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网络上一篇“北大教授成照护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的文章刷屏互联网社交平台。
现年50多岁的胡泳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他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85岁的母亲已经3年有余。
他认为:照护是人生状态的一部分,应该上升到人的基本境况去认识。
因为生命的开端和结束都离不开照护,没有哪一个生命是真正意义上自生自灭的。
婴儿需要照护才能茁壮成长,老人需要照护才能安度晚年。
不同的是,婴儿的照护是每天都能看到希望,时刻都能感受到孩子成长所带来的满足的。而老年人的照护无法对抗岁月的侵蚀,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夸张一点来说,这种照护注定是失败的,是注定需要做好告别准备的,也可能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
胡泳教授认为:“千百年来,人们基本上把照护、关爱这些事情甩给了相对没有权势的女性。”正如许多人质疑他身为一名大学教授,难道不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和钻研学术上?
可生命当中到底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在人生来到了需要照护老人的这样一个节点上,也许需要重新排列一些顺序了。
在照顾母亲的时候,他他深刻感受到了照护工作的不容易。明明自己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和耐心,可还是会因为母亲的责骂和乱砸东西而破防。
在胡教授看来,照护是一件应该在社会范围内公开讨论在家庭内部协商规划的现实问题。
要“上升到人的基本情况的这个角度来认识。”
我国60岁以上的失能老人已然超过了4000,而即将面临老人照护难题的则是出生时赶上计划生育的80后。
没有兄弟姐妹的通力协作、互相照应,一个小家里的一对夫妻要照顾四位老人,还有可能要操心一两个孩子的学业、事业问题,分身乏术。
面对老龄化的现实问题,我们独生子女这一代在成为照护者以后必然会面临更加严苛的照护处境和困难。
胡教授认为,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照护方式,去养老院还是居家照顾,没有标准答案,因家庭实际而异。
我们应该更加开放地、直面地去谈论照护、疾病、衰老以及死亡等问题,从更符合人性的角度出发,思考照护的解决出路。
也许社区养老可以帮助居家养老,照护者和被照护者都需要更多帮助与支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动力与温暖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