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毕业后,为什么更需要练习写作?

毕业后,为什么更需要练习写作?

作者: 娜里跑 | 来源:发表于2016-02-18 16:18 被阅读119次

    门户网站出身的新浪做了微博,不曾想却赢得了媒体阵地、舆论喉舌,催熟了微博营销、意见领袖和网红。

    即时通讯出身的腾讯做了微信,不曾想却赢得了电商阵地、支付要塞,催熟了新媒体运营和自媒体。

    视频网站出身的乐视做了太子妃,不曾想却赢得了自制剧阵地,催熟了内容渠道化和IP。

    微信红包改变了你的寒暄方式,滴滴打车颠覆了你的出行方式,哔哩哔哩的弹幕让你头昏眼花的同时也让你初识了亚文化社区的魅力。

    你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意识到不学习就会跟不上。于是你买了很多书,关注了很多公号,孜孜不倦地接收很多资讯。公交车上看、地铁上看、吃饭时看、蹲马桶时看、睡觉前也看。把自己看得头重脚轻,脑袋晕晕。然后不禁被自己毕业后依然坚持阅读和学习的精神感动得一塌糊涂,安然睡去。

    日复一日,工作依然没什么起色,生活依然没什么变化,真知灼见依然是拾人牙慧的那几条。

    为什么很多人每天看很多资讯,阅读量是上去了,却依然腹内草莽。因为多数人都会犯一个错误: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不以输出为目标的学习,都是自我感动

    读一篇文章只需要3分钟,但是写一篇文章可能就需要3个小时。人总是趋于便利而回避艰苦,趋于及时反馈而拙与等待。既然转发一篇文章再评论几个字,就能获得同样的分享感和优越感,又何必苦哈哈地字斟句酌,码字凹句呢?

    所以,多数人阅读的量是上去了,但是思考的质量却没有跟上。

    世界确实变化得越来越快,从学校毕业后也确实需要继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进程。然而,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输出才是检验学习的唯一标准。凡事不以输出为目标的学习,充其量都是自我感动。


    那么,什么是以输出为目标的学习呢?


    1、朋友交流:三五好友,交流心得,切磋技艺。

    2、公众演讲:面对观众,侃侃而谈,分享经验。

    3、自嗨写作:腹中打稿,笔下成文,内化吸收。

    上述三种方式中,又以写作最具操作性和沉淀性。不需要约朋友、定场地、协调时间,只要有本子、有笔,或者电脑和手机,就能做到随时随地写下所思所想,最终沉淀为自己的知识库。

    初学写作的人常常会遇见这些问题:


    1、找不到写的。


    没有谁一开始动笔就能下笔如有神的,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坦然面对刚开始的语塞和大脑空白。肚内空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装货。这才是读书看文章的真谛。阅读不是为了转发,而是为了积累素材。

    记得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教我们怎么背书,提了三字真经:厚薄厚。

    先把几大本教材通读几遍,连插图下的图注都不放过,这叫读厚。然后再归纳总结,世界史中国史横线比较、古代史近代史纵向归纳,这叫读薄。最后搁下教材,随便抽个关键词,如鸦片战争,就能从脑海里直接抓取复述出国内外原因、导火线、过程和影响,这叫读厚。经此反复,知识点烂熟于心,自不在话下。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写作,特别是写读书笔记。先把一本书通读一遍,然后结合自身情况验证、修正,最后复述成文。好的书还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

    生活中的大小事同样可以成为写作的契机和素材。灰灰是一个微信群友,年前大家写年计划的时候她定下了写作的目标。除夕夜大家各处零散吐槽春晚和支付宝的时候,作为产品经理的灰灰选择写篇文章集中分享自己的观点。

    而今天写的这篇文章,也是源于小伙伴交流写作心得的思维碰撞。平日里,经常遇见朋友或者陌生人请教一些问题。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回答得更全面,我通常选择写文章来回答。三五分钟简单回答的问题,用三五小时写文章来回答,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是更好地节约了时间。下次遇见其他人再问关于”如何写作“的问题时,直接转发这篇文章即可。所以,生活中不乏很多写作的素材和契机,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去做而已。

    抓住生活中的写作机会

    2、写不好。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写好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我从中学时代迁移过来的。

    作为文科生,数学就是我们的萧何。“成也数学,败也数学。”“得数学者,得重本。”是我们当时的口号。

    高二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徘徊在110分左右。数学不比历史,又不能靠背题碰运气。于是,我就死磕《天利38套》。做完一套题,就分析一套题。把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得分率全部算出来,再把几套题的得分率画成折线图统计,找出自己的得分、失分规律。对于重灾区题型,又会继续细化分析错误原因,像洋葱剥皮一样找原因,最后找出的原因通常简单而可笑。比如三角函数题,可能就是容易忘记开口向下符号取反导致计算错误,或者是定义域忘记取0导致答案不全等非常细节的问题。一旦找到了规律和原因,解决起来就如摧枯拉朽之势,见效特别快。最后高考数学能考147分,也是得益于这套思维方式。

    有木有觉得很眼熟,哈哈

    后来,我在学习生涯规划的时候才知道一个理论叫才干迁移。同类型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归纳规律,知其所以然之后上升为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效力是非常强的。

    解决数学考试的这套思维模式,后来就被我迁移到了写作练习上。现象中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复制的。所以,在读书笔记写到一个量以后,我开始写自己的原创。这个时候,我就找来喜欢的作者的文章一篇篇解剖,就像当年我解剖数学题一样。在分析了几篇文章后,我发现我喜欢的作者的文章都有很多共同规律。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那些规律。

    分析喜欢作者的行文逻辑


    3、写不多。


    进入原创阶段以后,会感觉自己写得不够多,几百字就写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不要苛求自己,继续多看积累素材,多分析文章发现规律。从我喜欢的文章风格总结的规律来看,一篇完整的文章通常都是这样的架构:描述现象--提出论点--分析原因--给出方案(符合人的思考方向)。

    而一篇能让人读得下去的文章又有这样的规律:在说明论点时常常会用大量例子佐证,然后抛出总结性观点(照顾读者体验)。如果没有一篇一篇分析文章,我是无论如何看不出这些规律的。一旦发现了这些规律,并加以运用,文章自然不会短。(不用回翻啦,这篇文章也是按照这个规律布局行文的)

    分析文章结构

    4、难以坚持。


    在信息爆炸、资讯过载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依赖碎片化快餐式地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日益严重,独立思考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少。写作就成了抵御这种慢性侵害的低成本药方。如果自身意识不到写作的重要性,想要坚持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认可写作的重要性,那么下面一些辅助性工具值得尝试。

    1)素材收纳工具:印象笔记

    平日里看到受启发的文章,不妨定期传到印象笔记里保存起来,然后贴上标签便于搜索备用。

    素材就是下锅的米

    2)写作工具:印象笔记、简书

    印象笔记的优点是方便收纳、搜索和存档。

    简书的优点是互动性更强,字数记录更有成就感。

    3)写作氛围:读书群、年计划群

    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进步,给自己营造良好的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

    写作是一件特别孤独和苦逼的事情。它没什么即时的经济效益,也没什么热闹的围观和喝彩。但是,借由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文章,你可以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一步步坚实的足迹,给自己面对未知世界充足的底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毕业后,为什么更需要练习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im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