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关于明朝那些事
海瑞,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海瑞,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作者: 鹤乘轩默存 | 来源:发表于2018-04-23 16:48 被阅读1784次

    今天聊一聊《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片名又名:海瑞与嘉靖。无疑海瑞是剧中核心人物。

    海瑞,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这是嘉靖帝与海瑞第一次正面交锋以后,对海瑞的评价。当时海瑞长跪于地,嘉靖惊怒交加。我们先不去评论嘉靖是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说出这样的话,而要先说说,嘉靖说得对不对?

    我的看法,嘉靖说得对。

    我们就挨个来分析看看,这八个字到底是否契合剧中的海瑞。

    一、无父

    海瑞的父亲,在海瑞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死于倭寇入侵。所以说他“无父”,至少在字面上是对的。但是,海瑞有母亲,我们就在这里,说说海母。

    海瑞是由其母,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海母带大的。海母本身,就是个极其刚强的女子,一个人守节将孩子带大不说,更时时刻刻教诲他,可以说,海母是对海瑞影响最大的人。这个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中,更体现在海瑞的为人处世之中,甚至我们可以说,海瑞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一份千古《治安疏》,其母对他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而这一切,我们如果要在剧情里找到正传,那我可以说,第十九集对海瑞个人非常重要。

    李时珍在海瑞家里,给海瑞开了生子的药,但是他也明说了,“生子”这个事,症结在海母身上。当晚海瑞依旧在母亲屋里侍奉海母,海母要海瑞背书,母子二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海瑞:母亲想听哪一章,儿子背读就是。

    海母:背下面一章,就是“谏诤章·第十五”,说臣子敢跟皇帝争、儿子敢跟父亲争那一段吧。

    海瑞;母亲,还是另背一章吧。

    海母:就这一章。前面的就不用背了,只背儿子敢跟父亲争的那一段。

    海瑞:“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诤于父。”

    海母:跟阿母说说,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海瑞: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父亲有一个敢于直言的儿子,则父亲就不会做出不仁义的事情。假如父亲做出了不义之事,做儿子的就不能保持沉默。要婉言劝告。

    海母:不对!孔子明明说得是“争”,“争”怎么是婉言劝告呢?

    海瑞:母亲说的是,圣人说得“争”啊,可以解为“直言抗争”,可儿子觉得还是解为“婉言劝告”好些。

    海母:那下面一句: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是不是也是婉言劝告啊。

    海瑞:阿母,还是有所不同。

    海母:怎么不同?

    海瑞:有大不同。父亲不过一家之长,偶有不义之举,婉言劝告,纵然不听,不过一家之不幸。君主掌一国民生,若有不义之举,则民不聊生,甚至生灵涂炭,故臣者,必须直言抗争。

    海母:你的意思是不是,阿母纵然不义,不过是你和你媳妇不幸,是这个意思吗?

    这段对话,打得我真是累死了。但是,它对我们了解海瑞的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一,海母是知书的人,她教育海瑞不是我们说得下里巴人的粗野教育,而是海母本身就知孔圣人的《孝经》,不但读过,连哪个章节哪段话都记得很清楚,并且以此教育海瑞;

    第二,海瑞之所以敢于直言进谏,不是在嘉靖后期已经朝政凋弊的时候才有的勇气,而是他早就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更加重要的一点,敲黑板了啊:海瑞的“直言抗争”是建立在孔圣人的“孝”之上的。换句话说,海瑞是抗争实际上是遵照圣人之言行的“孝举”。

    第三,海母此刻就知道自己对儿子和媳妇的管理方法有问题。当晚海母就带了阿囡睡,让夫妻二人同房。这就是很能说明了。

    所以很多人大肆批评海母虐待媳妇,要我说,那是跳出时代骂闲街,换句话说,要骂,也得骂“吃人的封建礼教”。海母自己怎么过来的,就怎么要求海瑞和媳妇。我没有说海母好,我只是想说她也不是韩剧里的坏婆婆。

    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家里的海瑞对海母,是绝对服从的,他采取的态度就是“屈了媳妇,也不能屈了母亲”,这是不是跟朝廷的徐阶“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如出一辙?所以如果说家是国的缩影,那么海瑞在家里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就是徐阶他们在朝廷扮演的角色,即“家里的海瑞”就是“朝廷的徐阶”。只不过他自己意识不到。而家里的海母,就如同朝廷的嘉靖,也是一样的地位。

    在这里先要得出的结论是:海瑞确实无父,但是海瑞的教育,却是一步一个脚印,极度符合儒家圣贤之道的。

    二、无君

    这个更好理解,但值得琢磨琢磨。

    儒家学说十分重视伦常,“五伦”之首便是君臣。海瑞是按照儒家的标准去践行“孝”,是将孝中的谏诤发扬光大了。什么时候谏诤?在君王“有不义之举”的时候要谏诤。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概念去论,那么应该说是嘉靖先“君不君”,海瑞才冒死进谏,才“臣不臣”。

