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
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2.革命的准备:
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
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
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4.措施:
(1)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2)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3)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
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2)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是正义的。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苏俄军民的奋勇斗争。
三、革命的意义
1.性质: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影响(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4)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5)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6)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出品
你如何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原因都与十月革命爆发有关。
请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九下历史重难点必背清单,谁总结的,太好了!请比较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九下历史重难点必背清单,谁总结的,太好了!请比较巴黎公社的历史,谈谈十月革命成功之处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说“走俄国人的路”是何意?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走俄国的路”指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不同。俄国是城市夺取政权,中国则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权城市政权的道路。 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俄两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及给你的启示。
不同:俄国采取有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1) 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无产阶级力量也聚集在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2) 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外反革命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胜利;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启示:无论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对马列主义要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
(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3)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4)俄罗斯:1991——现今
一、列宁时期的探索
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⑵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
3.内容
⑴农业方面:取消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⑶贸易方面:恢复自由贸易。
4.成效
⑴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⑵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上:1922年苏联成立。(1922-1991)
最初加入4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思考: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
1.经济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⑵重点:进行重工业的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
政治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
如何评价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
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出品
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评价:(有何利与弊?)
⑴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苏联先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启迪?
历史启迪:
⑴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⑵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4)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
(5)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6)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至6月
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2.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
3.参加国: 27个战胜国
4.主宰国: 英.法.美(三巨头)
5.结果:签约
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②对其他战败国和约
6.《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启示: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7.作用:凡尔赛体系建立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8.国际联盟建立
时间:1920年1月
地点:日内瓦
主宰国:英、法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2.时间:1921年
3.地点: 美国华盛顿
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4.参加国:九国
5.主宰国:英、美、日
6.结果①《四国条约》② 《五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7.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九国公约》的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8.影响: 华盛顿体系建立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9.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影响?
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影响:(1)改变了欧洲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
(2)激起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战的祸根
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一、经济大危机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②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人民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爆发: 从美国开始
(3)时间: 1929至1933年
(4)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a.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
b.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各国资产阶级为此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意日建立恐怖独裁统治,后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2.手段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措施:
(1)整顿银行
(2)调整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4)举办公共工程
4.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局限性: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新”: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② 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③ 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④ 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
① 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② 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③ 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④ 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⑤ 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⑥ 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经济危机的启示: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新政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
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制度要符合国情不断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借鉴作用:
(1) 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3) 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
(5) 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罗斯福的精神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现代法西斯的含义: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法西斯成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恐怖的代名词。
法西斯主义的三大特征:
(1)独裁专制
(2)极端民族主义
(3)军国主义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 工业下降,失业剧增,银行倒闭,外贸锐减,社会矛盾激化。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自称“国家元首”, 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统治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打击共产党
(2)解散工会,取缔一切政党
(3)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4)迫害屠杀犹太人
(5)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建立标志:1922年10月,墨索里尼 “进军罗马”
统治措施: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背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出品
建立:1936年少壮派发动“二二六兵变” 军部控制政府
统治措施
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加快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步伐
对外: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四、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
形成时间: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
名称: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后果: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德、意、日三国在法西斯过程中有何异同?
相同点:
(1)都与经济危机有关。
(2)反动本质相同,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3)都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不同点:
(1)背景不同。意大利是一战后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则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建立的。
(2)标志不同。
(3)方式不同。德国和意大利都是通过政党夺取政权来实现法西斯专政。日本是通过军事机构----军部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走向法西斯化。
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实质:帝国主义大国英国和法国牺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慕尼黑会议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1)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
(2)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
(3)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祸水东引:仇视苏联。
(2)一战中受削弱,遭受经济危机。
(3)和平主义思潮。
(4)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绥靖政策
含义: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
实质: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吧法西斯侵略矛头指向社会主义苏联。
影响: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战争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直接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其他原因------英法美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纵容政策
波兰两周亡国原因:
(1)武器落后。
(2)指挥失度。
(3)一昧依赖英法。
(4)德国“闪电战”打击
法国失败原因:
(1)战术思想陈旧。
(2)准备不足。
(3)采取绥靖政策。
(4)德国“闪电战”打击。
(5)意大利趁火打劫。
戴高乐将军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斗争。
1940年8月-10月“不列颠之战”
性质:二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英国取胜原因:
(1)政府态度坚决。
(2)军民士气高涨。
(3)先进的雷达技术。
(4)本土作战。
(5)战争正义性。
战争的全面爆发:莫斯科保卫战(1941.6-1942.1)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军在二战开始以来在苏德战场的第一次大失败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为什么连连失利?
