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中,如果同时否定两者的正确性,就违反了逻辑的排中律。
在同一个思维活动中,两个彼此冲突的观点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个为“真”。
逻辑学的观点,任何事物在同一时间内可能存在或不存在某种属性,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不存在其他可能。
人们违反逻辑排中律时,容易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排中律和矛盾律看起来几分相似,但实际上有不小的区别,主要表现有三点:
一、排中律的适用范围是那些彼此矛盾的判断。
互相对立的判断不适用排中律,而矛盾律同时适用于这两种判断。
二、逻辑要求相异。
排中律要求在彼此矛盾的判断中,不能同时否定两者;而矛盾律则要求在彼此矛盾或相互对立的判断中,不能同时肯定两者。
假如把两条定律的要求相互结合,那么我们面对两个彼此矛盾的判断时,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并且否定另外一个,不能全部肯定或者全部否定。
三、逻辑错误不同。
违背排中律导致的错误是“模棱两可”,矛盾律导致的错误是“自相矛盾”。
矛盾律的价值在于避免人们的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漏洞;排中律要求大家在两个彼此否定的命题中,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与选择。
想克服“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应该从两方面下手:
一、在运用概念时,要严格遵守排中律的要求。
我们在思考同一问题时,如果使用了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来描述同一思维对象,就不能同时否定两者,必须承认其中之一为“真”。
二、在做出判断时,要严格遵守排中律的要求。
排中律对于逻辑思维的最大意义在于,确保思维描述的明确性。假如不按照排中律的法则进行思考,就会陷入“否定一切”的误区,无从判断什么是肯定的。
也要注意一点,客观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也可能存在两种互相否定的选项之外的中间状态。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完全可能对某种事物采取“模棱两可”的观望态度。这在学术研究中恰恰是严谨的表现。遇到这种情况,不应该将其草率地视为违背排中律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