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个年代,小卖部里总有一些人民币的玩具币,从五角钱到一百元都有。记得小的时候,我买了好几套。那时候看着一套套的人民币,第一感受就是,钱是个多么好的东西呀。多少人为了钱玩命的奔波,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我还清晰的记得那个时候,我理直气壮的和我爸:钱不是万能的。我爸顶了我一句:没钱万万不能。那时候我才十三岁,他那句话深深印在我心里。
那时候我有几套的玩具币,还记得政治老师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古人以物换物太麻烦,所以用货币代替货物,我就在想,我能不能用这些玩具币换我两个弟弟的劳动力呢?于是我召集他们,说一起玩游戏。游戏的方式就是在我们这里实行这种货币,比如我想让我弟帮我倒杯茶,我就给他一元钱,他想让我帮他做什么,也要给我钱。说完规则之后,我们就发现玩不了。
首先,大家都可以用钱买玩具币,而且很便宜,大家一买都是几千,一块钱倒一杯茶的话,随便一张一百的就要倒一百杯茶了。第二,如果指定我的玩具币才能用,我要出很多的钱我弟才肯帮我干活,他们都会存钱,我们就三个人,根本流转不起来。我当时想法是,是不是我们的人数太少,所以玩不了,后来我们把我们所有的玩具当成一个人,就用玩具币作为他们的货币,一样发现用不了,如果1元钱做基础,100元面额实在太大了,也流转不动,还不如我们只用一种面值的玩。而且想要流通,还需要设置一些条件,就是他们必须有需求,比如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不然会饿死,“饭”是由劳动所得的,总之需要设置很多的角色,很多的商品,很多的需求。到最后,研究好几天的我们还是没玩起来。这也成了一直困扰我童年的一个大问题。
很多年以后长大了,我学了金融学,回想起以前玩的这个玩具币游戏,我才深刻的认识到,金融没有这么简单,当初为什么玩不了。首先,货币是一种信用凭证,它的基础是以物换物。虽然老师告诉我们,货币的诞生是为了方便大家以物换物,古人拿贝壳去换东西,慢慢让贝壳流动起来。而我自己在学习金融的时候,书上说货币是诞生于生产活动中的借用,从借中作为凭证而诞生使用的,类似于欠条。我选择相信后者,因为我用玩具币换我弟的劳动的时候,发现需要太多的条件了。而我如果换种说法,让我弟帮我一个忙,我用玩具币作为凭证,到时候他想我做什么事的时候,拿我这个玩具币来换,这样才能用玩具币换取他的劳动力,而这背后,是他对我的信任,相信玩具币是能换回我的帮忙的。
因为玩具币这个游戏,触发了我对金融学的很大兴趣,现在长大了,经常遇到金融类的问题,如Q币比论坛金币更有用,游戏世界的货币流通,还有现在最热门的比特币,都会让我想起那个一直没玩起来的玩具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