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一整天都沉浸于第八届中国创新年会语文学科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普通的周末,因为有了新知识的武装,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付雪莲老师展示了单元视角下的《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她通过实际课例,以四大民间故事中的孟姜女哭长城为抓手,向我们示范了教学整本书阅读的方式。
付老师的课堂语言特别吸引人,她用任务单作为阅读课的驱动,学生热火朝天地完成了任务单填写和小组讨论学习。接着,付老师又通过一系列启发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支撑孟姜女千里寻夫?”“你认为孟姜女成功了吗?“等一系列启发式提问,逐渐让学生带着辩证思维的去思考,也让学生对事件本身,逐渐拨开云雾,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听到最后,不论是后来付老师带来的配音朗读,还是学生的精彩发言,都让我觉得心潮澎湃。她不仅解决了什么是民间故事这一目标,更带给学生了完整的阅读体验。课堂最后她为学生推荐了拓展阅读,并给出方法指导,“对比度,查资料,做联结,拓展读”。这应该就是阅读的本真,引情入境,并拥让学生获得独立思维。
在付老师的分享中,她分享了快速阅读的方法:(1)集中注意力,连词成句;(2)在问题读中,带着间愿;(3)边读边想,抓关词句;(4)熟能生巧,不断地练习。她提出故事是讲出来的,群文阅读的思路是开阔儿童的思路,让主题、学生、教师、思辨四位一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复杂多样的真实情境,在有意义的任务和活动中不断实践、反思、讨论和质疑,学会整合、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分析、解决各种复杂和陌生问题。
在整本书教学时,注意考察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何捷老师他带来了课例《精卫填海》让我震撼,轻松、幽默是何老师的风格,目标清晰,思考深入是他的课堂风格。这节课的课堂目标有两个,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堂紧紧围绕两个目标展开。课堂之始,他采用多样化朗读,让学生进入古文;他通过一个“衔”字,让学生开设拥有思辨的意识;他循序渐进地给学生提出了朗读的要求,讲故事的要求,倾听的要求;通过问题“为什么叫精卫?为什么她是神还会这么容易被海水吞没?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海神”“精卫”“诸神”和“2021年的小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拥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质疑的精神。
课堂最后,同学们通过不断的探索终于揭开了精卫之谜,大胆设想了当时的生活, 联系了当下的我们。精卫永不放弃、乐于助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自然地回荡在整个课堂,大家都意识到了神的形象在减弱,人的形象在增加。今天的人,上古的神,我们一脉相承,我们会带着上古的精神,在今天勇敢向前。精彩的课堂,在同学们的朗读中结束,对于这样的课堂我却久久不能忘怀。
课堂之后,何老师分享了单元统整教学的学理思考及启示。他说理解是将未知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逻辑,同人固有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理解了,认知就统一了,理解未知,认知就升级了,理解发生了,学习也就发生了。在他的课堂上,理解就是这么发生的。他推荐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他强调教学基于对结果的预期,分享了理解的三阶段: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理解就是确定学习目标,在他的课堂他至少三次清晰地向学生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理解上,让学生真正知道到底要“学什么”。
何老师推荐的《以概念为本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一书中,又向我们展示了单元整合的意义。整合是一种认知过程,意味着学生超越了某项学习的事实性内容,并在概念性层面,纳入自己的思想系统。他在课堂上就是如此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思维,在整合过程中最珍贵的是协同性思考,协同事实层面与概念层面,促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理解迁移。最后,何老师总结基于理解的单元统整式教学,需要充分理解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统整单元资源统筹规划学习,教、学、评一体化推进,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最优化。
让我印象深刻的两节课,都在不断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成为思考的巨人,我很激动,学生能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完成这一巨大任务。其实,一天的名师课堂和名师分享,从统编教材识单元二次开发,到单元视角下单整本书阅读,再到单元统整教学的思考,以及直播间隙我们倾听了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解读,都让我打开了不少。也让我意识到教师这个岗位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统整教材的能力,以学生为本,这样,一节触及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维的好课真正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