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自己读书那会,很不耐烦读鲁迅,语文老师上课是照本宣科得填鸭式教育,把知识点,作者意图,时代背景一股脑得灌输到我们脑子里,再指出考试范围和学习重点,这一堂课差不多也就过去了。
小时候的我很难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文字内容,只觉得他一味苦大仇深,愤世嫉俗,有时是在三味书屋里在课桌上刻一个“早”的“中二少年”;有时是在瓜田里,看着闰土上窜下跳刺猹的富贵少爷;要么是门前种了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废话文学初代大师”,除非考试和作业,我很难翻开课本,去读他的文字。
我们接触鲁迅太早了,童年形成的印象根深蒂固,如果不是我本来就喜欢读书,且来者不拒,我或许真的会错过这位宝藏作家,错过他的这本《刀边书话》,那对于我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以说我之前读过的书都等于没有读过。
特别是在本书序言里的那段文字,振聋发聩,回响在耳边,一个高踞人民之上的威赫无比的清朝都已经烟消云散,而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速朽”的他的作品,读起来却仿佛就写在今天一样,我也希望有一天在看他的文字,不再像是照镜子,不再像是看纪录片,不再如此真实,真实到令我感到害怕。
先生的文字永垂不朽,因为他始终站在人民这一边
我们经常说,他的文字就是为民请命,为民发声,在日本留学弃医从文,就是希望能够用文字唤醒更多的人,而学医救不了那时的中国,他身在黑暗之中,却一直心怀光明,希望把自己变成蜡烛,也点亮更多人心里的光。
同时他又深刻而清醒,能够通过现象看清本质,并用精准的语言阐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并发人深省,比如下来的这一段话,把它放在现在来看,也是毫不过时,甚至让我觉得,他就是穿越回去的现代人,一直在用文字发出自己的吼声。
我看不见读经之徒的良心怎样,但我觉得他们大抵是聪明人,而这聪明,就是从读经和古文得来的。我们这曾经文明过而后来奉迎过蒙古人满洲人大驾了的国度里,古书实在太多,倘不是笨牛,读一点就可以知道,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而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再进一步,并可以悟出中国人是健忘的,无论怎样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都不要紧,经过若干时候,自然被忘得干干净净;只要留下一点卫道模样的文字,将来仍不失为“正人君子”。况且即使将来没有“正君子”之称,于目下的实利又何损哉?
先生太了解那时的中国人,他的了解甚至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如今读起来,都是历久弥新的,我们需要从他的文字里汲取力量,而不是因为惧怕这真实,反而不去读他,让他束之高阁,以为一切都会自己好起来一样。
而有的人说,发现问题的人太多了,他能看见的问题,我们也能看见,之前可能表达得没有他那么出色罢了,如果说先生只是发现了问题所在,却没有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那我只能说你没有真正读懂鲁迅。
这本《刀边书话》里也给了我们答案,那时候的审查制度严格到看见鲁迅的名字,就把他的文字删改到扑妈不认,为此他改了几百个笔名,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暗语隐喻,提纲附注等等去尽可能表达清楚他最想表达的意思。
他的伟大,也不仅仅只是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个更犀利的角度,他更是为我们能够破除万难,改变现状,提供了方式方法,只是如果我们想单单从看一本两本书,就学会先生的“独门秘籍”那也是异想天开,他更像是先给你的世界打开一扇窗,你得自己走出去才能看见更完整的世界。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