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人是一种具有情感的复杂动物,人的一切活动表面看似毫无章法,但是如果深究内里皆有其内在逻辑和深刻内涵。所以围绕人展开的一切都不能简简单单地一言以蔽之。
诗三百亦然,历史事件亦然。
任何一样历史事件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武帝时期的“戾太子案”,从现在看来是天家人伦亲情沦丧,帝王凉薄;从当时来看却是汉武帝与太子刘据政见重大分歧与帝国统治需要导致的。(是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当然也有别的原因。)
今天晚上听仇鹿鸣教授关于唐朝“无名辈”的分析,王佃身为李唐王朝臣子,两次投靠叛军,却最终得以善终(王摩诃表示非常羡慕了)。其之所以躲过惩治安史叛臣,是因为投靠回唐廷的时机好(所以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虽然世人评价为贰臣,是为后话了,但是人家至少善终了,小日子过得美美哒)。安史之乱,唐廷叛臣过多,来不及一一治罪。一是叛臣数多,朝廷若一一治罪可用的人才就大大减少;二来恩威并施,朝廷免罪,抵抗就不会太激烈;三来邀买人心。(懂得都懂,参见刘玄德同志)
从当时的角度看,赦免有罪之臣和地方割据势力,可以迅速恢复李唐统治。但是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就为中晚唐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从泾原兵变到朱温灭唐,这就是渊薮)
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内在逻辑,历史事件亦然。评价与分析历史事件与人物不仅要从现在的眼光(上帝视角)看待,更要放在历史条件和背景之下,甚至要将自己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当时人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加客观与真实。
我之前看电视剧《琅琊榜》,虽然应该取材于戾太子案,但是却显单薄。世人多将此类电视剧总结为君王猜忌心理重,小人为一己之私蒙蔽君王,天家亲情寡薄等等诸如此类的标签之下。但大多少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当然此类电视剧不可能考虑时代背景,就算有也更不会拍出来。
所以这些历史事件(尤其是父子相争,兄弟阋墙此类)很难一言以蔽之,将所有的都归为几个显而易见的原因,这是很不可取的。做学问应该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如果答案都一目了然,所有人都可以一眼看穿,还需要历史学家干什么!
总之,做学问切忌一言以蔽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