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催眠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这里~

关于催眠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这里~

作者: 撞树桩的兔大王 | 来源:发表于2020-12-07 21:28 被阅读0次

艾催眠学堂之艾瑞克森催眠故事集系列已出到40期了。期间感受到小伙伴们对于催眠的热爱与热情。同时也有好多关于催眠的疑问,经归纳后,整理出以下一些常见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学习。

(所有问答版权皆归艾催眠学堂所有,如有抄袭,必究!!!)

问题回答:刘蓓蓉、金焰、杨丽萍

文案修改:瓦瓦、兔大王、琪琪格、小文

文案编辑:Eyvonne

什么是催眠?

关于催眠的定义,业界有很多的说法。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进行了包括神经造影在内的不少实验,却始终无法催眠与某种改变的意识状态之间划上等号。

我们可以假想:当某人报告自己进入了催眠状态时,心理学家可以对其进行神经造影,了解在这种状态下神经活动有什么改变,但心理学家做不到反向验证,即只要发生了这种神经活动的改变,就可以预测当事人进入了催眠状态。

或者只要不发生这种神经活动的改变,就可以预测当事人不会进入了催眠状态。

因为报告自己是否进入催眠状态本身是一种基于情境和人际关系的主观体验和信念。

催眠首先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互动。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第一,催眠是一种人际互动。因此,催眠就与自我催眠、冥想、正念、放松、想象训练等单独一人就可以进行的类催眠现象区别了开来。

第二,取决于人际关系的意思是,无论是催眠还是非催眠,一个人能否对另外一个人施加影响,能施加多大的影响等等,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当下的,或者一直以来的)。

其次,催眠是一种内部定向的聚焦状态。这里也有两层含义:

第一,所谓的内部定向,意味着并非通常情况下的外部定向。外部定向是指:人们通常情况下的状态,即人们将感知觉察到的信息与观察到的外部现实进行校准,从而识别出错误信息。相反,处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对于外部现实基本不关注或者减少关注,而会将注意力聚焦在内部现实或者特定刺激上,例如催眠师的话语。

第二,聚焦意味着,在催眠状态下的人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和聚焦到其由催眠所引发的内部现实中。因此,人们常说催眠这个词的中文翻译,以及英文原意都很容易引起误解。催眠并不是像字面上的那样:帮助人们进入某种睡眠状态,相反,催眠是将人“唤醒”,并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内部定向的聚焦状态之中。

在生活中有许多符合这个定义的类催眠现象,例如当人们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听讲座,看电视,看电影时,或者在无聊之际发呆放空并浮想联翩、愣神儿、做白日梦时,他们都会沉浸其中,忘了周围的环境,忽略了身体的感觉,僵直在某种姿势上,甚至听不到别人在和他们说话。     

反之,我们生活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现象,比如我们专注于当下某一个动作,比如弹琴、舞蹈、投篮,或者是匠人专注于某一个手工制作,而忘记周围发生的一切,部分或全部的丢失了对时间空间和身体的感知。

这类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作为类催眠现象。催眠需要专注,而专注不完全能够达成催眠。                                                 

催眠是真的吗?

问题有四个含义。

第一,实施催眠的人是否相信催眠;

第二,被催眠的对象是否相信催眠;

第三,某个催眠的观察者是否相信催眠;

第四,大众是否相信催眠。

对于第一个问题,回答是“当然”。

实施催眠的人对于被催眠对象施加了影响,并看到了催眠对象的反应,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整个场景定义为催眠。

人们之所以怀疑催眠的真实性,是因为“假装”催眠响应很容易,这种观点也是正确的。

然而,从实施催眠的人的角度来看,会有多种方式来辨别出当前的催眠体验是假装还是真实的,例如催眠现象涉及眼皮的不随意抖动,这不是能够轻易伪装的,因为无法监控自己的伪装,也很难长时间惟妙惟肖地伪装。

