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明王朝1566》原来你是这样的海瑞

《大明王朝1566》原来你是这样的海瑞

作者: 北渔说 | 来源:发表于2024-09-22 19:22 被阅读0次

明朝嘉靖年间,嘉靖一心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党朋遍地,贪腐横行,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在此同时也出现了以嘉靖儿子裕王(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为首的清流来推翻严党,重整大明兴盛。因此出现了很多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海瑞、胡宗宪,戚继光、李时珍、张居正、徐阶、高拱等人。

《大明王朝1566》这本书以“倒严”为主要线索,以海瑞和嘉靖为主要人物,当然还有历史上其他我们所熟知的厉害配角来烘托海瑞这个至阳之人的刚直和嘉靖这个至阴之人的复杂。

这本书虽然是一部大部头,但大概是至今为止我读过的最酣畅淋漓的历史类相关书籍了。以至于读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竟然有些恋恋不舍。

阅读结束后立刻发了一条动态来表白这本书和作者。我把这本书评为年度之最,更对作者刘和平的写作功力之深厚和全面感到佩服。

总觉得这本书很宏大,想说一下对这本书的喜欢,又怕干瘪的知识面写出来倒让这本书显得单薄,但真的很喜欢,也想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既然如此,就从我个人角度说一下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思考了很久,我觉得自己喜欢这本书除了作者的写作功力深厚,对于历史研究之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为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都赋予了人性。

此“人性”非彼“人性”。

即使人分三六九等,但人首先是人,是人就是会有优点,自然也会有缺点。

无论是万人之上的九五至尊,还是命轻如蚁的贫苦百姓,既然是人,就有人性,就有优缺点。

这本书中,无论是万人之上的嘉靖皇帝,还是在外“大杀四方”刚直不阿的海瑞,亦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贪污横行的严嵩父子,或者是冷血无情,杀人如麻的锦衣卫,更或者书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小人物,作者刘和平都赋予了他们人性。

在本文中先说说刚直不阿,至阳之人海瑞吧。

海瑞的优点大家都知道,一心为民,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不畏权贵等等不胜枚举。

如此多的优点,让海瑞成为了百姓口中的海青天,更成为了官场中的“海阎王”,这些称谓让这个人几乎神化。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在这本书中,作者赋予海瑞的“人性”也是海瑞人化所特有的缺点。

嘉靖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对整个大明却有绝对的掌控权,贪财的嘉靖为了赚到银子,同意了严嵩父子提出的“改稻为桑”的政策。

以裕王为首,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主的清流派,深知这是严嵩父子的又一个贪墨敛财手段。

于是将当时正做教谕的海瑞推了出来。

此时,这位在嘉靖年间一出现就打破官场表面平静,将朝野搅的天翻地覆,屡次破坏嘉靖对皇权、百官、人心绝对掌控权的人就这样以一种被动的形式低调出现了。

当时以裕王为首的这群清流派怎么也想不到这位不得已才被掷出的棋子竟然会让出棋的人变得如此被动。

不过,既然说了要写海瑞有人性的一面,我们还是说回原题。

谭纶推荐海瑞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谭纶接道,“王爷,王妃的话有道理。怎么说,直接管百姓的还是知县。关口是这两个人只是好官恐怕还不够。淳安全县被淹,建德半县被淹,从上到下,那么多双眼睛全盯着贱买这些被淹的田。要救百姓,就要抗上!尤其是淳安这个知县,这个时候去,就得有一条准备,把命舍在那里!”
张居正:“当今之世,这样的人难找啊……”
大家又都沉默了。
“人选我这里倒有一个……”谭纶过了好久才又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可见,这个人在外,为国是可以豁出命的人。

谭纶接着又说道:“此人姓海名瑞,字汝贤,号刚峰,在福建南平县任教谕。”
“这个海瑞是海南琼州人,四岁便没了父亲,家贫,全靠母亲纺织佣工把他带大。中秀才、中举人,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就是科场不顺,中不了进士,那份志气也便慢慢淡了。现在把那颗心都用在孝养母亲上。说来你们不信,都四十好几的人了,他一个月倒有二十几个夜间是伺候着老母睡在一室。”

