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现代社会,“孝”是如何消失的?》
文章中所言,古代农业社会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从小哺育养育,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感情很深,父母呢?言传身教,孩子在生活中对“孝”是深有体会的。再看看我们现代社会,一批批人离开家乡,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很多村庄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孩子爱父母的天性无从培植,他也没有机会展现他的天性。
作者看到了我们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事实当真如此。作为一个教师,工作20多年,从乡镇到县城,见到了很多留守孩子。有的孩子半年见到父母一次,那他们如何来体会对父母的孝呢?现在总是说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总有一个问题家庭。孝的缺失,不能仅仅归于孩子,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加快了“孝”消失的速度。我们当今社会的很多老人,生了独生子女,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教育孩子,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孩子又不懂得孝敬父母,年迈的父母只能空留余恨,有的甚至无家可归。中国我们还常见训,现在的年轻人甚至会为了宠一条狗,一只猫,大费周章却舍不得为自己的父母花应该花的钱,无情无义,自私到极点。
今天布置了学生预习第18课慈母情深,这是一篇写母亲在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孩子读书,硬是从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中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一事,赞扬了一个母亲的深情。今天布置的微写作是《我的妈妈》,最近这一阶段就以真情为主题,来进行微写作创作,抽丝剥茧,让孩子体会到真情的存在。正好本单元的习作是写一封信,到时候再进行有效整合。
语文学习培养就是学生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教他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用,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如此看来,语文学习融会贯通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