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是“因人而异”。

通常情况下,当实施催眠的人将整个场景定义为催眠,而被催眠的对象明确感觉到(主观)自己在催眠中,发生了与日常生活所不同的状态改变时,被催眠的对象通常就会确认自己处在催眠中。

例如在催眠状态中发生的解离式的手臂悬浮,被催眠对象会认为这与自己在平时的状态不一样。

其实,平时有大量类似的解离现象。例如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某个地方;或者满腹心事到了家,不记得自己是怎么骑车回家的。

或者在专心致志地与人聊天的时候,不自觉地喝过水,而完全不记得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个举动;以及与人谈话中,讲到激动的时候,不自觉的手舞足蹈,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不寻常。

因此,催眠是否真实发生,或者发生的现象是否是催眠,是当事人的一种主观认定和信念。

同理可证,当被催眠的对象强烈地不相信自己曾经进入催眠时,你也的确很难说服他这件事情。

这就像你不能说服一个人接受完全的决定论一样。

因为你的说服总要体现和落实为某项新的预测或阐释,这就成了靶子,而他随时可以对这个新的预测或阐释进行逆反或者反对。

对于第三个问题,回答是“不一定”。

对于第三方观察者而言,催眠师的催眠暗示能够改变被催眠对象的感觉和知觉。

例如,当事人会报告产生了栩栩如生的幻觉或明显扭曲或者有删减的现实感知。

某些研究通过测量大脑活动发现,催眠和催眠暗示改变了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催眠是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

然而,第三方观察者不一定会将这种外在的表现或者现象定义为催眠。

例如,许多人对于在催眠中催眠师对于被催眠对象所施加的影响定义为:基于人际关系的一种来自催眠师的有意无意的操纵,以及来自被催眠对象有意无意的服从,配合和迎合(揣摩深意)。

要如何证明,催眠和上述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事情呢,基本上,这个,很难。

对于第四个问题,回答是“没有办法回答。

因为有人会相信,有人会不相信”。

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吗?

是的。

首先,催眠中的常见催眠现象,例如注意力的聚焦,解离现象,栩栩如生或者恍惚的体验,以及对于催眠师不断增强的内隐反应性等,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其次,人对于另外一个人能够施加某种程度的影响,这在生活中的例子也俯拾皆是。

因此,每个人当然都可以被催眠,每个人也一直在某种程度上被催眠过,只不过没有一个正式的催眠仪式或者过程罢了。

当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或者更擅长产生某种或者某几种催眠现象。与此同时,有些人也比其他人要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当然,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定)。

因此,总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催眠,被影响,以及产生某些他自己定义为催眠的现象。

于是,人们发明了催眠敏感性量表来测试催眠敏感性。研究人员倾向于将测试结果分为“高”、“中”、“低”。

大约80%的人是“中等”水平,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体验到许多催眠暗示的效果,且很有可能从催眠临床应用中受益。

大约10%的人被认为是“高”水平,这意味着他们很容易在催眠状态下体验到感觉和知觉的巨大变化。

另有10%的人被归类为“低”水平,这意味着他们对催眠并没有强烈的响应(尽管有些旨在增加催眠敏感性的培训项目)。

当然,这些量表也是仅供参考的。就像有些人对于安慰剂特别敏感,理论上只要能识别出这些人群,并将其排除在双盲实验之外,对于医药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助益。

遗憾的是,这样的测试目前尚难以实现。此外,一些临床医生,尤其是米尔顿 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并产生改变,前提是催眠师必须根据个体度身定制催眠的形式甚至内容。

催眠易感性可以增强吗?

