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的钢笔被他人损坏了,她的内心肯定很难受!”
“还有什么呢?”
“她可能会哭,说不定这只钢笔对她来说很珍贵。”
“特殊的钢笔,特殊的意义,所以她会哭!你思考的很深刻!”
本学期,由于课程的调整我负责四年级五个班的《道德与法治》,仔细阅读每个单元的课,才发现,这里面一个个的小故事,不仅可以解决孩子们身边的种种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我们身边的相关问题。
今天,我们的教学内容是《遇到欺负怎么办?》课堂上,我们在阅读文本后,先让小组阅读了文本,接着讨论,最后开启了分享环节。
于是,便有了上述对话。
“这位学生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丢东西后的心情,非常好。所以,我们以后不能欺负同学,更不能破坏他人的物品,因为他们和大家一样,伤心的。”
在聆听孩子们分享后,我补充了以上观点。与此同时,我用眼角的目光巡视着下面的学生,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听讲。突然,我发现有一位男生从始至终一直转过去和后排的同学说话,暗示几次无果后,我终于约他来讲台面谈。
“下面一个问题,你来给大家分享,好嘛?”
“好的。”
“同学们,当这位同学说的时候,你们在下面大声吵闹,不要听就可以!”
……
10秒钟后!
“刚才你在分享的时候其他孩子在干什么?”
“他们在说话。”
“那你有什么感受吗?”
“我感到不开心,他们不尊重我。”
此时,我抓住了教育的时机,和他探讨了前面其他孩子分享,而他不断吵闹是否正确。他自己告诉全班同学,他以后一定会认真听讲,确保一切顺利。
于是,我们的分享继续,而我一直关注他的动态,他竟然真的开启了专心听讲模式。
面对孩子的改变,我很感动,我们都说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然而,学生在面对他人的正确追问能有所改变,我们部分老师又能做到吗?
春游活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作为年级负责人,我全权负责本年级孩子全程的安全。
一下午的活动结束后,我们该回家了,根据交通规则,我们应该走在右边的,而面对路上来往的车辆,我们的最佳选择便是走在台阶上。站在路边,看着每一个班级有序回家,安全出行,便可让我放心。
途中遇到了一些挡路的东西,部分班级的孩子走了下来,又绕过车辆,走上台阶。
“跟着前面一个班,走在台阶上,台阶上……”
“就走在马路上,不要上去!”还没有等我的“安全”二字说出口,就被一位班主任给堵了回去。
我想堵着孩子,坚持自己的做法,但是又一想,何必和不同层次的人去计较呢?于是,我只能无奈的看着她带着班级走了前去。庆幸的是,后面的班级,不等我说,直接带孩子上台阶,一条道上,就留下他们班孤零零的走在马路边上。
今天,我们开党会,结束后,正好学生出操几分钟。此时,如果按照常理,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跟班跑操?然而……
“老师,你怎么没有去跟班?”
“刚才开党会了!”
“那副班主任呢?”
“也开党会了!”
……
此时,我们该如何接话?如果语气好,还有的说。直接当着办公室人员的面冲着你吼,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我可以和她理论,也可以不予理会。于是你选择了后者。
或许,此刻的她,觉得赢了我,很得意,我,觉得被对方毫不留情的怼了回来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然而我们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了吗?
教育学生,我们似乎做到了,孩子们也有所改变,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成人的我们,我们是一名教育者,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真正的教书育人呢?
站在我的角度,给学生榜样,配合学校的一切工作,服从党的纪律,难道不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该干的事情吗?我们的骨子里都没有服从组织的意识,面对一个活动,不去管班级的孩子(这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象,或许,他交代给了其他老师),那么集体意识又在哪里呢?
站在她的角度,或许她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她将班级安排给了其他人,或者……事情发生后,进了教研室,我也不应该用疑问的语气去问她。如果我的话语能够稍微委婉点,或许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不开心。
今天的课堂,我教会了学生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也教会了我也该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谅他人。
教学相长,或许就是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