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讨伐黄巾军时候,是河东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那么同时期有多少,和董卓差不多官职的人呢?
董卓存在于东汉末年,朝廷已经由郡县两级制度,两边为州郡县三级管理机构,全国十三个州,每一个州,又管理若干个郡,每一个郡,又管理若干个县。
这个管理机构,最开始源于西汉,刘邦一统华夏,从一个二流子,变成了皇帝,大肆分封,苦了自己的子孙,最终在文景两个皇帝的努力下,汉朝国力强盛,但是一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实行了阳谋,推恩令,才逐渐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使汉朝的疆土由最初的两百万平方千米,翻了一倍,到了四百万平方千米,地方大了,就要重新设置大量的郡县,但人数有限,中央为了加强管理,设立了刺史一职。
朝廷为了加强看管,将长安势力范围之外的国土,分成了十三个地方,区域,设立监察的刺史部门,这个时候,刺史还没有掌管一州的具体事物。也不是最高的长官,只是负责巡查而已,后来东汉末年,才逐渐掌管一州的军事政务,大权在握,最终形成群雄割据。
十三个监察区域,也演变成了十三州,分别是司隶,青州,冀州,徐州,兖州,豫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并州,凉州,董卓的发家就在凉州,包括马超也是凉州。
司隶部管理的郡国,两汉时期有所不同,但相差不大,有京兆尹,管理十个县,左冯翊管理十二个县,右扶风管理十九个县,河东郡管理二十四个县,弘农郡管理九个县,河南尹管理二十一个县,河内郡管理十八个县。
徐州刺史,管理彭城国八个县,广陵郡十二个县,下邳国十六个县,东海郡是三个县,琅邪国十三个县。
豫州刺史,管理颍川郡十七个县,曹操的主要班底就来自颍川,汝南郡三十七个县,沛国二十一个县,梁国九个县,陈国九个县,鲁国六个县。
青州刺史,管理东莱郡十二个县,北海国十八个县,齐国六个县,乐安国九个县,济南国十个县,平原郡十个县,值得说的是北海太守孔融,就是让梨的那个,就在这个北海国。
冀州刺史,管理魏郡十五个县,赵国五个县,渤海郡八个县,清河国七个县,安平国十三个县,河间国十一个县,巨鹿郡十五个县,常山国十二个县,常山赵子龙的出身处,中山国十四个县。
并州刺史管理,上党郡十三个县,太原郡十五个县,雁门郡十四个县,代郡十八个县,定襄郡五个县,云中郡十一个县,上郡九个县,西河郡九个县,五原郡九个县,朔方郡6个县。
兖州刺史,管理东郡十五个县,济阴郡十一个县,陈留郡十七个县,山阳郡十个县,任城国三个县,东平国七个县,济北国五个县,泰山郡十二个县。
幽州刺史,管理涿郡七个县,广阳郡五个县,上谷郡八个县,渔阳郡九个县,右北平郡四个县,辽西郡五个县,辽东郡十一个县,玄菟郡五个县,乐浪郡十八个县,代郡十一个县。
兖州刺史管理九江郡十四个县,庐江郡十三个县,丹阳郡十六个县,吴郡十三个县,会稽郡十四个县,豫章郡二十一个县。
荆州刺史管理南阳郡三十六个县,江夏郡十四个县,南郡十七个县,武陵郡十个县,长沙郡十二个县,零陵郡十三个县,桂阳郡十一个县。
益州刺史管理,汉中郡九个县,永昌郡八个县,广汉郡十一个县,广汉属国三个县,蜀郡十二个县,蜀郡属国四个县,巴郡十四个县,益州郡十六个县,犍为郡九个县,犍为属国三个县,越嵩郡十六个县,牂牁郡十六个县。
凉州刺史管理,安定郡七个县,天水郡十二个县,陇西郡十一个县,武威郡八个县,金城郡十个县,张掖郡八个县,酒泉郡九个县,敦煌郡六个县,武都郡七个县,汉阳郡十二个县。
交州刺史管理,南海郡七个县,苍梧郡九个县,合浦郡四个县,逾林郡十个县,交趾郡十二个县,日南郡五个县,九真郡五个县。
每个刺史管理者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郡,也就是说至少有几百个和董卓官位当时相当的人,但是董卓能够走向权力的中央,也是有一定手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