、浙江段照片,包括河道、桥梁、古镇、套闸、泵站和界桩等内容,11月底,有关太浦河的照片打包发档案局,拍摄任务完成。
2022年1月11日,邀请的两位顾问对《太浦河工程建设史》一书提建议;2022年1月二审稿修改;2022年3月,《太浦河工程建设史》样书可见,每会编写人员审核提意见。2022年6月30日,邀请王国平老师提书稿意见。2022年10月,太浦河出版社最终意见稿确定,开会商议。
沈美珍采访录
采访对象:沈美珍 性别:女 81岁,出生年月:1940年11月,住平望
采访人身份证住址:平望南杨村(7)竹林桥40号
采访时间;2020年7月18日下午
采访地点:沈美珍家
吴江是太浦河建设工程的主战场,工程建设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在吴江水利建设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太浦河第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始,是年10月29日在吴江县平望镇成立苏州专区太浦河太湖分洪工程指挥部,由时任中共吴江县委第三书记刘涛任指挥。苏州专区副专员、专区水利工程指挥部指挥周公辅始终参加了该工程的领导工作。
11月27日,吴江县民工2360人编成10个营,在平望镇以北1公里、运河以西1029米河段范围内,进行开河试点。配备四轮平车891部、铁木轨道2.72万米,胶轮车20部、绞关18副。12月中旬,试点工程完成。同期,吴江、震泽(后并入吴县)、吴县、江阴、青浦、松江、金山等7个县的12.10万民工,组成9个民工团先后进入工地。其中吴江县县里设总团,下辖3个分团,民工1.5万人。其余各县均1个团。太浦河工程第一期工程全线开工。
开挖太浦河正值红彤彤的“大跃进”年代,在当时火热的岁月里,民工们实行军事化组织管理,县里设团,以公社建营,以大队为连,再分排、班,组织严密。
当时参加太浦河开挖工程的民工,健在的已经不多,基本都在80岁以上。平望南杨村村民沈美珍参加过开挖工程。
采访过程如下:
谈:能说说当年你参加太浦河开挖工程时的情景吗?
沈:当时我19岁,一个大队为一个营,小队为连。我们是前进大队8队,小队具体多少人记不得了,但女的只有2人,我是其中一个,还有一个叫沈阿四,比我大2岁。
参加太浦河开挖的人员,是由小队长挑选的。我们家被选了2人,父亲沈小宝和我,父亲力气很大,当年40岁还不到,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谈:记得什么时候去开挖的?
沈:我记得是1959年春节后,大概是过了年初十,我们小队集中过去开挖,具体地点就是现在的太浦桥过西,在柳湾那带。大家都集中住在一起,男女都住草棚,当时搭了很多草棚,男的住一个大草棚,女的住一个大草棚,还有食堂也是一个草棚,草棚是用毛竹和干草搭建的,睡的都是睡的都是稻草铺就的地铺。当时,沈阿四带了席子,我带了被子,我们两人就同睡一张席子,一条被子。总共2个月的时间,清明过后,父亲、我和沈阿四就回来了,别的人是否再去开挖,不太清楚。7队有一个叫徐根荣的,也是女的,当年也参加开挖的,但没和她联系过。
谈:当年开挖时的情景,阿能简单说说?
沈:早上四点多,军号响了,我们就起床,出工去挑泥,从河底把烂泥挑到岸上,再挑到指定的田野里。扁担、土筐有的是自己家带去的,也有的是队里提供。每天按人分配土方任务,以所在的营、连为单位,划分地段进行包干。但每个人没有规定任务,体力好的多挑写,体力差的挑少点也没关系。能挑的如果挑一点点,也难为情呀。我一般能挑七、八十斤的泥。
上午九点过后,还能歇一会,然后继续干。吃饭的量都是有规定的,早上四两粥,中午和晚上都是吃米饭,基本是没吃饱的,咸菜是队里提供的,基本是咸菜就饭。落日后,天黑了,看到有旗子挂起来,我们就可以收工了。
我父亲参加过几次“放卫星”,还拿到很多奖励。
谈:“放卫星”是什么意思,能具体谈谈吗?
沈:当时挑泥搞比赛,就叫放卫星,就是比谁挑的泥多,在挑得多的这堆上插一面红旗。父亲能跑,又有力气,他拿过好几面红旗,还能拿到奖励的米饭。能放卫星的,比一般人要多挑一半多。女的很少参加“放卫星”,我们都在旁边看着。
谈:在参加开挖的2个月中,阿有印象深刻的事?
沈:有呀。当时自己差点被淹死,这个印象深刻么。当时,有人是从河底把烂泥挖出来,放入船中,我是把船里的泥挑到岸上后,再挑到田里。那天,我挑着泥走上船板,船绳断了,我整个人掉入河塘里。我不会游泳,又是大冬天,感觉掉入了冰窟窿。幸亏,旁边船上有人看见,拿了根船篙让我拉着,后来,聚拢了很多人,把我拉上了岸,衣服全湿透,冻得瑟瑟发抖。负责人让我回草棚换了干衣服,还准我休息一天。第三天,又继续参加劳动了。等有人告诉妈妈我落水之事,已是一个星期后了。
谈:参加开挖太浦河,阿有什么后遗症?
沈:清明过后,父亲和我都回来了。第二个月,我的月事没来,第三个月,还是没来,整整八个月没来月事。我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是担心,摇船到苏州医院,看医生,配了药。后来,终于调理正常了。和我同住的沈阿四也同样是好几个月没来月事,她也去看了医生,吃药后恢复正常。沈阿四前几年就过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