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特别害怕过年,每逢过年就要经历七重苦难:买火车票、南方的湿冷、鼻炎发作、吃油腻的菜、鞭炮轰鸣、被长辈轮流关怀、敬酒尴聊。
春节,就是我的炼狱。
而七重苦难首单其冲的就是买火车票。
每到春运临近时火车票就成了热门话题,网络也好现实也罢都是如此,有抱怨社会、有理性分析、有刷票攻略、有段子集锦……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被吓的瑟瑟发抖,还没到发票日就已经失去了斗志,一边想着竞争如此激烈我一定抢不到一边徒劳的尝试着各种方法,如同西西弗斯,无效无望的把巨石一遍遍推上山顶。
事实上无论是肉身排队还是软件电话,我确实从来没有成功过,最后要么是弄到张加班硬座车票要么就是高价飞机票,总之价格时间舒适度都合适的车票是一次都没有买到过。
直到有一年,在一次被12306弄得精神崩溃后,我愤然关掉网站,怒卸某刷票神器。
「去你妈的,老子不被你们玩了,滚!」
「等到要临走时再说吧,实在买不到就算鸟!」
我一边大口喝下一整罐可乐并将罐子捏瘪一边这样想着。
然后奇迹出现了,在发车前一天,我很轻松的买到了车票,一张卧铺票,还是下铺呢。
往后几年再也没有为买火车票发过愁,想哪天走就提前一天左右买个票,卧铺也好、高铁也罢,每次都能优雅的买到手。
理性的分析我之所以能很轻松的买着票是因为我买的晚,而车站出票的时间规律以及总会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临时退票,所以我捡到了漏,而通常人们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事实上因为恐慌感大多数人都在一个月前就买好了,至于后期有没有更好的票关注的人要少很多了,所以我捡漏的机率变得格外高。
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个,不是炫耀我的赌徒作法。
因为不用再担心买不着票,所以可以冷静的回想以前买票时候的情形,我发现那时候的一些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在买不到票之前出现的。
简单来说,不是买不到票所以烦恼而是因为听了周边人的议论和网上的信息而感到烦恼。
该怎么说呢,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条社会事件,新闻里写清楚这件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我们在阅读了解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观点,事情不是就应该这么单纯吗?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没有观点和情绪的文章是非常难读的,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更是辛苦无比。
所以媒体为了流量在新闻事件里加入大量的情绪引导,而很多人出于懒惰和不需承担责任的表达欲,特别愿意被带节奏,最后为了传播的最大化媒体会反过来精心研究自己的用户以便导入更有效率的情绪。
什么是最有效率的情绪呢,那就是最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和能够变现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欢愉的、群体的、正能量的…如果在这些情绪上包裹一层独立个性的、挠痒痒式反权威的外衣那效果更佳。
至于那些真正的负面情绪,孤独、怀疑、节俭等等是需要绝迹的,因为不能带来流量和消费。
所以在社交媒体上人人看上去都是现充、每天都满满的正能量。
如果过去的官媒体是想让你看到什么你就得看到什么,现在的媒体大多数情况是你想看到什么就给你看什么。
事实真相越来越不重要,原因同上。
比如春运买票难这件事情我认为是被媒体放大了,而且是刻意的炒作。
甚至买票难有一部分原因我怀疑正是媒体造成的,比如因为恐慌在春运前期导致购票过于密集。
这些年新增的高铁以及实名制对购票难完全没有改善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似乎感觉不到改善,那是因为在媒体上看不到这种改善。
我想说的不是阴谋论或者媒体制造恐慌什么的。
我想说的是这种:人很多、很挤,一票难求、滞留等等,一定是有着足够多的观看需求和强烈的互动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娱乐化的媒体所制造的概念弄得焦虑浮躁忧伤愤怒欲望膨胀而乱了节奏。
人是有尊严的,感情被它们玩弄被牵着鼻子走的日子我受够了。
在逐渐明白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以后,我更愿意去相信我自己亲眼所见和我的个人体验与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