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请了病假,白天在家玩,到下午四点,我好说歹说,送到学校门口,叫她进去拿作业。让我等十分钟,马上出来。还其实有一节1+x的书法课,我估计老师会让她待到放学。
果然如此,十分钟没有出来。但是已经下雨了,天也黑下来了,我也不想来回跑了。干脆就在那里等她,中间碰到她同学家长,唠嗑了一会儿。
周六下午,她哭丧着脸,说因为周五没上课,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听到了,感觉好像也有点道理。
第一次,我没发脾气。让她拿我看下。
数学作业,我第一次心平气和地,给她讲例题,然后再讲了几个题,问她懂了没有,能不能自己做了。她后面说可以。
女儿有个特点,如果辅导作业,是她不认可的思维方式,她是不接受的。比如,我经常说的就是,我给你讲方程,好不好?她说不好,该学的时候再学,能不能先用小学生的思维做。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段时间“学而思”的奥数,在鸡兔同笼那个问题,我们之间出现很大的分歧,我觉得x, y二元一次方程,一下可以到位,何必绕来绕去,既然更加先进的思维在前面,还要这么头痛干嘛?但是女儿不认可,她觉得小学的课程,就该按照小学的模式。
后面我因为考虑长时间盯着电脑上课不好,加上作业问题,网课也就中断了。
有一次,我看到三年级的奥数练习册,拿起来研究了一下,24点,数三角形,数线段,和差问题...... 她看到了,也湊过来,我们俩抢着做,有些问题,她用她的方法,我用我的方程。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叹不如。特别那个一半,一半,再一半......我隐约记得,以前也遇到过,但是那个年代,我应该是哭鼻子的场面。
之前辅导作业,我是一点耐心没有,总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觉得很简单,应该自己搞定,我个人甚至认为,如果作业不会做,那就是上课不认真,问题暴露了。
其实有时候,回想起来,作业不会做,好像作为学生,这是常态吧。特别数学,上课学的只是公式,定律,但是做题,就没那么表面了。
我们一直在关注刘锁志老师的公益课,有时候没空听,让女儿先听,再给我传达一下。
第一次听到女儿嘴里冒出来“自我价值”这个词,我觉得挺新鲜,问她怎么解释。她说三岁的时候,孩子自我价值很高。如果问班级谁妈妈最漂亮,孩子们都说,我妈妈最漂亮,我妈妈最漂亮。到初中,问班级,谁最优秀,孩子们都不说话......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辅导作业没有耐心,有时候会凶,会发火,孩子慢慢大了,知识积累多了,父母声音温和了,也不会辅导了,从书房默默退到厨房搞后勤,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变迁。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对自我颜值的评价,自我能力的认可,都体现了自我价值。
刘老师的课程,很受家长孩子,喜欢,因为接地气,总结精辟到位,把日常生活学习的问题,都收集到一起了。
以前我们小时候,父母说不读书,去放牛,那时候的父母觉得,不读书,那只有另外一条路,就是放牛,所以被恐吓,被威胁。
今天我们如果给孩子说,不读书,去放牛,但是今天的孩子会喜出望外地说,“好啊,什么时候去,现在就去吗”? 这个时代,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他们更加渴望去大自然,渴望去感受阳光,没有拘束的时光......
有一次,女儿在预习语文课文,我看她读得“声情并茂”,感觉挺投入,我都差点被带入那个文化磁场。我忍不住说,你那个文章我好像也学了,只不过忘了。她问我作者是谁啊?我在旁边瞎掰,说了几个,都是错的,忍不住夺书一看。原来是外国的,屠格涅夫......好打脸啊,新一代,已经登上舞台了,而我们这些“高高在上”的父母,残存的一点点知识,在多年“不学无术”之后,消失得越来越快。
我这大半年,没怎么动她的书,也不知道她学习内容,现在也不怎么需要签字了,预习,学习,复习,都她自己弄。偶尔拿起来看下,感觉孩子们的课本还是挺精彩的。就比如科学,那门课,所涉及的知识,信息,已经远远地领先我们从前的认知,甚至包括现在,我感觉脑袋里那一块空白,她需要背书,我都不敢像以前那样不看,因为内容对我来说,特别陌生。
电子琴,我只要一玩,她笑着说其实我弹的是错的,因为有高低音符,但是我没有区分。我是个对生活,学习,都耐心不足的人,很多事也就是三分钟的热情而已,压根不会深入探究,这也是一事无成的根源所在。
女儿曾说,优秀的人,琴棋书画,应该都会一点,希望我的孩子一路成长,慢慢努力,慢慢坚持。
不走近孩子,很难懂孩子,不了解作业,也很难理解孩子。
身为父母,不管我们多忙,多紧张,记得时不时,放慢脚步,倾听孩子的心声,听孩子分享她成长路上的喜怒和哀乐,进步和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来说,也是学习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