书中写道,海瑞此人,自己愿意做的事谁也挡不住。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升官也引诱不了,因几代单传,目前只有一女。古人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这个没有“子”的不孝便阻碍了海瑞慷慨赴死的心。

于是,为了让海瑞“赴死”无后顾之忧,张居正、谭纶一干人等又开始了对海瑞长篇大论的“攻心之计”,字词之细酌、严谨、小心谨慎堪比给嘉靖皇帝写青词。

海瑞对于母亲的敬畏和孝顺也可以从书中以下描写看出:

“松开!”老人的声音不大,但显着威严。
那只男人的手慢慢松开了,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温颜地站在那里。这时他手里还拿着一根两端带着铁链钩的扁担,眼神关切地盯着仍在提水的老人。见老人将吊桶里的水倒满了两只挑桶,提着扁担连忙走了过去,拿着铁钩便去勾挑桶上的木把。
“走开。”那老人仍旧低声而威严地说道。
中年男人只好把铁钩慢慢从木把上松了开来,说道:“阿母,要责骂您老责骂就是。让儿子挑水吧。”
那老人没接言,她的两只手同时握住两桶水的木把一提,偌大的两桶水竟被她提起!健步向正房的大门走去。
那中年男人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是空手拿着扁担一步步紧跟着老人走去。”

在这里,显然张居正一干人等字斟句酌写的“攻心之计”此时海瑞已经收到,并成功打动了他,但却遭到海母的严厉反对。

原因很简单,虽然她不懂那些饱读诗书自诩清流之人字斟句酌写的长篇大论,但从海父去世开始就同时兼起海瑞父亲和母亲角色担负养家重担的这个老妇,看人、看世的眼光绝对不是一个常年处于深闺小院的妇人所能比的。

她的清醒、通透和眼光甚至远胜很多男人。

文章写的再好,话说得再好听,说白了就是让自己儿子去送死,哪个母亲会同意?

从以上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海母在海瑞心中扮演父亲角色强势的一面。

这里又出现了第二个片段,当海瑞用眼神示意自己的女儿过来缓解紧张气氛时,小孩只说了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海妻在家的地位。

女儿:“荷叶米粑。阿母蒸了一笼子,说阿爹出远门,路上吃的。”
“谁说阿爹出远门!”那老人声音透着严厉。
孩子懵住了,好久才小声答道:“阿母说的……”
那老人出现在门口,望着孩子:“阿囡,去告诉你阿母,就说阿婆还没死呢。”
中年男人听到这句话立刻在门口跪了下去。女儿也吓着了,跟着跪了下去。

可见,海母在这个家庭中绝对的地位和话语权。

还有一段是海瑞任淳安知县以后,谭纶等人为了断了海瑞后退之心,竟然未知会海瑞一声直接将一家人从海南接到了县衙。

海母为了延续海家香火,特让海瑞邀请此时已经是朋友的名医李时珍为海瑞夫妻诊断。

海妻出现的这一段描写,将海母对儿媳妇的严苛表现得淋漓尽致。

海夫人在门边提起凳子刚要向桌前走去,海母突然说道:“慢点。”
海夫人立刻在原地站住了:“婆母有何吩咐?”
海母并不与儿媳说话而是望向海瑞:“汝贤,也该教教你媳妇了。上了厅堂,就一声‘见过李先生’,婆母和丈夫也不瞧一眼,客人还当我们海家没有规矩。还有,你看看,来见客人,也不梳洗一下。”
只见海瑞低垂着眼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海母一番话训完,见儿子并无反应,更加来气了,站起来望向海夫人:“还不去梳洗了,难道叫我去伺候你吗?”
作为外人的李时珍此时也立时明白了海瑞在家里的处境,寡母性情古怪,夫人久受压抑,而海瑞又是极其纯孝之人,为了顺从母意,夫妻间平时关系自然就淡薄了。想到这里,心中不禁同情起这个在外面风雷显赫在家里如履薄冰的海瑞来。
海瑞强露出窘迫的笑容,低声说道:“我四岁丧父,由家母移干就湿一手带大,老人家至今未能享我一日之福,心中惭愧。”

