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我曾看到一本生活类杂志,里面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
具体文字细节现在已经有点淡忘,只依稀记得内容,好像是说处于婚姻中的两个人,如果生日相差多少天,就能有什么样的婚姻状况云云。
记得当时是抱着戏谑和试试看的心态,测了测自己和对象的,发现,哟,不错,有点准。
又试了试公公和婆婆的,哇,可以啊。
最后测一测自己亲妈和亲爸的,结果当时我就止不住笑喷了——真是准得离奇呢!
到现在,我仍然清清楚楚记得那个给父母预测的婚姻的结果:
互相看不顺眼,但能比较和谐顺利地度过一生。
简直是神预测!
当然,作为一个必然的后来者,我不可能详细的知道年轻时的老爸和老妈,如何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的具体过程和细微心态。
但从我很多次好奇的、有意无意地问询或他们主动地讲述中,我陆续知道了一些,他们当时发生的比较有趣的几件事。
2.
第一件——“结婚证事件”。
之所以称为“事件”,是因为这个领结婚证的过程不但不是很顺利,放在当时年月,还不算一件小事,甚至算得上是“搞事情”。
当时的父亲,在外地当兵。适婚年龄的他,回家休探亲假时,有人给介绍了一个对象——我的母亲。年轻时的父亲英俊帅气,高中毕业后参军,在部队上干的也出色,绝对属于前途无量的精神小伙一枚。家庭也不错,贫农出身,根正苗红。一直以来,有父母及三个哥哥、两个姐姐的呵护与照顾。父亲一路走来,虽然说不上顺风顺水,倒也是求仁得仁。
母亲的出身,在当时差不多算得上是大家闺秀。姥爷聪明能干,年轻时曾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家的账房先生,后来时代变幻,风云雷动,姥爷赋闲在家。但他聪明的头脑仍然使他异于常人——在方圆二十几里的小山村里,他第一个开起了小卖部。也因此,母亲上面的三个哥哥、一个姐姐都能有条件入得学堂、识得文字。母亲当然也不例外。这在当时的山村里,真的是不错的条件了——这个我也是后来经过比较才知道的,因为,比母亲小不了几岁的婆婆,就大字不识一个。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言归正传,继续说“结婚证事件”。
父亲和母亲,一个是大家庭的老小,一个是大家族的老幺,门当户对,年龄相当,俊男靓女,四目相对,互相就在心里给对方打了√,爱情的火苗已悄悄在心底燃烧。
急性子的父亲,在探亲假的最后一天,就想去领结婚证。
也许时间实在有点仓促,等他们办完一切村里的手续,赶到镇政府婚姻登记处时,办公人员正准备下午下班。
那个时代的有些政府公务人员,是非常有优越感的——这也没有办法,当时的文盲比比皆是,与那些普通人比,有文化的公务人,想觉得自己不优秀都难。
于是,父亲和母亲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工作人员。
他说一不二,告诉父亲母亲说,“下班了。”
父亲就开始说明情况,去村里办手续时工作人员不在,耽误了一些时间。
然后就恳请人家给通融一下,把手续办了。
“不行!今天下班了,明天再来!”工作人员不为所动。
父亲又开始请求,说自己探亲假已满,虽然这事情有点仓促,但是好在手续不是特别麻烦,还是恳请能关照一下。
“不行!今天下班了,明天再来!”工作人员收拾书包,已准备赶人,锁门。
父亲的倔脾气上来了。
说, “你不给我办手续,今天我就不走了!”
工作人员生气了,工作这么多年来,方圆几十里的小镇里,还真没有人,敢这么违拗自己的意志!
“你真的不走,是吧?告诉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要和你们领导通话!你这兵是怎么当的,怎么一点也不服从命令?!”
父亲索性不说话。瞅见了办公室墙角有一张小床,可能是工作人员午休小憩用的,父亲径直向小床走去。
父亲在小床上躺下来了。
……最后,弄得这位工作人员哭笑不得,只好给填好表格,盖了章。
——顺便说一下,他们的结婚证我曾经见过,形状类似现在的三好学生奖状,色彩鲜艳,喜庆又端庄。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