任何的行为如果长期训练都会固化,成为潜意识或者习惯的一部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熟能生巧。

催眠也一样。此外,催眠中的条件反射现象也非常常见。

经过多次催眠后,当事人坐特定的座椅,或者听到特定的话语或者数数,甚至看到某个眼神就能很快进入催眠。

至于在催眠中当事人对于暗示的反应,已有一些旨在提高个体对于暗示响应度的训练计划。

当然,有些研究人员认为,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提高,只是参与者受到鼓励后的结果,他们所体验的并不是真正自发的(Weitzenhoffer将这个标准设定为对暗示的“真正”响应)。

然而另一些人反驳说,“经训练后的高暗示性”参与者的主观响应与“自然的高暗示性”参与者(未经训练)的主观响应,二者之间并无区别。

也发现一些药物在增加受暗示性方面有效。

催眠危险吗?

催眠本身是人际互动的某种方式。

人际互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危险的过程。

但人们总是担心,催眠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负面结果。

这个担心的负面结果可以从生理和心理的两方面进行讨论。

从生理的方面来看,已证明催眠的相关生理风险(偶尔轻微的头疼)与参加某个大学讲座后引发的头疼差别不大(Lynn, 2000)。

下面从三个层面分别进行讨论:

第一层,催眠引发的风险可能源于催眠师的错误信念。

举例而言,一个人得了癌症,经过数次催眠之后,癌症不治而愈。

催眠师会宣传是催眠治好了癌症吗?恐怕不会。

因为这是典型的后此谬误或者聚焦谬误。

后此谬误是指,一件事发生在另外一件事之前,就武断地认为之前发生的事情导致了之后发生的事情。

癌症涉及到很多的基因突变,这些都有着生理的证据。

但是,催眠如何影响当事人的生理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因此,催眠师知道虚假宣传会存在伦理风险。

聚焦谬误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容易想到的因素的权重过于放大。

在生活中,人们把这种聚焦谬误的特定表现称为锤子精神,即当你有且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成了钉子。

对此,有两句话说得非常中肯:

第一句是:当你想到某个因素的时候,它已经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要了。

第二句是:如果某件事情牵涉到你的利益,那么你是不可能把它彻底搞清楚的。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对于好事,催眠师无需过于邀功,对于坏事,催眠师也不必过于揽责。

第二层,催眠引发的风险可能源于被催眠者对催眠的误解。

如果被催眠者有强烈的信念认为催眠能够操纵人的行为(违背其主观意志),而且有强烈的动机把人生的各种不良后果归因于催眠师的错误时,就会产生一种回溯性的建构,把催眠中发生的一切都建构为风险的来源。

第三层,太复杂,暂不讨论。

更详细的资料,可阅读 Campbell Perry在网站(The False Memory Syndrome)上的讨论。

催眠能让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吗?

答案是“不能?能”。

不能:在催眠状态下,你仍能控制和判断是否要响应催眠师的暗示,当你允许自己响应暗示时,你可能会感觉行动是自己发生的。

因此,在催眠状态下,原则上讲,你不会做出任何你在催眠的当下不想做的事。

关键是,当你在说我不愿意做的时候,你在说哪一个我。

假如你想通过催眠进行减肥,而催眠的过程设法让你看到食物失去了原先的食欲,不再狼吞虎咽,津津有味。

而原先你是一个特别享受这种吃法的人,那么催眠是否违背了爱吃的你的意愿,而仅仅满足了想要减肥的你的意愿。

而且这里还不能排除,当初想要减肥的你将来会后悔没有及时行乐,或者这种对食物的厌恶是否会逐渐演变成神经性厌食症的不良后果等各种可能性。

能:Orne & Evans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定他们是否能让被催眠的受试做出反社会的行为,比如向研究助理泼酸(为了安全起见,瓶子里面并不含酸性物质,但实验中的受试并不清楚这一点)。

6名高催眠易感性受试,有5名扔出了手中的瓶子,;6名低催眠易感性受试全都扔出了手中的瓶子。

这个实验表明,不是催眠让人做出反社会行为,而是与该实验所处的情境(更多关于权威的实验可以阅读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有关。

这个实验的逻辑是,当没有催眠或没进入催眠时人都做出了反社会行为,就不能认为单是催眠诱发了反社会行为。

然而,反过来看这样的实验的确引起了反社会行为,不管是通过催眠还是非催眠。

这说明人际影响的确能够操纵一个人的行为。

既然催眠是人际影响的一种,催眠当然也能操纵人的行为。

是睡眠吗?

