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和教育始终是国人诟病最多的两个行业,尽管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收入增长迅速,但在家庭支出方面,医疗和教育占比非常高,往往不堪重负,可谓痛并快乐着。
这在德国民众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德国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巨大,民众几乎没有医疗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承认,在生活幸福指数方面,德国人远高于中国人。我们通过下列一些比较,看看两国医疗究竟差别在哪里?
1 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
我们的大医院门诊就像集市,一大早便已经人头攒动。各级领导也沉醉于门诊量的统计数字中,这也是每个医院进行年终对比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这才能说明医院人气高,更深一层则意味着经济效益好。
在德国,医院没有专门的医院门诊部,只有设置在每个科室病房里或ITM(曼海姆肿瘤会诊中心)的为数不多普通门诊、急诊和专家门诊(Praxis),候诊处也只有极少数的病人在等候。一般一个医生一天也就看3-5个病人,难道他们没有病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病房的住院病人都是满员的。为什么呢?
医院具有直升飞机救助队和急救中心,尤其是直升飞机,基本上每天都执行急诊病人的接送,医院主楼上方有直升飞机停机坪,电梯直达顶层,可以快速接送处理急诊病人。
德国的病人是不会直接到专科医院去看病的,即便是去了,也只能看急诊,名医没有预约是无法就诊的。遍布城乡的是大量的社区医生,社区医生是全科医生,也有专科医生,他们承接几乎所有的首诊病人。都有社区医生严格的行医资格,也受医疗保险的覆盖,病人到诊所看病费用由政府报销。
社区医生初步诊断后认为需要送专科医院处理的时候会联系专科医院,有专科医院专家安排就诊时间,病人再去专科医院或大学附属医院直接就诊,患者病历资料等均由社区医生进行详细记录通过网络传送或传真至上级就诊医生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医院门诊门可罗雀的原因了,而且专家看病数量是有限的,以保证质量。
而目前,我国医疗准入制度不完善,大量的社区医生水平较低,非法行医的也不少见,社区医疗信度较差,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看病,哪怕是小小的疾病也往大医院跑,这就造成了社区医院或者基层医院难以为继,而大医院却热火朝天的结局,其必然结果是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质量的下降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产生。
目前,医改强调基本医疗,加大社区医院建设和支持力度。深化行医准入制度的建设和监管,提高基层医疗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其真正能够担负起基层医疗的神圣职责,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地分配。
2 医疗保险:低强度广覆盖和高强度全民医保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非常健全完善,全民医疗保险是强制执行的。经济收入低者由政府补贴,凡入境的国外人士均必须有医疗保险,否则签证免谈。德国人生病不管到Praxis看病、到社区医院看病还是到大医院看病,都能报销至少90%,私人承担10%(5%由雇主承担,5%有患者本人承担),而且都是治疗完毕后才与保险公司来结账的,非常方便,这里面包括所有的用药和治疗费用。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正在推广实施,其目标是全面覆盖,包括偏远山区,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医保实际上是低强度前提下的广覆盖,仍然有许多药物是不能报销的,相对于国民的医疗需求来讲,财政预算也只是杯水车薪!
当然,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的,这种高强度全覆盖的医保,即便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德国也有点难以承受,据说医疗预算占据德国财政预算的11%以上,德国政府近期正在借鉴美国的运作方式,酝酿着降低医疗保险力度(主要是取消诸如美容、理疗等的保险)。
3 医患关系:肉在刀砧和生命托付
德国也会出现医疗纠纷,但这是保险部门和患者律师之间的事,医生只管医治病人,病人则对医生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执行,从未多问几句为什么,他们把医生看成自己的生命保护神。在这种环境下行医,医生理所当然地会把病人当做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来处理。有谁能拒绝把生命交给你的人呢?
我们的医院,不得不承认,往往很多患者在去医院之前就已经把自己设想成为刀砧上的肉,这种假设使得患者在就医是处处设防,甚至不惜采用现代的手段留取很多“材料”,一旦出现不满意的结果便刀戎相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的,有国民素质的问题,有医疗系统本身的问题,有不负责任的媒体的负面渲染的问题,还有医疗体制的问题。
4 医生等级
德国医院医生等级和我们比较相似。科室主任是科室唯一的负责人,在科室里具有最高权威。教授可以有多个,但是由于晋升教授的条件苛刻,一般只有附属医院的科室才可能有多个教授(2-3个),其它准专科医院一般没有或者只有一个教授;科室医生的等级可分为:主任、中级医师、普通专科医生,还有助理医师(相当于我们的培训医师,培训期2年,不算正式编制)。没有副主任和副主任医师这个级别。
主任是学术权威和管理决策者和最终决定者,具有较多决定权。每个科室主任都配备有专职秘书,一般较大科室的主任有2-3个秘书,秘书在主任的授权下负责科室的内部和外部事务以及主任专家门诊的预约安排、科室医生工作安排手术记录的整理打印、住院医师病历的打印等。
德国医院等级森严,下级必需绝对服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不同等级医生的收入也相去甚远。只有主任和教授有资格接受点名手术,这样大大地增加了科室和主任本人的经济收入。
我们国内的医生等级也明确,但是权威性和经济收入与他们比较想去甚远:科室的事务的决定权貌似在主任手上,而实际上最终决定权在医院领导手上,主任决策权较少。
5 德国医生和中国医生
医生培养
德国医生的培养和我国有点相似。高中毕业后即可考大学医学院校,学制一般6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3次严格的考核才能毕业,毕业后可以去医院工作,也可以在联系导师读2年左右,书写论文答辩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PHD/MD;毕业后必须接受有培训医师资质的医院培训2年,考核合格后方可成为正式医师,这时候的医生叫Assist Arzt。德国的医师都是MD,但不一定是PhD。
遍布德国城乡的承载大量全部社区医疗的开业医师的营业证也相当难得到。想要成为一个开业医生必须至少在医院工作5年以上才能申请执照,达到OA级别的医师不需考试便可开业。开业医师都必须和政府医管部门签约,办理完善的手续才能和医保部门挂钩。
医患交流
德国医生非常重视医患交流,而其养成了非常良好的医患对话习惯。早查房的时候,护士早早就把病历车推在病房门口等待。他们的医院非常安静,基本没有陪人。医生从来不会在病人面前汇报病史分析病情,医生和病人是完全平等的,互相非常客气。进入病房先敲门,见到病人先叫出他的名字并问好,征询病情,交代诊疗事宜,而且非常耐心地听取病人主诉和要求,医患关系显得非常融洽。
在德国,绝大多数病人都是听从医生的意见的,当然,对于一些治疗效果预期不好的病,医生也会和病人以及家属商量,由他们决定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医生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去抢救,事后在补办知情同意签字手续。这在我们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提倡的,万一治疗失败,吃亏的肯定是医生。
不同文化下,医疗环境也是不同的,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医疗和医生都有各自的优劣,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