    所以这个“无君”,除了海瑞确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詈骂嘉靖这件事之外,我们还要再给它加上一个定义,那就是所谓“无君”,也可以指嘉靖这个君,没做君该做的事。

    但纵使我们承认这一点,并且在第一点的家国影射中,还得出了海瑞其实是非常尊敬嘉靖皇帝的这个结论,海瑞的《治安疏》放在与他相较的满朝文武之中,也当真算是“无君”了。因为第十问里我们谈六必居的时候说了,满朝文武在嘉靖的胁迫之下,东挪西凑的抠出钱来给嘉靖修宫观,嘉靖认为这就是心里有他这个君父了,那海瑞跟他们比较,可说确实是“无君”。

    剧中相胡宗宪,海瑞确实太激进

    三、弃国

    弃国这一条,可能稍微复杂一点,但我们要对比着看,就很容易明白了。

    先提一个问题,在剧中谁不弃国?弃国的反义词应该是什么?

    是老成谋国,谁老成谋国?赵贞吉。

    是公忠体国,谁公忠体国?胡宗宪。

    只管那海瑞去和这两个人比量就是了。

    第九问里,我们谈浙江大案,赵贞吉思虑细致,顾虑甚多,可以说是小心翼翼,谁也不得罪。

    反观海瑞呢?先后与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朱七、赵贞吉交手,各个阵营打了个遍,根本无视司礼监和内阁的急递,严审郑、何呈交朝廷。

    第十问里,我们谈六必居。胡宗宪身在官场,看得明白透彻,但是他自倭寇平定以后就决心闭门不出。无论严党兴废,胡宗宪只低头干自己该干的事,若不是改稻为桑搅到他头上来了,他对那些贪墨腐败是一个字都不多说的。

    反观海瑞呢?眼里根本揉不得沙子。在浙江如何斗天斗地就不说了,在海瑞身上那都不算事。海瑞进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六必居怼皇上,跟胡宗宪形成的是鲜明的对比。

    赵贞吉是一个“老好人”么?赵贞吉身上的黑点确实有,但不是这个。赵贞吉是目的,是要让自己和恩师顺利过关,他顾虑得越多,越得到嘉靖认可,越能早日接班;胡宗宪呢,胡宗宪绝不是一个没有血性的人,只不过对他来讲,抗倭才是头等大事,如果他贸然卷进党争之中,他就没有办法踏踏实实地去打仗。

    一句话,在赵贞吉和胡宗宪心里,都有一个比眼前之事更大的大局。这个大局,就是“国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海瑞确实是“弃国”。他在浙江查案,不顾局面会如何收拾,一味拼扯;六必居题词,更险些动摇身为江山国本的裕王,他也不在乎。

    但是,我们要留一问,那就是有没有比“国事”还大的大局?

    第四、弃家

    这个最好解释,都在明面上,这个也最沉重。

    据广东巡抚奏报。海瑞的母亲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准备渡海,回海南琼州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到了产期,是难产。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规制,不能给她派郎中。海妻在驿站三天,胎儿生不下来,母子,都未能保住。

    嘉靖都上三炷香了,我就没什么想说的了。

    由此看出,海瑞身上的“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没有冤枉他的地方。

    那我就有一个疑问,海瑞他是个至阳至刚的人,一生恪守儒家规范。无父无君、弃国弃家的根源,就是那本《治安疏》,他为什么要上《治安疏》?

    这个疑问,由海瑞自己回答:

    我海瑞上这道疏,只为了两条: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苍生。

    为何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因为在父、君、国、家之上,还有更大的江山社稷,还有比江山社稷更大的,天下苍生。是它们在督促着海瑞“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海瑞还有一段话,更详解了他自己的《治安疏》:

    可是当今圣上,处处自以为效文景之举,二十年不上朝,美其名曰无为而治。修道设醮行,其实是大兴土木。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以一人之心夺万人之心,无一举与民休养生息,以致上奢下贪,耗尽民财,天下不治,民生困苦。要我直言,以汉文帝之贤,犹有废政之弊,当今皇上,不如汉文帝,远甚。

    我四岁便没了父亲,家母守节一人将我带大。出而为官,家母便谆谆诲之:尔虽无父,既食君禄,君即尔父。其实,岂止我海瑞一人视君如父,天下苍生无不视皇上为父。无奈当今皇上,不将百姓视为子民。重用严党以来,从宫里二十四衙门派往各级的宦官,从朝廷到省、府、州、县,所设各级官吏,无不将百姓视为鱼肉。皇上身居西苑,一意玄修,几时查民间之疾苦?几时想过,几千万百姓虽有君而无父,虽有官而如盗。两京一十三省,皆是饥寒待毙之婴儿,刀俎待割之鱼肉。

    君父,知否?