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催眠”一词来自于希腊“睡眠之神”(Hypnos),但多项研究已表明催眠与睡眠不同。

对大脑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在睡眠时呈现的大脑活动模式并未出现在催眠中下。

对观察者来说,催眠可能看起来像睡眠,因为放松经常是催眠程序的一部分。

不过被催眠的人实际上处于一种更类似清醒的状态中(可以引导骑动感单车运动的人进入催眠,这被称为“主动警觉催眠”)。

更何况,在睡眠状态中的你肯定听不到催眠师说活,并对此有所反应,那么就失去了催眠的机会。

因此,在很困倦的情况下其实不适合做催眠。

催眠是什么感觉?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催眠体验如果用语言描述,常常会造成经验的窄化和听者的误读,即语言会设定特定的框架和聚焦点,从而让没有被描述的体验落于无形,而读者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联想有着自己的独有框架,又有可能由此产生理解偏差。

对于催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许多催眠师(研究人员或临床医生)常使用放松程序,所以人们通常将催眠与放松的感觉联系起来。

对于放松程序,不同的人有多样的身体反应,有些人感觉自己身体很重,有些人感觉自己身体很轻,几乎像漂浮着一样,心理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人们通常报告说感觉到自己非常专注或投入,且毫不费力。

由于催眠暗示中通常包含想象,人们就会有非常生动的想象体验,许多人报告感觉“好像自己就在那里”。

Erika Fromm根据广泛的研究结果写了一本关于自我催眠的书,书中包含很多参与者的有趣描述。

我会不会无法从催眠中醒来?

没有证据表明人会陷在催眠中无法醒来,或者会一直处在催眠的状态里。

人毕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毕竟也要投入生活。

有时人会从催眠转入睡眠,你睡着了,之后像平时一样从睡眠中醒来!Orne & Evans进行了一项著名研究,在该研究中,参与者被催眠后,实验者以必须处理某个问题为由离开了房间,然后躲在某处观察参与者(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看会发生什么。

结果参与者自发醒来,高催眠易感性受试醒来所需的时间稍长一些。

催眠能治疗哪些症状?

催眠自身并不是独立的治疗方法,获取(医师、心理学、牙科、护士等)资格的人可以使用催眠来治疗:缓解疼痛、应对焦虑状况(恐惧、恐慌、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抑郁、减轻肠易激综合症等等。

催眠比较适合治疗人类由于自动化的内隐心理过程,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例如情绪问题。

而催眠的过程意在松动或者搁置人类旧有的意识参考框架,并且进一步引发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同样自动化的内隐处理和加工。

因此,艾瑞克森常常会建构对催眠过程的遗忘。

若我希望催眠成为治疗的一部分,应该找谁?

不同国家对催眠和心理治疗有不同的规范,在许多国家,称自己为“催眠治疗师”并不需要专门的训练。

国际催眠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nosis)认为,使用催眠技术的治疗师应该首先必须取得某个专业领域(如医学、牙科、心理学或心理治疗)资格。

引用Martin Orne的话:如果一个人没有专业治疗资格,那么他也没有资格使用催眠治疗。

首先,你要看看墙上挂的资格证书(内科医生、牙医、临床心理学家),然后你再去查看他/她所参与的催眠培训证书。

NLP和催眠一样吗?

区分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是一套旨在促进个体发展的技术。

NLP的创始人借鉴了一些成功的催眠治疗师,特别是米尔顿 艾瑞克森的一些做法。

然而,神经语言程序学在科学上还未得到证实,也不是主流心理学的一部分。

在Skepdic字典里有关于NLP的详细说明,更多关于对NLP的质疑可以查阅维基百科和Michael Heap的网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催眠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这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qx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