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律的敌人
这个世界上有极度自律的人吗?
我想应该有,但我显然不是。
不自律的敌人,一下子碰到了俩。
一个是coco红豆奶茶,
一个是甘蔗。
也是奇了怪,我的属相跟啮齿类无关,却沾染了啮齿类的一切毛病。喜欢啃东西,乐此不疲。明知晚上啃甘蔗不好,易胖,伤牙,还容易水饱,身体却很诚实的带我走进水果店,
幸亏!断货了。
悻悻出来。
奶茶只喝coco红豆,一杯抵四倍咖啡因含量,道理都懂,下午一点半光速下单,大杯,无糖。
晚上,夜幕来临,毫无悬念的变成一个昼伏夜出的玩意儿。平日里习惯睡前冥想,几分钟就能晕过去,这次愣是把冥想做了四遍!只差没把自己敲晕,目光如炬,思路清奇,大半夜睡不着,做点什么好呢。
(二) 自律的绊脚石
扔掉瓜子以后,贪上了泡泡果。美其名曰,吃的是情怀,是儿时美好的记忆。
泡泡果,人参米,这类膨化食品伴随整个童年,虽然当时还没有发明"膨化食品"这个词汇,纯物理加热膨胀,再加一点儿糖精。
‘吼。。。。"随着一声仰天长啸的吆喝声,附近的小孩赶紧吓得捂上耳朵,duang!!的一声,一大油漆桶那么多的人参米热乎乎的喷薄出来了,刚才围着等待被炸声散开的人群,又重新集结起来,小孩子开心的抱着一袋子还温热嘎嘣脆的米粒,这就是她们最好的零食美味了。
工作以后,在上海的街道上,又看到过人参米摊头,一个老头儿在摇着红火炉罐子,在打人参米。那熟悉的仰天长啸一声过后,又一桶新鲜热乎出炉。五元一袋。路过的时候,我总买。买回家却经常吃不完,过了一星期把剩下不脆了疲软了的米粒一袋子扔掉。
再后来,很久都没再见到老人家打人参米。我猜是,也许有城管,也许买的人越来越少,也许,老人家改行了。
直到见到人参米的兄弟产品闪亮出品,“泡泡果”,摆在超市货架,标明出货日期和售价,4.98元,惊喜望外,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很快就发现,这个产品比想象当中更受欢迎,通常一上架,过会儿架子就空了。好几天,好几次的进出超市看货,才好不容易逮到重新满满堆上架的时刻。
买泡泡果的,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可爱,是不显山露水的,货架空了又满上,静悄悄,没有吆喝,没有鼓掌,甚至买的人拿到的时候,都没有写在脸上欣喜的表情,偷着乐,谁又能知道呢?
(三)事不过三和雨露均沾
世界上有没有自律的国家?
有。
法国。
法国女人胖子极少。因为他们信奉每道菜只吃三口。第一口饿了,第二口是品尝味道,第三口再重新确认一下味道,就不再吃了。
这个法子其实就是控制自己的食欲。减肥虽好,但不能偏食。
以前的皇帝用膳,好吃的菜品吃到第三筷子,事不过三,同样的菜如果多夹了几筷子,这道菜就会在一段时间的菜单里面不再出现,要隔许多天才重新端上桌。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凡事雨露均沾,不偏不倚,是减肥之道,也是是生活常胜之道。杂食而居,必是养生之道。
(四)自律的规律
从时间长河来看,我一直在健身,一直在减肥,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胖界。
时间长河的跨度标准,却在改变。
之前奉行因时地利,顺应大自然亘古不变的四季更替,冬天蛰伏,春天萌动,夏天使劲猛练,秋天自由。自以为很有毅力。这样的节奏不是我一个人的战斗,应该是当下很多人司空见惯的训练。
好处显而易见,看得见的运动,也是流汗付出劳动,看似完美。
经年累月,胖了瘦,瘦了胖,无休止的反复之后,觉得哪里不对,渐渐觉察出身体内在的规律,不在于练的时候猛练,下足功夫,不在于一年跑了多少个十公里,爬了几个高山,不在于一个月去了几次健身房,而是日积月累,经年累月,风雨无阻的,每日打卡。
坚持的频次,比开练的力道更为重要。好在调整过来为时不晚,带动身边人一起打卡,互相监督,相互打气,你好我好大家好。春暖花开的时候,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