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交的朋友,多是因为工作才交的朋友。离职了,工作干完了,交情也就散了。偶尔想起来也只是礼貌式的问候一声。多数情况也不会想念,只是工作上有需要了才联系一下。工作上的朋友称为同事更加恰当。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现在的同事多是这种情况。同事中有没有成为朋友的,有,而且很多。有些人相交,就是靠感觉,看的顺眼了,也就不太在意个人得失。你不注重物质利益,别人也不注重,两人就水到渠成的升级为朋友。你不注重,那一天知道了对方却过于注重,不仅成为不了朋友,而且同事也做不成了,发现的瞬间就成了仇人,多了怨恨。
今天,在楼道和同事一起吸烟。一位大姐,出了电梯直奔楼道,看到我说:“我是大学生妈妈,要每天交十个朋友,我们加个微信吧?”我没带手机,我实话实说。她说,“你说一下微信号,一会儿通过一下。”我说了我的电话号码,她用手机搜索了,我确定了是我,她就发送信息了。
忙完这些,她开始了她的介绍。我赶忙打断,说道:“我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你的宣传板在这挂了好几天了。”互相打个招呼,她就回去了。
她走了,我对我同事说:“她每天要交10个新朋友,怎么没有加你呢?”同事说:“谁知道呢,可能看你感到亲切吧。”我笑了笑,开始琢磨起来。
这一琢磨,就起了警惕心。想到她的工作是做减肥塑形。顿时觉得,她是把我当做潜在客户了。为了这,回到工位,只是通过了她的交友申请,也没有回复她我的姓名。
不管她是不是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去她那减肥。我却对自己有些失望,活了三十多年了,为什么越活越多疑了呢?是什么让我有了如此高的警惕性。是因为曾经受过骗还是自己本质是利益至上。
写这篇文章时,我还打开她的微信圈,看了看她分享的东西。我依旧没有告诉她,我的姓名。
我的警惕性,别人是不是也存在。如此看来,我找不到女朋友,也可以理解了。大家首先是先防备,破除防备后才能结识。大家即使每天都做同一路地铁,即使天天在地铁上擦肩而立,没有特别的事情,是不会主动打招呼的。日子长了,只是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这也说明,为什么我们喜欢在网上向陌生人吐露心声。因为,网上大家都不认识,不会有交集,彼此不会带来尴尬和伤害。所以,网上的朋友也只是成了知心的陌生人。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为什么网恋奔现后,要么快速坠入爱河;要么决绝的断了联系。
大家隔着网络,交流时间长了,就不自主的在脑海中产生对方的形象。如果奔现了,形象和自己想象的一样,从内心深处认为这是天注定的那个人。反之,会觉得对方深深的欺骗了自己。
我们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个小圈子,就是公司里的同事,以利而聚的朋友,交心就很难。路上遇到的人,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破除彼此的防备,也不能成为朋友。网上这个虚拟,可以说真话的地方,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奔现就已经很难了,符合自己的想象更是难上加难。
借用余秋雨大师的话:生命中有一些人是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是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是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是要说再见。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还能相见。
面对浮躁的尘世,愿我们学会让灵魂安静;让我们成熟的,是经历与磨难;让我们幸福的,是宽容与博爱;让我们心安的,是理解与信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