因为愧疚,海瑞默许母亲对妻子的严苛态度,在家里除了嘱咐妻子伺候老小竟然不敢再跟妻子说更多的话。

据史料记载,海瑞自幼时到婚后几乎夜夜侍母同居一室,“年过四十,仍卧于母榻之侧,无分深夜拂晓,侍候茶水便溺,遇其母偶有不适,常坐侍天明”。

海母对儿子的占有欲也是绝对的,对于海瑞和妻子之间的相处更是几乎到了监视的地步。

在李时珍给海瑞夫妻诊脉的时候,海母看似回避,实则坐在隔壁睁大眼睛,竖着耳朵,听着外间的动静。

当海妻洗漱完毕二次进门,更是监听海瑞是否主动说让妻子坐下,直到没有听到海瑞让妻子坐下的声音,海母的脸才舒缓些了。

正是因为海母对儿子的强势占有,导致海瑞夫妻感情淡漠,日常生活中竟连夫妻间的正常对视都没有。

也让李时珍这个第一次见面的外人,在短暂相处中第一时间发现海瑞婚后多年只有一女的真正病症其实不在海瑞夫妻本身而在海母这个“外人”。

既然“病”在海母,李时珍这位名医自然也竭尽全力,在取得海母信任和尊敬后更是明里暗里提醒海母不要过度干涉海瑞夫妻的生活。

陈年积疴不是起于一时,当然也不会消于一时。

经此之后,也许是海母报着海家香火延续责任在己的心态,海妻曾怀孕两次,第一次因女儿溺死伤心过度而流产,经名医李时珍调理,二次怀孕后却因难产而死。

彼时,海瑞准备向嘉靖上奏天下第一疏“治安疏”,为了不牵连母亲、妻儿,将母亲和妻子送回了老家,但因此疏被关在诏狱的海瑞却像颗烫手的山芋一样,让嘉靖等群臣束手无策安然无恙之时,妻子生产却因海瑞代罪之身(纵然此时,虽然嘉靖被气的口吐鲜血却不知定何罪)不让请医生而难产而死。

书中嘉靖皇帝常把自己比作是君父,把百姓比作子民,把官员比作媳妇。

君父独断专行,官员为难,所以百姓活的很痛苦,很艰难。

有读者留言:海母一家就是缩影,父母独断专行,媳妇难当,子民(孩子)根本活不下来养不大。

到这里,海家几代单传的香火确实断在了海瑞这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为海瑞人生中的这一缺憾而意难平,但海瑞却因为官、为人被载入史册,千古留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千古留名比海家香火的物理延续更宏大,更具有影响力。

从现在看来,虽然海瑞对母亲近乎的愚孝让读者对海瑞“另眼相看”的同时更为海妻报不平,但就是这样的人性缺点,让我们看到了海瑞鲜有人知的另一面,也让海瑞这个人更加具象、立体、饱满起来。

也是书中各类人物凸显出的这些“人性化”,让这本书变得更加厚重,更加经典,更加让人爱不释手。

PS:因为对这本书的喜欢,以及作者对这本书中人物复杂性精准的把控,让我产生了从“人性化”的视觉入手来写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这是海瑞篇,后续还将尝试写嘉靖篇。敬请期待!
另外,非常幸运这本书是共读完成的,因为领读人专业、尽责、精准的批注,共读小伙伴们专业的批注提示,让我对这本书中的背景、环境、人物行为、心理、语言及作者的暗喻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非常幸运共读这本书,也非常感谢大家!

最后,谢谢读到这里的小伙伴~比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明王朝1566》原来你是这样的海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rx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