(1)军事思想观念落后。
(2)军事装备落后。
(3)对敌军进攻时间和主攻方向判断错误。
(4)军事指挥员素质差。
(5)德军闪击战术成功运用。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红军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坚定的战斗信心和决心。(2)充分的战争动员和准备。
(3)红军的英勇作战。
(4)苏联红军能抓住有利战机。
(5)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有什么伟大的意义?
(1)彻底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也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计划的破产。
(2)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增强了反法西斯斗争必胜的信心。
战争的扩大:
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性质:有预谋的法西斯入侵。
次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为什么日本能够偷袭成功?
(1)日本准备充足。
(2)美国麻痹大意
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说法不对。
因为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进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还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拉开。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形成原因: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矛盾的激化。
形成基础: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时间:1942年1月1日
地点:美国首都华盛顿
形成标志: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斯联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联盟形成的作用:
(1)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2)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实力,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3)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保证,并为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战争性质发生改变。从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总是屡屡得手?
(1)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美国颁布中立法。
(2)英法纵容,助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3)英法等国家战略思想陈旧,准备不足,指挥失当。
(4)欧洲国家各自为战,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
二战的转折
中途岛海战1942.6——太平洋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欧洲战场转折点,二战重要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1942.10——北非战场
为什么德军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1)目的是包抄莫斯科,改变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最后征服苏联。
(2)斯大林格勒战略地位重要。希特勒要切断苏联的交通命脉,夺取战略资源,加强德国的战争经济。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影响:
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
消极因素: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的世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实质是美苏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
诺曼底登陆(1944.6.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两面受敌。
柏林战役:1945年4月
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2日投降。
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的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
二战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2)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3)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5)客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胜利的原因
(1)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根本原因]
(2)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战争性质:
(前期)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后期)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胜利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2)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3)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4)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由简单初中生(jd100cz)整理出品
请你谈谈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1)当今各国要力争采取非武力、非军事的平和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2)当今世界,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独立与平等,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3)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避免战争。
法西斯集团的崩溃给我们的认识
(1)法西斯主义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无法避免最终的失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怎样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法西斯国家以希特勒德国为中心,它的生命是建立在闪击进攻之上的,一旦停止进攻,它的生命就完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关系全局,德国集中主力争夺,最后遭到全歼的惨败,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此一蹶不振。不久,法西斯轴心便开始瓦解。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分析现代战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或如何正确评价战争与科技的关系)。对此你有何认识?
关系:
(1) 战争催生了科技的发展;
(2) 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又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
认识:应该用全面的观点或方法去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利用其积极或有利的一面和防止其消极或有害的一面;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社会,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美国经济的发展
九下历史重难点必背清单,谁总结的,太好了!2.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3.美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因:
(1)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
(2)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主要原因)
(3)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4) 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实力的增强;(重要原因)
(5) 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4.美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
(1)从发展过程看: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
(2)从实力地位看: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
(3)从主导产业看:从传统工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再转移到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含量高
5.列举美国“二战”后利用高科技成果的三个实例
(1)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成功。
(2)1946年,计算机在美国发明,以且逐步普及。
(3)1993年,制定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6.美国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缺陷,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
②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西欧经济发展
时间:20世纪50—70年代
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原因:(1)美国的大力援助(客观原因)
(2)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客观原因)
(3)积极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主观原因)
(4)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观原因)
二、欧盟成立
背景:随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成立原因(目的):
(1)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加强团结合作。
(2)为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
经过:欧洲共同体1967年→欧洲联盟1993年
成立影响:(1)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
(2)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欧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
欧盟推进一体化的措施:
a各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b不同国家的人在成员国内可任意工作、学习或居住
c欧盟成员国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
d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从争斗到结盟,欧洲历史发展的启示
(1)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2)人类不应有太多的仇恨,化干戈为玉帛是历史的进步。
(3)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和“多赢”。
(4)我国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5)牢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
四、日本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
特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原因:
① 战后初期,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战后50年代起,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
20世纪70年代中期
特征: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原因:受1974—1975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特征: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影响:①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
a.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b.威胁世界的和平
正是大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
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其中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
共同点: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或者扶植;
都大力引进先进科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之处: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大力引进先进科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改革开放,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