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不用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无论橘子卖什么高价,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这便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避免了他人对你成为“橘子”的期待及之后的期待落空。
今天再重新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有一种感觉是,你需要首先知道你是那棵树,知道自己是那棵树之后,甘心只做这颗树,有时候确实很难。心里总是想着橘子的高价。所以内心烦乱纠结不安。
做一个彻底诚实的人首先是找到自我的人,随时随地知道自己要什么?遇见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的各个面相,只想坦坦荡荡活好自己。
在诚实的基础上我将再发展逐渐精进求存的技能。当诚实与求生存相冲突的时候,恐怕很少有人能够一直保有自己的诚实。
如果孩子的某一面被歧视,父母严厉苛责,孩子为了求生存,就能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藏起来,希望获得成人的爱。
我自己有一种品质我特别歧视、排斥,越排斥越持久,曾经我觉得是嫉妒,我也觉得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每一次这样的感受出现的时候我就会难受,转而指责自己,然后害怕看到所有信息。仿佛只要我不看,那个黑暗就不在一样。其实我只需要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看见允许自己的黑暗面出来,一次次允许他们出来,看着他不要去苛责指责他,那股子感受是如此的强烈,强烈到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孩子当中常常能够看到诚实和求存的统一,他们这样的沟通能够获得彼此的谅解,一致性沟通,看见自己、他人和情景。孩子们的一致性沟通能力很强,相信孩子在此情此景下做出的决定就是对他最合理的,相信孩子并支持孩子,然后基于相信,会嘉许他…我会问他还有没有爱他的方式,如果在预备一个功夫那是什么?协助孩子拓展应对方式,幻想实现中获得宣泄和疗愈。
特别收到文章中这句话,孩子在情景中,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引导他兼顾群体社交性又能维护自尊,也许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确实是他自己领悟的最恰当的方式。成人的建议或者自以为是的告诉孩子更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干扰孩子的感知力。这样的干扰导致孩子无法看到自己的内心。因着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会优先选择父母的方式方法
成人通过自己的视角,审时度势,判断后事无巨细地告诉孩子怎么处理,这时候灌输的是一种教条,却拿走了孩子对情景的感知力。
善用成人的权威肯定孩子的努力看见孩子的初心,每一次都已经做到了当下最好了。不断的表达,无条件的接纳。
困了暂时写到这哈哈。这几段话我才读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