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的理念早已风靡全球,但搜集所有的文章,几乎都聚焦在7岁以上的儿童,那六岁以下的婴幼儿跟STEAM教育的关联如何呢?
照片來源:台灣袋鼠媽咪托嬰中心微微阳光的早晨,托婴中心的托育人员推着可爱小车,带着宝宝外出探索教室外的世界。托婴中心有一台小红车,让已经会站的宝宝可以很轻易地享受外出的时光,虽然台湾的人行道总有些颠颇,但一点都不影响宝宝听听不同车子的引擎声、呼吸当天空气的味道、小脸庞感受四季的温度,当然也观赏四周环境的颜色、形状、物品,甚至是光影,外出的片刻,宝宝们总是好奇地张大眼,与其说是环境吸引了宝宝,不如说是宝宝想要把他身处环境的一切都紧紧握住。
< 摇篮里的科学家 — 认识婴幼儿早期的学习历程> 早在2011年,黄馨慧老师就翻译了 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 一书,书中介绍许多研究,证实婴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和所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他们会思考、下结论、做预测、寻求解释,甚至进行实验。书中的洞见完全填补了成人对宝宝学习的无知,深深影响我观察宝宝的角度,婴幼儿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他的学习旅程中,看看上图的目不转睛欣赏光影的宝贝就知道,他正在进行“科学研究”了!
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生活中的“现象”就应该都是题材。美国率提出以STEM的模型,培养动手做、发明、创新的下一代。STEM纯理工教育有极限,后来再加入艺术(Art), 成为STEAM,企图让创造和发明能更连结人的温度和关怀。
什么是STEAM?
S= Science(科学)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艺术)
M= Mathematics(数学)
光是看着 S-T-E-A-M 五个字,很难与小宝宝的学习领域连结,但如果用STEAM 5大精神(跨领域、动手做、生活应用、解决问题、五感学习)来解释,那就可以很顺利地跟婴幼儿的生活绑定了。小宝宝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生理需求的满足以外,花了巨量的时间在观察、探索、尝试、动手动脚,全身心地用感官尝试如何解决生活里的问题,并且能够反覆应用于生活里的其他层面。
举个常见的例子:
刚出生的小婴儿,对于手的动作控制不良,所以常常在空中挥舞,但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挥舞,如果环境里有可以让他触碰到的小吊饰,尔然挥舞到的一刻,小吊饰动起来,这时视觉突然被眼前小吊饰的移动而吸引,欣喜万分的宝宝会自然加速了挥舞双臂,此时的小脑袋还没搞清楚自己的手和小吊饰间有什么关系。每天每天,小婴儿重复着自己手臂和小吊饰的游戏,直到某天小手掌抓住了小吊饰,心智慢慢对自己的动作、视觉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产生认知,这是小婴儿手掌、手指、手腕运用的起点,日后的每一天,宝宝就会开始生活探索的旅程,用他的五感(视、听、嗅、味、触)跨领域尝试,而且孜孜不倦,在三岁前就已经可以累积出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喝水、穿衣裤、如厕、收拾等),不仅如此,宝宝还知道冷热、颜色、物品名称等大量的生活现象,科学,就在生活里,而且满满都是宝宝有兴趣的题材。
对应STEA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不脱大量的课程设计,这造成了婴幼儿STEAM教育的进入障碍。7岁以上的儿童教育体制强调教师设计课程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好奇的事物,提供学生实作和探究的时间,进而与同侪一起讨论出生活的科学现象,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然而婴幼儿教育强调教师跟随孩子的角色,教师要仔细观察宝宝的发展状态,提供给宝宝实验(探索)的素材以及适当安全的空间,然后宝宝就会自动“组建”出深层的认知层次,婴幼儿天生的“行动力”自然会成为课程的启动者,他们会专注的研究,从成人给他的语言讯息、表情反应和环境的现象中搜取证据,进而找到结论。
带宝宝去散步吧!所有的S(科学)、T(科技)、E(工程)、A(艺术)、M(数学),都在从宝宝发现“现象”开始。无论是玩积木还是玩石头,还是看树吹风时发现的小小点,都是当个科学家的开始!
婴幼儿有STEAM教育吗?答案绝对是肯定的。好好的设计宝宝身处的环境,提供给他们可以丢、敲、拿、跑、看、摸、尝、闻的机会,他们自然会吸收,而且透过神奇的大脑整理出系统。成人可以成为最好的STEAM教育家,只要你相信宝宝是“宇宙最佳的学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