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读《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当然,孔子特指《诗经》。其实每一首诗都凝聚着山川风物,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许多内涵,读一首诗,不仅能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还能学到许多知识呢!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星在西方,商星在东方,当一个上升地面,一个即下沉地平线下,所以永远不相见;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黄粮是黄小米,味道香于白粱;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东山客”指东晋谢安,因为他曾隐居过会稽东山。“采薇”指的是伯夷叔齐采薇西山,一句诗牵出了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井税有常期”,井税是怎么回事儿?原来古代将900亩地分为九区,中为公田,其余八家为私田,八家又共耕共田。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四韵”指律诗。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银蒜,是一个像蒜头一样的东西,银做的。古代的帘子要垂下来的时候,恐怕它被风吹动,所以就在下面绑上银蒜,这个帘子就不动了。
《诗经》有正风,有变风。写美好的政治,美好的生活,就是正风;对于当时的社会一些不满的言辞,就是变风。
“海西头”,指扬州。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贺兰山又叫阿拉善山,想想读音,还真像!
纺织娘学名叫络纬,多美!
古人慨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怎么办呢?喝酒!旅游!《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驾驽马,游戏宛与洛。
驱车上东门,“上东门”是洛阳城东三门最北门的名称。
亮无晨风翼:亮,信。晨风,飞得极快的鸟。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一端,两丈
苏轼祖籍河北栾城,彭城是徐州。泗水(又称楚江)经徐州东流入淮水。隋堤是汴河之堤,建于隋代。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名嗽金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王嘉《拾遗记》卷七:“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之辟寒金。
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子的丧亡,亦可指丧失。前者如贺铸《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后者如《大唐新语》:“安定公主初降王同蚊,后降韦拐,又降崔铣。铣先卒,及公主亮,同咬子隘为骈马,奏请与其父合葬,救旨许之。给事中夏侯镊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招桐半死;遗乎哥酪、琴瑟两亡’……”“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
“通犀还解避寒无”,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名“辟寒犀”,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冬,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然有暖气袭人”。《本草纲目》卷五十一,李时珍引《开天遗事》:“有避寒犀,其色如金,交趾所贡,冬月暖气袭人。”
古人赏梅讲究“四贵”,除贵曲不贵直,贵疏不贵密之外,也贵梅花之瘦不贵其肥,贵梅花之合(含苞)而不贵其开(盛放)。
“钗头人胜轻”,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酒,不只有杜康,醽醁也是美酒。黄庭坚的《念奴娇•断虹霁雨》中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还有春碧,也是酒名。南宋史达祖的《喜迁莺•月波疑滴》中有: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
“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沈约瘦腰”其实讲的是因病辞职,并非风流韵事,也不是潇洒快意的人生经历。
熟悉的诗词,背着背着就有了不同于原来的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云破”和“月来”原来是并列关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隔句相呼应——“东风”回应了“春花”,“月明”回应了“秋月”;“欲寄彩笺兼尺素”,兼,有版本写作无,各有千秋。
……(注意积累典型例子)
每一首诗就是一个盲盒,里面藏着新奇和欣喜。它吸引着我,一直做一个开盒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