    嘉靖知道么?可能知道,只是知道也不以为然,即使如此,他也不是全都知道。

    他不知道,他的大明朝在他四十多年的治理之下,已经是风雨飘摇。

    他不知道,他的六千万百姓,都生活在水火之中饱经煎熬。

    他不知道,他御极四十四年,却做了一个不顾其家的君父。

    海瑞上《这道疏》,就是要把真相撕开了拿给他看。

    海瑞与嘉靖,是天下苍生与九五之尊的较量,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较量,是大义与大利之间的较量,更是人性与制度的较量。

    海瑞忠君么?忠。听闻嘉靖去世昏厥于地,极忠。但是,就是因为忠,才更要直言进谏。海瑞骂了皇上,是为了将来史书里,没有人再骂皇上。

    海瑞贤良么?当然。他用一双眼睛冷静的看透了大明的弊政,用最清晰的思路,看遍了大明朝最阴暗的角落。

    如何评价海瑞?

    海瑞是一个心怀江山社稷、更心怀天下苍生的忠臣、良臣、贤臣、直臣。

    好了,现在我们对海瑞有两句评价了

    第一句“海瑞是一个无父无君、弃国弃家之人。”

    第二句“海瑞是一个心怀江山社稷、更心怀天下苍生的忠臣、良臣、贤臣、直臣。”

    但是,还不够。

    海瑞与嘉靖之争,除了我上述那个排比句以外,还有一个层面,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直没有注意到的。

    现在我们来仔细回想一下,海瑞所秉承的“天地正义”的来源,是什么?

    是圣人之理。

    圣人是哪些圣人?

    是孔子、是孟子。

    孔子、孟子是圣人吗?

    是,但是他们只是儒家的圣人。

    也就是说,海瑞是儒家学派坚定的继承者,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政治思想,他的人生抱负,全部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

    那我就继续问了,儒家一定正确么?

    不一定。

    抛开对不对先不说,是每个人都秉持儒家治国思想么?

    不是。嘉靖的治国思想核心就是道家思想。

    所以,海瑞与嘉靖之争,如果拔高一个层面来看,同时还是儒家与道家之争。这是思想之争,才是制度之争的本质。

    而这种诸子百家的学说碰撞,从未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而远去,反而一直都存在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朝代里,甚至还延续到今日。看海瑞与嘉靖之争,必须要理解儒道之争到底分歧在哪里,否则,顶多看清海瑞和嘉靖这两个人物本身,却看不清他们背后蕴藏的政治理论。

    所以,我们现在要给海瑞第三句评价:

    海瑞还是一个儒家精神的继承者、卫道者、践行者,他的作为本质上就是的儒家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在讲赵贞吉的时候,我说赵贞吉这个人不仅剧里见人性,剧外更见人性,看一个人对赵贞吉的评价就能大致看出这个人本身的品性,其实海瑞也有类似的作用。通过一个人对海瑞的评价,你就大概知道这个人对《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理解到什么程度。

    分析海瑞,大概有这么几个境界:

    第一重:海瑞是正,嘉靖是恶,海瑞就是对的。

    第二重:海瑞就是嘴上对,实际上就会嘴炮,不会做实事。

    第三重:海瑞也做实事,也有能力,但他一心邀直名,根本不顾大局,不如胡宗宪、赵贞吉。

    第四重:海瑞不仅能力超群,是看透了胡宗宪、赵贞吉的大局之上更大层面的东西,他意识到根源在嘉靖身上。不解决嘉靖的问题,做什么都无济于事。

    第五重:海瑞不仅看清了嘉靖的错误,敢于奏谏,他同时还是真正极忠之人,他做的恰恰是极忠之人该做的事,坚持的是超越一切的大义,其根本在于为了百姓。

    第六重:海瑞秉持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其背后是儒家学派的政治理论,根本上是一家之言,在儒家之外还有其他治国之路,所以海瑞坚持的也未必就全对。

    基本上没有人在第一个境界里,也不是小孩了,看政治剧还要分正义邪恶。很多在第二、第三境界里的人,发表言论以后也会被大众所驳斥。基本上真正用心看剧的人,都能想到第四个层面,也有不少纵观全剧的人能到第五重。但是能想到第六重的思想碰撞、想到海瑞归根到底也是儒家一家之言、未必全对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这就是历史的挣扎感、无力感

    如今也天天上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瑞,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ul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