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孙老师让我主持本期家长课堂的分享会议。深感荣幸。
13期家长课堂看完后,发现其主要内容是说共情。共情,也就是同理心。既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我们很多人往往都缺少这一能力。
现在,我们都在埋怨孩子越来越难管。实际上,孩子难管,并不是孩子身上出了毛病。而是家长身上出了毛病。家长没有学会共情,没有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去想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对于问题是怎么看的?
想想你家孩子啊,摔在地上了,你会说不疼不疼,没事儿没事儿。有多少家长会说这个?孩子明明感觉到的是很疼了。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你与他的共情,是你感觉到他的委屈,感觉到他的疼痛。就像我家孩子。他说他不是我的学习机器。我逼他练字。逼她练琴。她练字的时候,我会陪着她一起练。练琴的时候我不练,她练。她就会说,为什么你不练呢。凭什么让我自己干呢?注意这儿,我说的是我逼她干。
而曹老师在家长课堂中说的这个共情,不是说你逼着孩子去干什么干什么。就像他说的,有个孩子两天不吃不喝也不说话,打个伞蹲在一边。无论你怎么问,也不会问到他心里去,他不跟你说话。这时候,心理咨询师是怎么做的呢?他也学这个孩子,打一把伞,蹲在孩子的旁边。不吃不喝也不说话。这时候,孩子就感觉到了共情。这世界有人跟他是一样的。一个小时过去后。他问孩子,你为什么蹲在这儿啊,孩子说,我是一株蘑菇。当然要打着伞在这儿蹲着。你也是蘑菇吗?他回答“我也是一株蘑菇。”这就是与孩子的共情。又过了半个小时,心理咨询师站起来了。这时候,孩子有点儿惊讶,你为什么站起来了?心理咨询师说。因为我要长大呀,我是一株蘑菇,我要长大呀。孩子想想很对。于是他也站起来了,这是他自发的站起来。没有人逼他。后来,心理咨询师拿了一瓶水喝了一口,孩子看得惊讶。你为什么喝水呀?心理咨询师说。我是一株蘑菇,我要长大,我当然要喝水呀。孩子感觉这很正常呀,于是他也喝水,两天不吃不喝的孩子,喝了水感觉很舒服。于是。一杯又一杯。同样是在这样的诱导下。他吃了饭并逐步走向正常。这里面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共情。
又比如,我们带着非常小的孩子去超市。或者说去逛商场。孩子不愿去。为什么不愿意去呢?商场有好吃的,好玩儿的,多好啊!你没注意到孩子看到的角度,跟大人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你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当你蹲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什么风景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就是来来往往的人腿。
所以你要处在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与孩子共情。共情是什么?共情不是同情,不是悲悯。共情是恻隐之心,是感同身受,是同病相怜,是同仇敌忾,是心心相印。是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地位。共情是认真的倾听,是合理的建议。科学的引导,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儿,不要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不替孩子做主,在引导中让孩子找到自信。让孩子感到自尊。让孩子感到被注重的成就感。
实际上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性格,比将来成名成家更重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怎样才可以激发出更大的潜能呢,只有由内而外的找到我要学,我可以学的更好的动力才能让他们快乐的,才能学的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