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
【文章】二嫂
【作者】愚人_2008
【点评】默嫣
【特色与亮点】
1.文章是一篇关于人物的叙事散文。作者用插叙的形式,叙述了自己在回家路上与二嫂一次相逢寒暄之后,勾起的关于二嫂的种种回忆。通过一幕幕往事的铺开,一个个情节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二嫂命运多舛的辛酸。也反映了在过去贫穷又落后的农村,女性在婚嫁方面不能自主,大多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婚姻没有感情可言,纯粹为传宗接代,“换亲”在当时也可以说全国都很普遍的现象。作者以此表达出对过去“二嫂”所代表的农村妇女的同情和无奈。
2.作者文字功底深厚,语言精炼老道。在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方面的用词和比喻十分精准。通篇没有一句对白,却把二嫂的腼腆、朴实、隐忍刻画得栩栩如生。把自己对二嫂的同情和无奈,对堂兄生前的无助和亡后的哀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3.文章内容纯净,短小精悍,脉络清晰,主题明确。情节起伏跌宕,衔接连贯。从换亲逼嫁,到夫亡守寡,再到后来的改嫁,二嫂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是从篇头作者的描述“五十来岁的人倒是越来越精神了”,可以看出改嫁后的二嫂精神上有了好转,晚年生动应该安稳了。
4.文章首尾呼应。篇头在小路相逢,篇末回到小路,却没有再遇见二嫂。表达了作者对二嫂近况的挂念。
【优化和建议】
文章有几处微瑕,疑似作者笔误。具体如下:
“看她的脸膛有是黝黑的”多了个“有”。
“说话有点口吃,是的。我感到了自己的冒失”里“是的”前后的标点交换一下更恰当。
“二嫂嫁给我的一个堂兄、大伯第二个儿子,比我大三岁”缺少事件时间背景,应为“二嫂最早(先)是嫁给了我的一个堂兄、大伯第二个儿子,比我大三岁”。
“一见林家的大门我就得喊二嫂”里“见”应为“进”。
7月2日
【文章】冷夜
【作者】零点壹弋一
【点评】默嫣
【文章亮点】
1.文章是一篇揭露职场人情冷暖的精彩故事。作者通过塔塔的视角,叙述了职场中的塔塔、彦龙和韩央三人在出差拍摄工作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职场中的一些阴暗面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暖人情。故事很贴近生活,在现实的职场中很有代表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几度勾起了我曾经在职场中遭遇相似冷遇的回忆。
2.作者笔触犀利,人物形象生动。把彦龙的唯利是图和虚伪冷漠刻画得入木三分,把韩央的勤奋敬业和温暖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个人物所代表的“冷”与“暖”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江湖险恶,感受到世态炎凉。
3.作者关于动作、表情和场景的描写,极富画面感,使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如身临其境,一路随行。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触动心灵。
4.文章内容纯净,注重细节描述,情节脉络清晰,标题点亮主题,可谓绝妙!光看标题就能预见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
【优化建议】
鸡蛋里挑骨头:
“别一会儿拍完了再反攻”的“攻”疑是笔误,应为“工”。
7月5日
【文章】金老板家的馄饨店
【作者】蓝江365
【点评】默嫣
【文章亮点】
1.这是一篇关于草根阶层创业的精彩故事。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带着读者见证了一对相貌平平、普普通通的下岗夫妻,把一个小得“要多不起眼就多不起眼”的馄饨馆,通过起早贪黑的勤奋和独特的经营模式,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步步发展成品牌连锁店的创业历程。
2.文章对于创业中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国在改革开放期间,全国很多60后和70后的职工在40多岁就遭遇了下岗,在我身边就有大量的这类人群。他们中间有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日子越过越穷的;有到异乡打拼多年风光回乡的;也有和文章中的夫妻俩一样,自己创业寻找出路的。大多数创业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经历一些失败和磨难。而作者笔下这对夫妻的创业史,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不仅是他家干净、卫生、味道好的原因,与他们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亲切随和的服务有很大关系。从文中作者带娃“蹭玉米糊”就能看出,夫妻俩很会做生意,不斤斤计较,待顾客笑容可掬,这也是客源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的原因。
3.文章中金老板的主张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很多人前半辈子为忙事业透支健康拿命换钱,后半辈子身体累垮了,钱却不够买命。而金老板的店每天下午两点就打烊,这种不急不躁、劳逸结合的创业风格值得学习:挣钱重要,健康更重要,没有健康这个1,钱挣再多都是0。
4.作者语言朴实,文笔流畅。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文中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场景描写具有画面感。通篇围绕主题层次分三个部分展开,层次感强。让读者看到一个小馄饨馆一步一步慢慢壮大的过程。
【优化建议】
1.文中有个别“的地得”用法有误。
“小的有多不起眼就有多不起眼”中“的”应为“得”。
2.文中关于儿子去乡下那几段文字,描述稍显过细,建议简炼一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1880/714de3290e4c9194.jpg)
网友评论