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读什么书?
你最近看了哪部电影?去了哪里玩?
这是我常常收到的问题。
其实我觉得,如果想要试着去了解一个人,第一个问题足矣。
生活一件一件用品,搭建出我们的整个生活,一口一口食物,搭建出我们整个肉身,它们干净精致,我们就干净精致。
而一本本的书,是我们思想漫游的燃料,和精神成长的食粮。

很多时候,我的选书原则是——书中经典,滋润过世人灵魂,对现实生活可以暂时无用。
其实如果能够滋润灵魂的话,也并不存在真的无用。
很多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因为我们变了,再读的时候也会感到书也变了。
好书并不存在“读完”的时刻,每次都还可以有“重新读懂”的时刻。
各人的读书习惯不一样,小时候听父亲说,书是越读越厚,再之后越读越薄。
现在知道,要想把好书读薄,那真是要费很大精力才能完成的事。
当读书的人走进真正的生活,还能带着书里那些人物、品质和观点,书才算薄了起来。先读的书,参与构建了一个人的体系;后读的书,开始纳入这个体系;新读的书,又打破这个体系——所以阅读无法停止,因为我们无法预先判断: 什么时候,哪本书,会参与构建我的体系,整个历程都是一场奇遇。
我的读书习惯,也已经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模式,无法说好或者不好,分享一下。

一、遇到有感觉就读
书要有感觉就读,不看书评,甚至不是经他人推荐。最好是书店随机抽出、别人案头偶然拿来翻阅的一本,没预期,不设防,只带着原本的那个自己,就像初来乍到的少年闯入一个世界,旁边不要有人指点引导,只让作者拉着我的手,看他的世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不需要因为是名著或者畅销高人气,就觉得必须喜欢,看不懂的就是不懂,不喜欢的,就不喜欢。
就好奇,就留着未知。
二 、等待被击中
有些书,会像那些不期而遇的人们一样,你猝不及防的被他的光芒和特质迎面击中。
击中的时刻,几乎就是幸福本身。
年龄越大感受会越强烈:太棒了,我还能被击中,还有东西击中我。
只要我还愿意打开一本新书,还愿意出门遇见陌生人,心底就是有希望的,就还保有着对这世界的渴望:“请击中我吧!”
三、能够潇洒抛弃
书不是必须读完,尤其是读了好些年后。
曾经我有个误解,认为读书得有始有终。
我想着铅字能印在纸上,一定有原因,深处一定还有钻石。
但好几次硬着头皮读完,发现真不是——竟然从头到尾没有好东西,至少是没有适合的我好东西。这些年更是发现,新书太多了,烂书比例也提升,什么东西都能被印在纸上。所以不如允许自己抛弃。
谈恋爱,不用等到绝望再分手;看电影,也可以提前退场;书不行,咱就合上——对不起先告辞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