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源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为清明节气,共有十五天。此时冬天已经过去,天气晴朗,春意盎然,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也效仿,在此日祭祖扫墓。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非常接近,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也称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传 说
早年晋公子重耳逃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没有粮食,饥饿难忍。于是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吃。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后来重耳当了晋国的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晋文公。为了报答介子推,准备封赏介子推。但介子推拒绝封赏,并与老母一起隐居绵山。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处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以示追悼,并亲自为介子推扫墓。晋国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每年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节来纪念介子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